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例抑郁性神经症的自杀危机干预与反思

2015-07-02贺泉莉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合理情绪疗法干预

【摘 要】报告一则某高职院校大一男生抑郁性神经症的心理危机干预案例。通过危机干预小组各机构的通力合作,对此突发性的心理危机事件进行评估和干预,防止了恶性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抑郁性神经症 自杀危机 干预 短期焦点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107-02

一万个人就有一万种生命状态,抑郁的人在过去和将来之间奔跑,过去不停地向后退,将来无限地向远方延伸,抑郁者疲于奔命,找不到过去,看不到将来,于是在孤独中往往自己选择结束。本案例的主人公是一位男生,生命的脆弱与坚强在他的身上对立存在着,同样,爱别人和伤自己也在他身上对立存在着。本文以这位患有抑郁性神经症的男生为案例,看看他如何生活,如何爱,以及他正遭遇怎样的危机及如何化解危机。

一、案例介绍

某上班时间,心理咨询老师突然接到一条短信:“不好意思,打扰老师了,但是我真的说不出话了,前几天买了一瓶药,我累了,但是我不后悔认识了你们,那些罪孽实在背不动了。书记、辅导员、班主任,还有那些让我挂课的老师,感谢所有在年轻时遇见的人,不需要回复了,谢谢。”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心理咨询老师立刻联系学工处领导,并在最短时间内查实该电话号码的主人(下称小A),情绪异常激动的小A在半小时后被辅导员带至心理咨询室。

小A,男,20岁,广西籍,某高职院校大一学生,父母都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9岁时,父亲突发重病,全身瘫痪,辞职在家。初中成绩下滑,初三时被心理医生诊断为抑郁症,持续咨询。高中三年,抑郁情绪越来越严重,再次被诊断为抑郁症,服用“百忧解”和“罗拉”之类的抗抑郁药物,效果不明显。

据辅导员反映,大一入学以来,小A就不愿意住在同班宿舍,安排其与大三学生一起住,一学期后,室友离校实习,小A单独住,平时不与同学交往,上学期体育课不及格。自述自己目前存在五个困惑:第一,单眼皮,太瘦,腿弯,这些都导致自己很自卑;第二,意志力不坚定,缺乏毅力;第三,命苦,父亲常年有病,家庭条件不好;第四,缺少爱的能力和习惯,因为母亲从来没爱过自己,致使自己也不会爱别人;第五,性格内向,人际关系差,不敢主动跟别人交往,孤独。为此,对生活感到厌倦和失望,才会想起给认识的所有老师发短信。

二、心理危机干预过程

第一次干预:咨询老师在疏导其激动情绪之后,运用谈话法和相应的咨询技术建立咨询关系,了解相关资料。但谈话遇到严重阻抗,小A沉默了20多分钟,才简要说了一些个人的事情。大概意思是,自己已经习惯了孤单,之所以最近爆发,是因为之前在QQ上聊得很好的朋友最近对自己特别冷淡。当问及是什么意义的朋友,小A避而不答。咨询老师强调了保密原则,解释了保密例外,并与其签订了不自杀协议。

考虑到安全问题,咨询老师将此次谈话报告给心理危机干预小组领导。危机干预小组对小A的情况进行评估,小A内向敏感的性格特质,加之人际关系的打击,陷入抑郁。存在情绪低落(生活无乐趣,有强烈的孤独感、绝望感),认知障碍(消沉悲观)、意志力行为低下(懒散无力、精神不振、被动),有自杀或自伤倾向等明显的抑郁性神经症的典型症状,症状较为严重,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功能,且持续时间达三年之久,本人感到异常痛苦却无法改变,但没出现更严重的妄想、幻觉等症状。根据许又新教授关于神经症的评分标准,诊断为抑郁性神经症,严格地讲,已不属于心理咨询的范围,建议由家长带至专科医院进行确诊并治疗。

辅导员联系家长,把学生情绪异常的表现以及学校的建议向家长通报,并询问该生最近与家庭的沟通情况,家中是否有突发事件等,希望进一步探明原因,共同商量处理对策。但是,和家长的沟通过程并不顺畅,在双方达成统一协议之前,心理咨询中心保持跟踪咨询,由班委加强陪伴监护工作。

第二次干预:事发第二天,小A在心理委员陪同下,来到心理咨询室。情绪平静了许多,咨询老师尝试给小A进行SDS测试,但遭到拒绝,测试取消。为确认其抑郁程度,咨询老师运用短期焦点疗法的刻度化技术询问他,小A表示自己目前的痛苦程度是9分,希望降为0分。咨询老师引导他说:“要一小步一小步地走,比如,可以先期望痛苦程度降为8分。如果把9分变为8分,你想先迈出的一步是什么?”来访者沉默不语。随后,与咨询老师共同制订了咨询目标。第一,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不拒绝沟通。第二,住进本班宿舍,主动寻求支持。第三,转变自身不合理认知,树立信心,走出自卑。第四,寻求药物治疗,配合心理咨询,最终走出抑郁。

第三次干预:事发第三天,小A主动前来求助,主要围绕“自己体育课不及格和追不上自己喜欢的女孩”来讨论。小A认为自己太瘦,罗圈腿,不好意思上游泳课。又说“一个男的连喜欢的女生都追不到,那人生怎么算是成功呢”。考虑到认知疗法可以觉察来访者最基本的想法和核心信念,对抑郁有显著疗效,咨询老师决定先从稍微容易的体育课不及格谈起,给小A介绍了埃利斯的ABC理论,并鼓励他描述自己的生活状况,分析自己的思维模式跟生活状态之间的关系。

第四次干预:事发第四天,此次谈话基本是围绕一个问题进行:“为什么我对她那么好,她一点都不感动呢”。在整个谈话过程中,小A不断重复“想不通”、“没办法”、“我一定要用我的行为证明别人的观点是错误的”、“当着她面,捅自己一刀”等过激性的言辞。还与咨询老师讨论小说《挪威的森林》,对主人公直子的自杀表示欣赏与赞同。咨询老师在共情的基础上询问其社会支持系统。小A的回答是“以前母亲对自己很好,可是近几年对自己越来越不重视”,具体化技术之后得知,小A希望母亲支持他做全方位整容。遭到母亲反对,因此觉得母亲不可靠,并且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可信赖之人。

事发第五天,学生家长到校,心理危机干预小组做了安置和沟通工作,小A和家长答应休学,并转至学校已联系好的某专科医院治疗。

三、心理危机的原因分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业压力、生活适应、人际关系、情感困惑等都可能成为学生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的影响因素。小A时时刻刻存在的无意义感、孤独感、不被理解感吞噬着他的生命和激情,渴望别人关心和拒绝接近别人这对矛盾心理在纠缠着他的行为。本案例中,可对小A突发性心理危机的原因做如下分析:

(一)个性因素。小A性格内向,缺乏主动,逃避与老师和同学的正常交往,不善于与母亲沟通交流;自卑,总看到自己的缺点;情感冷淡,认为自己的不幸是父亲生病导致,认为母亲眼中只有重病的父亲而没有自己,对父母缺乏关心;偏执,认为“连自己喜欢的女孩都追不上,人生怎能算成功”。

(二)家庭因素。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场所,而父母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情绪失调的产生来源于错误的认知,童年的家庭变故、父亲的长期抱怨和母亲无意识的疏忽,给小A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伴随其成长,使得小A情感淡漠,各种消极自动化思维和抑郁就是在成长环境和成长过程中慢慢形成的,面临情感问题时就爆发了心理危机。

(三)社会因素。“心中无人”是抑郁患者的最大元凶,体育课不及格和情感困惑是小A出现心理危机的突发性诱因。个性因素和家庭因素导致小A社会支持系统严重缺乏,在遭遇突发事件时不知所措,无法寻求正确合理的处理方式,直接爆发了心理危机。

四、心理危机处理的评估与反思

学校危机干预小组反应灵敏,处理妥当,及时拦截了小A的自杀行为,但任何事情都存在不尽完善的地方,未能解除他当下的自杀念头和内心深层次的自杀因素,他依然存在死亡情结,在认知方面依然存在非常严重的非理性思维。因此,笔者有如下反思:

(一)各高校应完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制定和落实心理危机工作预案。本次心理危机干预过程说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宿舍—班级—系部—心理中心、卫生所、保卫处—学院主管领导、学工处”五级网络建设非常重要,心理中心应结合学校实际,加强与学校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协作,各项规则的制定要注意细化和深入,注重广度和一体化;在日常管理上,需形成常态化的组织体系,上下一体层层落实。

(二)强化对心理危机干预成员的日常沟通和业务培训,提高其对事件的反应能力。本案例中,该队伍相关人员反应迅速,既注重科学化管理,更重视对个体的人文关怀,尤其是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和家长的沟通以及24小时监护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这得益于学校对心理危机干预队伍进行的各项培训,帮助熟悉心理危机的特点和表现,懂得心理危机干预的常识和步骤,使问题能够早发现、早干预,避免问题的恶性发展。

(三)随时保持家校合作,积极寻求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络。学校应积极促成家长的参与,为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构建适当的社会支持网络。本案例中,初期没有形成家校联动合力。直到把短信转发给家长,家长才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并在事发第五天赶到学校,接受休学和治疗的建议。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构建预防和化解心理危机的和谐氛围。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工作体系,构造和谐的心理疏导环境。首先,发挥心理健康课堂的主渠道作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完善个性,提升心理资本,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和生命观。其次,开展团体性的体验式活动。组织具有共同兴趣与目标的学生组建发展性团体,诸如自我探索团体、人际关系团体等,通过团队成员间的交流、商讨、训练、引导,促进自我成长与自我完善。此外,利用讲座、电话、新媒体平台、板报、校园广播、校园杂志等对学生进行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危机应对的基本知识,引导他们树立防范心理危机和主动求助的意识,学会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困境。

【参考文献】

[1]周振基.抑郁——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治疗手记[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

[2]宋凤宁,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生态体系构建[J].高教论坛,2011(9)

[3]邓小琴.心理问题多症状共存现象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的启示[J].广西社会科学,2012(3)

[4]韦志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2)

【基金项目】2013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2013LSZ067)

【作者简介】贺泉莉(1983- ),女,硕士,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责编 吴 筱)

猜你喜欢

合理情绪疗法干预
一例学生厌学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分析报告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体像焦虑研究
“合理情绪疗法”在引导学生交往行为中的运用
犹太法则与教学公平的矛盾体现及其控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
积极想象在音乐治疗中的运用研究
陕西理工学院大学生亚健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体像焦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