试论中国“80后”作家的现状与未来
2015-07-02王晓静
王晓静
摘 要 在笔者看来,“80后”作家作品畅销的现象大概是因为应试体制带来的压力,以及国人传统上渴望着一夜成名等等畸形心理带来的影响,而导致的时下青少年心态的一种不正常表露。我们应从教育的体制根本去寻求改革和突破,在社会舆论这个大环境里出发,及时地介入“人文关怀”这样的理念,从关心青少年思想健康,心理健康为出发点,理性的去制止这类的现象。青少年文学需要在文学功底和文化底蕴上的提高,而并非为了捞取利益的靠娱乐夺取大众眼球的媚俗文学。
关键词 商业化的文学写作 社会影响 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6.072
On Chinese "80s" Writers' Situation and Future
WANG Xiaojing
(Sanmenxia Polytechnic, Sanmenxia, He'nan 472000)
Abstract In the author's opinion, "80s" writers selling phenomenon is probably because the pressure brought by examination system, and people traditionally eager overnight psychological impact caused malformations etc., and lead nowadays an adolescent mentality normal show. Our education system should seek fundamental reforms and breakthroughs, starting in the big environment of public opinion and timely intervention "humane care" this concept, from concern for young people thinking health, mental health as a starting point, to stop this kind of rational phenomenon. Youth Literature need to improve on literary skills and culture, and not purely to gain interest by kitsch entertainment literature captured the public eye.
Key words commercial writers; social impact; diversification
1 “光圈之下”的商业文学写作
所谓的80后写作指的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出生的群体中的作家作品,时下80后已经成为文坛中不容忽视的成员。自从2001年韩寒在《三重门》一炮而红之后,一大批以韩寒、郭敬明等人为代表的青少年作家群体便接踵而生,成为了媒体争名逐利的对象。
有的人说这些80后的作家颠覆了传统的文学,也颠覆了以往的文学成才之路,确是如此,韩寒、郭敬明等这些从“新概念作文”比赛中脱颖而出的八零后,他们从赛场走出来,就直接进入了市场。在那些大多数的老作家还在为书稿疲于奔波的时候,这些八十后的孩子们已经坐拥了百万的版权税,成了引领阅读市场的佼佼者。这些80后作家的作品陆续出现在了书店里最显眼的地方,出现在各期刊杂志连载的栏目里。名字被不断的宣传,让他们享受着亦如偶像派一般的待遇。
客观的说,80后作家的初期作品确实有很多成功的著作,比如《三重门》、《葵花走失在1890》,以及春树的《北京娃娃》……这些作品正好是青春和文学的有机结合,作品也特色鲜明,一上市便得到了市场强烈的认可。而那些他们的同龄人更是读腻了课本经典,更容易被这些作品里潇洒的文笔以及新鲜的观点,还有类似的生活经历等吸引,很快成了他们的“粉丝”。80后这个称号也就很快成了阅读市场上最热销的品牌。在第一批80后作家名利双收的同时,那些出版商也就争相来淘这一桶金,再加上媒体的蓄意炒作,第二、第三批写手相继出现,一时间到处都是校园、青春、文学这样的招牌写作。
当时这些80后的“作家”们还未成年,迅速的一夜成名使他们有些不知所措,加上各商家追名逐利的引导,似乎更让他们乱了方寸,想不清是放弃操守的去迎合市场需求,还是继续自己的文学之路。类似这样的矛盾也在他们的作品里慢慢显露出来,青春的文学变得不再是纯粹的青春文学,商业化的运作、过度的包装都使80后越来越迷茫,作品中也能显露出才思的枯竭和内心世界的浮躁。铜臭的气味渗透在了字里行间。文字虽然表面好看,但思想和内容却越来越肤浅。在出版了《左手讇祝沂謤讇住罚约啊秬讇淄ǜ濉氛庖焕嘀皇O掠槔中灾实奈募螅颐潜愀惺艿搅?0后开始“堕落”,读者群也流失不少,80后这个被过度商业包装的词语已经泛滥。就像80后写手孙睿讲到的“80后这个词已经被用滥了,像街头的小广告一样,简直有点像‘牛皮癣的感觉。”
2 “光圈的背后”
2.1 关于“80后”在社会中的影响
在这个世纪初的时候,“新概念作文”大赛连续的举办确实为文化界带进了一股清新的风气,也给那些满怀文学理想的少年提供了一个足够宽广的平台,他们终于可以从网络里走出来,从应试教育的阴影里逃出来,可以自由表达心声。80后出生的这些青少年写手一批接一批的出现,使80后这个品牌产生了,他们的出现像是给沉闷的图书界注入了一剂兴奋剂一般,于教辅材料之外的这些带有新鲜观点,又透着生活的小哲理,且娱乐性强的文字作品中,便迅速得到了青少年一代的喜爱。而市场对这类所谓的青春文学的接受也让大批有些文学梦的青年们拿起笔来书写生活的方方面面,青少年写作也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又有很多才华横溢的青年作家小露头脚。
相对来说,因为这个领域的收益较高,各大出版社也就相继推出了校文学之类的作品,媒体炒作也是更加的变本加厉,这样过度的炒作非但不能激励青少年写作,还对他们的成长起到了负面的作用。因其年龄和生活阅历太少,才思非常有限,在金钱的诱惑下,所谓的80后作品就出现了内容杂乱、处处都不能尽如人意的稿件,甚至那些低端作者以及网络写手的粗糙作品也都被搬到了台面上,所谓的“青春文学”“少年作家”不过是滥竽充数罢了。如果说初期的80后写作给读者们带来了是新鲜理念的影响,那么这些后来越来越多的所谓“青少年作家”给人们带来的却是乏味与厌倦。长此这样,“青春文学”这种被过分商业化的风气就很有容易影响到一些青少年对文学作品的认知,甚至于还会给他们的生活起到不正确的导向,让他们陷入到虚无思想的洪流之中,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身心的成长。
想当作家确实需要有一定的天赋,但更需要阅历的积累与文化的沉淀。青少年写手如果好好的进行培养,或许真的可以成长为具体浓厚文字功底的作家。可惜的是现在好多人总是在追求所谓的“天赋”,而媒体上也在大力的吹捧所谓的“神童”,正因为这样,才形成了一种极端的导向,把这些新出道的小写手们推向一条畸形的道路。韩寒辍学了,辍学本不应该是被称道的,可媒体报道出来的大都是韩寒辍学后如何悠闲自在,这样的报道让那些本来就对他非常艳羡的同龄、甚至更小的孩子们对他的生活方式充满了向往。这无疑会影响到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产生投机取巧的心理。
2.2 “80后”产生的社会根源
这种80后现象的产生有着一定的社会根源,并不是什么偶然现象。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对全民普及高等教育有着很大的困难,加上人口增加和历史渊源造成了计划生育、应试教育等一系列的中国特色,一方面让这些正赶上社会转型时期的孩子们从小就背负着上一辈甚至几辈人的殷切期望,强烈的渴望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另一方面独生子女政策让这一代的孩子们又缺少可以交流和沟通的朋友,大多数时候他们会用日记或网络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加之社会上对“英雄出少年”这种思想的不断宣传,关于应试教育和张扬个性的反复争论,让这些本就处于青春叛逆时期的孩子们就更难抵挡“少年作家”这样高大上的头衔。当他们第一次拿到了版权费的时候,那种自我满足感也就一下子得到了释放。于是他们似乎可以名正言顺的抛开各类的竞赛,放下经典的书籍,潇洒的认为没有九年义务教育,离开传统的成才之路照样可以功成名就,而这条路说到底还是一条脱离了体制的束缚的路。
3 “光圈过去后”
当然不能否认这些80后的写手无疑是一些有着文学追求,有着奋进精神的一群人,只是他们在商业化的不断炒作中过早的“江郎才尽”了。一夜成名带来的另一种精神压力、以及面对社会与媒体各种声音加剧了他们的早熟。这种不寻常的“捷径”也终会给他们带来固步自封的致使伤。文学高于生活却也来源于生活,脱离了生活,作品自然也就缺少了深度,即使文学再怎么华美,但也不能称为是文学作品。即使包装之下有了畅销,却也经不起大家的考验,更不可能有长久生命。这是应试教育体制压力与国人一夜成名畸形心理影响下,青少年不健康的心态表现。教育体制才是根本,我们应从寻求改革上去找突破,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的大环境,从根本上去关心这一代人的思想和心理健康,从人文关关怀的理念出发,制止和防范类似事情的发生和漫延。
前些日子一套名为“告别80”的系列丛书使得“80后”这个名词又一次在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这本丛书中大都是这一时期知名人物的代表作,编者就是三位颇具名气的“80后作家”,书中提到了“告别80后”这样一个理念,意在撕掉这个被过分商业化炒作的标签,还原青少年写手的作家本色。这套书推出的意义是想划清那些鱼龙混杂的“作家”和真正有内涵的作家的品牌界限,想让那些真正有文学追求的人们可以更加专注于探究文学成长的道路,也让群众将文学和商业化炒作从真正意义上区分开来,期待这是一场真正的意义上的告别和表白,而不是另一轮炒作的开始。
4 “80后”文学的重命名——多元化写作
把出生在80年代(主要是初期)的写作称之为80后写作或者说80后文学,这本身就是不恰当的,我们之所以用这样的结构来描述,完全是因为“80后的写作是不成熟的,未成年的,还处在模仿期”,但是带着这样的一种原生的歧视正是我们不能够正确对待这样一个不容忽视的写作群体的真正原因。如果说80后的命名还是因为当下文学认识不清晰、不明确的产物,那么简单的并归做“青春文学”“少年写作”,则就更明显的带了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了。如果真的用不屑一顾的态度,那么这个造成了巨大反响的文学现象永远都不会被正确认识。当然抛开了蔑视的因素,用这样的一个词汇来形容这一代人并无不可,但是我们仍然要指出这样命名的不科学,最大的不科学之处就在于如果要描述这样的一整个群体,“80后”的这个命名没有找到这一代人的精神特质。
这一作家的群体他们大多出生于80年代前半期,他们的记忆则是从90年代开始。90年代是中国市场化和商品化拉开大幕的年代,这个年代的纷乱和嘈杂构成了他们全部的记忆,他们的父母多数是经历过文革、上山下乡、返城、创业、下岗的一代人,他们接触的文化环境是大众传媒最辉煌,网络传播方兴未艾,各种潮流并行汹涌的氛围,他们拥有相似的生活经历,却又处在不同的生活环境,必定的造成了他们的写作是既深深的烙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写作,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认为80后的一代作家,不管他们是偶像派还是实力派,他们共同的一点就是,他们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写作者,因此如果要描述他们的写作,尤其是在现阶段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来描述的话,用“多元化写作”要更加符合他们的特质。
80后的偶像派写作者,这一派的代表是韩寒、郭敬明、春树和张悦然。用偶像派来统称这几种不同的风格似乎是有些过于牵强,但是仔细的去研究大家就会看出这些偶像派在写作上有着如下几个共同的特点:第一、只写自己的感受,很少或不追求思想性,写作自己的感受,属于是私人化写作,其中春树更被认为是下半身写作的代表。用郭敬明本人的话说:“我并不认为自己算得上是一个作家,我只是认为自己算得上是一个比较认真,喜欢写字的人。”第二、他们的作品内容大都是写唯美的颓废主义,且大多是夸张口语式的语言,情节也大多是在80后一代颇具典型意义的关于生活的转录。在他们几个人的小说里,性和唯美的爱情几乎是永恒不变的主题。第三、这些作品里大多都经历了商业化的成功运作,出版的册书是令很多前辈作者妒嫉的。
偶像派的主要阵地是上海的《萌芽》杂志,这几个人的成名都和这本杂志主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直接相关,而在他们成名以后,几个人的作品一直是《萌芽》最大的卖点。可以说,在80后的作家里面,不管承不承认,偶像派的作家是影响力最大的,尽管这样的影响力可能不仅仅是来自于文学界。
实力派写作者,按照《新京报》的说法,他们的代表是有着五虎将之称李傻傻、胡坚、小饭、张佳玮、蒋峰。但是在笔者看来,这当中真正可以称得上实力派的作家有胡坚、蒋方舟、小饭,孙睿和余毒、李傻傻等人。之所以把他们归入到实力派写手当中,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写作摆脱了偶像派的大颓废和小情小调,更主要的是因为他们的写作在实质上表现出一种回归,或者说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知识分子写作传统的继承和坚守(虽然他们的主要写作题材也是他们的生活环境,也有性和爱这样的话题)。他们的作品表现出了一种可贵的自觉,虽然不可避免的有着自身的稚嫩,但这不能成为苛求他们的理由。同时他们不放弃写作的技术性追求, 更有很多人明确表示,自己要写作先锋文学。从这一点,可以把他们看作是八十年代文学传统的继续。他们的主要阵地是主流媒体,他们的方向就是成为主流,而不是畅销书作者。
他们对偶像派写作造成的不良影响抱有一种担忧的态度,并且以自己的行动来挽回一些80后的正统声誉。和偶像派的叛逆不同,他们热切的希望能够得到评论界的承认。第三类作家是介于偶像派和实力派之间的,他们是从实力派当中分化出来的,他们本身没有偶像派那样广大的读者影响力,但是他们具有了实力派对生活的反省力,同时他们也追求写作的唯美,这一派别是正在分化和形成当中,也因为他们那么大的读者影响力,所以很难说谁是这一群体的代表,老刀在分析80后诗歌时候,提到的绿色写作者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在向着这个方向靠拢,他们的路子目前还不够清晰。但是归结到本质上,他们的探索也是一直以来文学和商品化下矛盾加剧的一种表现,他们希望能找到一条出路:坚持文学的理想性,同时能够带来一些商业化的突破。
5 “80后”作家的欠缺
80后作家取得的进步是不容忽视的,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说他们还处于不成熟期,但是他们的写作基本上还处于形成阶段。他们的探索可以肯定将是影响到整个未来中国文坛的,但是现阶段,他们并没有取得突破。
在评价90年代知识分子写作的时候,王家新曾经指出过知识分子写作是一种独立、沉潜的具有知识分子精神和文化责任感的个人化写作,但是我们必须看到80后的作家在知识分子写作上的追求基本上没有自己独立的话语系统和话语权,更多的时候,他们的声音是作为一种点缀出现的,因此他们必须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即追求自我素质和精神的锤炼。
80后一代的作家受到文学界的关注是不正常的关注。这样的关注大多集中在偶像派的写作上,而且更多的是看到了他们作品成功的商业化运作,真正的以80后为对象的评论少之又少。这一点很多评论界人士也承认。非常遗憾的是,前不久80后自己人写作的批评竟然受到了自己人的抵制。可怕的并不是批评,而是没有批评。只有真正的懂得了这一点,中国的文坛才能够正常。
参考文献
[1] 黄浩,马政.十少年作家批判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
[2] 杨剑龙,李伟长,汪炜.少年才子情为何伤——关于“80后”作家的讨论[J].中国教育报,2005(7).
[3] 韩寒.三重门[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
[4] 郭敬明.梦里花落知多少[M].北京: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
[5] 庄羽.圈里圈外[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6] 春树.北京娃娃[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