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手术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

2015-07-02蒋守海邱东新朱信飞胡敬男李亮彭树进董长红

实用骨科杂志 2015年5期
关键词:医源性二头肌肱骨

蒋守海,邱东新,朱信飞,胡敬男,李亮,彭树进,董长红

(江苏徐州仁慈医院骨科,江苏 徐州 221004)

两种手术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

蒋守海,邱东新,朱信飞,胡敬男,李亮,彭树进,董长红

(江苏徐州仁慈医院骨科,江苏 徐州 221004)

目的 探讨前侧入路与外侧入路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治疗肱骨骨折患者58 例,其中男38 例,女20 例;年龄20~55 岁,平均33.6 岁。采用前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36 例,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22 例,对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失血量、桡神经损伤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对比。结果 58 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5个月(15~24个月)。在平均手术时间、失血量、桡神经损伤发生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年龄、性别、骨折类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前侧入路明显优于外侧入路,术中不需游离暴露桡神经,减少桡神经损伤,钢板放置于骨面贴合好,有利于肱骨骨折内固定。

肱骨骨折;前侧入路;外侧入路;桡神经损伤

肱骨干骨折常发于肱骨干中1/3或下1/3段。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治疗,如何降低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很多学者对手术方式及内固定方式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1]。笔者自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采用前侧手术入路钢板前置内固定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36 例,采用外侧入路钢板外置内固定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22 例,对两组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以探寻更优的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8 例,男38 例,女20 例;年龄20~55 岁,平均33.6 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2 例,击打伤13 例,摔伤16 例,其他原因7 例。骨折按AO分型:A型19 例,B型32 例,C型7 例。左侧26 例,右侧32 例。病例入选标准:a)新鲜闭合性骨折;b)术前无桡神经损伤;c)治疗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d)无严重的内科合并症。其中采用前侧入路36 例,男21 例,女15 例,平均年龄34.3 岁;骨折按AO分型,A型11 例,B型21 例,C型4 例。采用外侧入路22 例,男17 例,女5 例,平均年龄32.5 岁;骨折按AO分型,A型8 例,B型11 例,C型3 例。

1.2 手术方法

1.2.1 前侧入路内固定 采用臂丛麻醉方式,患者仰卧位,上肢外展于手术台上,以骨折部位为中心,于肱二头肌外侧缘偏内侧1 cm作纵形切口,切开皮下组织,并将皮瓣向两侧适当游离,紧靠肱二头肌外缘向深层分离,将肱二头肌及部分肱肌牵向内侧,直至肱骨干显露骨折,骨膜下剥离,行骨折复位后将钢板置于肱骨的前侧进行内固定。

1.2.2 外侧入路内固定 臂丛麻醉后,仰卧位,沿三角肌前缘与肱骨外上髁连线,肱肌外缘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显露肱二头肌、肱肌及肱桡肌,分离肱二头肌与肱肌之间的间隙,在肱肌与肱桡肌之间找到桡神经,将其游离并保护,显露骨折,复位后行肱骨外侧钢板内固定。

2 结 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15~24个月的随访,平均18.5个月。两组性别(χ2=0.32,P=0.53)、年龄(t=0.16,P=0.87)、骨折分型(χ2=1.56,P=0.7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58 例患者无骨折不愈合。A组有2 例骨折延迟愈合,1 例术中并发桡神经牵拉损伤,给予对症治疗,术后3个月功能基本恢复。B组有2 例骨折延迟愈合,4 例术中并发桡神经损伤,给予对症治疗,3 例于术后3个月功能恢复,1 例术后6个月功能基本恢复。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桡神经损伤发生率方面进行比较,A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时间、失血量、桡神经损伤比较

3 讨 论

由于肱骨干特殊的解剖特点,除三角肌附着处及桡神经沟呈现隆起或凹陷外,大部分均光滑,因此在肱骨干骨折的手术治疗上,治疗方法及手术入路较多,手术方法采用交锁髓内、加压钢板、外固定支架等,手术入路有外侧入路、后侧入路、前侧入路等。由于肱骨干与桡神经在解剖上的特点,如何降低术中桡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国内外学者亦是见仁见智,存在争议[2-3]。

3.1 外侧入路 该入路是传统经典的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手术入路,该入路由于在术中必须显露桡神经,同时桡神经在上臂走行中与肱骨干结合紧密,而桡神经由后穿过外侧肌间隔时呈钝角,张力较大,被外侧肌间隔固定,活动度小,因此在放置钢板时一般需游离出桡神经,才能将钢板置于桡神经下,在此过程中极易造成医源性桡神经的牵拉伤、挫伤等[4-6]。马维虎等[7]报道桡神经医源性损伤发生率达26.67%;沈海滨等[1]报道桡神经损伤发生率高达30%;国外文献资料[8]表明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术桡神经医源性损伤发生率可达17.6%。笔者在行外侧入路时,为了尽量减少对桡神经的刺激,术中须小心谨慎地对桡神经维护,因而增加了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即便这样,本组仍有高达18.2%的桡神经损伤率。

3.2 前侧入路内固定 由于桡神经与肱骨后面的解剖关系较复杂,在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时,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前方入路,钢板前置内固定的手术方法。林洪光等[9]报告22 例肱骨中下段骨折采用前入路的手术方式,未有发生桡神经医源性损伤,手术结果满意。本组仅有1 例出现桡神经损伤,发生率为2.8%,远低于前外侧入路组,而且在术后3个月均基本恢复。笔者认为前侧切口入路是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安全入路,紧贴肱二头肌外侧缘偏内1 cm作切口,肱二头肌体表易触及其轮廓,显露骨折路径短,解剖层次清晰,手术全程不需显露桡神经,因此节省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出血量,且手术中严格执行骨膜下剥离。钢板与桡神经之间存在软组织相隔离而不接触,降低了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的发生率以及迟发性桡神经损伤的可能。

总之,笔者认为对不合并桡神经损伤的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手术治疗,前侧入路钢板前置内固定可作为首选,因该入路远离桡神经,且手术解剖显露满意,减少了显露桡神经的操作,使手术操作简化、易行,与前外侧入路相比,减少了手术时间及手术出血量,更重要的是降低了术中桡神经损伤的并发症,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1]沈海滨,戴斌,周克中,等.后入路固定桡神经前置治疗肱骨中1/3骨折的临床研究[J].实用骨科杂志,2010,16(7):496-498.

[2]尹鹏,毛智,张立海,等.锁定加压钢板与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B型及C型肱骨干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3,27(12):1457-1461.

[3]徐贤,李旭,吴韦.自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10,16(1):52-54.

[4]胡国东,赵福龙,王雪飞,等.肱骨干中下段骨折前外侧与后侧手术入路的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1):28-30.

[5]朱金荣,董桂甫.钢板前内侧安置治疗肱骨干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09,15(2):123-125.

[6]李关兴,刘德俊,严益军,等.锁定加压钢板微创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10,16(3):207-209.

[7]马维虎,徐荣明,冯乐玲.不同手术入路对肱骨中下段骨折治疗的影响[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3,5(2):153.

[8]Lim KE,Yap CK,Ong SC.Aminuddin plate osteosynthesis of the humerus shaft fracture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radial nerve injury.a retrospective study in Melaka General Hospital[J].Med J Malaysia,2001,56(Suppl C):8-12.

[9]林洪光,郑文忠,陈昆,等.改良前外侧入路钢板前置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2,27(11):1033-1034.

1008-5572(2015)05-0446-03

R683.41

B

2014-12-01

蒋守海(1970- ),男,副主任医师,江苏徐州仁慈医院骨科,221004。

猜你喜欢

医源性二头肌肱骨
股二头肌长头肌腱断裂1例
右侧肱二头肌变异一例
超声引导下压迫联合瘤腔注射凝血酶治疗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观察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
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选择:保守治疗,切开复位还是肱骨头置换?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双侧肱二头肌副头伴右侧肌皮神经变异一例*
肩关节镜与小切口胸大肌下固定术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炎的对照研究
肘关节术后医源性骨折伴僵硬
医源性胆管损伤18例个体化处理经验及教训
内镜下钛夹封闭治疗医源性结肠穿孔6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