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在新闻实践应用中的贡献研究
2015-07-02张宇婷
张宇婷
《申报》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停刊于1949年5月26日,历时78年,共出版25600期。它是近代中国最有势力、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商业性中文报纸。作为最早创办的现代意义上的中文报纸,《申报》经过几代报人的努力,不断推行自身的改革,在办报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立了很多独到的方法,奠定了现代报业的发展方向,为日后我国形形色色的报纸发展树立了典范。
一、业务革新影响深远
《申报》由新闻、评论、副刊、广告几大板块组成,形成了所谓的《申报》模式,是一份具有现代意义的报纸,现今的中文报纸从内容到形式上基本延续了这一传统。
(一)早期《申报》新闻业务改革的影响。1872年英国商人美查创办《申报》,因其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所以十分注重办报质量,不断改进新闻业务。为《申报》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的同时,也为其他商业性报刊起到了示范作用。早期《申报》对新闻业务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提高新闻的时效性。《申报》是在国内第一家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的报纸。津沪电报线路1881年12月交付使用后,《申报》立刻利用这条电报线路传递南北各报新闻。②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申报》关于杨乃武被诬与葛华氏通奸并唆使后者谋杀亲夫一案的连续报道达3年之久,使之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一大社会新闻。③加强报纸言论工作。美查声称,“利”和“义”并不完全对立,办报为了盈利,并不排斥在必要时仗义执言,报纸的言论要“上关皇朝经济之需,下知小民稼檣之苦”。④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这是《申报》在新闻业务上的一大创造性举措。该报公开征集竹枝词等文艺类作品,并在版面上特辟文艺类作品的篇幅,以满足当时主要读者群—旧式文人的兴趣爱好。这一创举为后起的《字林沪报》、《新闻报》所效仿,开我国报纸副刊之先河。⑤刊载新闻图片。1876年后,《申报》开始使用新闻图片。是年8月18日,《申报》在其发表的题为《拿获九龙山匪党》的新闻中,插刊了用木版雕刻的“九龙山匪党”的臂章图样,为申报刊出第一张新闻图片。⑥成功地兼营其他出版事业。申报馆不仅出版发行了我国最早的文艺期刊《瀛寰琐记》,而且还在国内率先出版以图画为主的刊物,如《瀛寰画报》和《点石斋画报》。此外,申报馆还兼营书籍出版业务,所印大多是一些颇有价值而濒临灭绝的孤本名著,为保存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
(二)《申报》史量才时期新闻业务改革的影响。史量才早年曾任《时报》主笔,自1912年接办《申报》后,苦心经营,使其成为当时国内著名的资产阶级大报。“九一八”事变后,史量才开始对《申报》进行积极而深刻的改革。①副刊《自由谈》的革新。
1932年史量才邀请黎烈文出任《自由谈》主编,对这一长期被鸳鸯蝴蝶派所把持的副刊进行改革。黎烈文以使该刊的原则立足于“进步与现代化”、“不违时代潮流与大众化”,广邀进步人士,刊登大量具有进步性和战斗性的杂文,呼吁全民族团结抗战、救亡图存,形成了爱国民主的文化,使《自由谈》成为当时进步舆论的重要阵地。②开辟众多新副刊、新栏目。1932年12月至1934年4月间,《申报》创办、改版的副刊、专栏有《业余周刊》、《妇女园地》等10个,卫生、教育、科学等均有涉及。尤其是《申报》“读者通讯”专栏的创设,在读者中反响强烈,吸引了一批相对稳定的读者群。这些副刊、专栏,适应了当时报纸杂志化的潮流,产生了很大社会影响。③报道重心转移。1931年后,《申报》的报道重心逐渐转向宣传介绍新知识、陈述世界经济情势、揭示社会矛盾、沟通民众与政府等方面。作为一份民族资产阶级大报,《申报》身体力行肩负起充当社会公器、致力国家建设之重任。④版面编辑的变化。《申报》在这一时期的版面上,加强国外通讯报道,扩大国内通讯报道,详细记录总结一周内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动,并编制各种重要统计。并在副刊上开辟“科学小故事”的版块,内容涉及科学常识和科学人物的轶事。《申报》力求使商业新闻通俗、简单化,以能适应普通大众的阅读。
二、经营管理创新理念
20世纪20年代,民族资产阶级报刊的发展空间很大,资金的累积、管理理念的日益成熟让一些有野心的报纸想要在现有基础上谋求更大的发展。史量才1927年买入《时事新报》,1929年花费40万美元购买《新闻报》股权,接着将天津的《商报》和《申报》的杭州版囊括在自己旗下,准备在报业托拉斯中大展宏图。另外一方面,史量才有意向多种附属事业的集团化经营,
1932年12月1日,他在《申报》创办六十年之际创办申报流通图书馆;1933年2月设立业余补习学校,6月增设妇女补习学校。史量才建立的不仅仅是《申报》一份报纸,更是一个事业文化群,既是新闻出版事业,又属于教育事业,将传统的学校教育同新闻出版事业结合起来做。作为早期不成熟的报业集团,史量才带领团队履行了大众传媒的宣传教育任务,同时肩负社会责任。
三、知人善任树立风范
《申报》之所以能成为近代中国最成功的中文报纸之一,离不开其强大的优秀采编人才队伍。根据《申报》历时78年的报业实践经验可以得出,让各方人才施展所长发挥自己最大的才能,就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申报》在史量才时期达到了鼎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史量才的慧眼识人才。史量才自接办《申报》起,就将报纸的人才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利用其识人用人的独到方法,史量才看中物色的人选皆对《申报》馆的事业起到重要作用。
史量才接手《申报》初期,将“经济独立”作为该报纸的方针宗旨,发展策略则是“广告第一、新闻报道第二、言论第三”。1913年冬,史量才聘请张竹平为《申报》的经理并且保证张竹平可以在广告经营方面大展拳脚,自己不会干涉。原因是张竹平对广告的深入研究,这与他的发展策略极为相符。正是史量才这种慧眼识人才,选中人才后可以相信并且给予支持的做法,深深感动着《申报》的工作人员们,尤其是张竹平。1915年4月,《申报》刊登广告面积已超过其刊载新闻的面积,并且有丰富的广告种类,除“论前广告”(封面广告)、“后幅广告”(报后附若千张广告,以戏剧广告为多)、“中缝广告”、各版散见的单一广告外,《申报》还形成了独特的“申报分类广告”。在张竹平的努力之下,《申报》广告业务逐渐走向繁荣,1921年此项收入即接近百万元。
四、正义言论监督舆论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面临两种局面:忍辱退让、臣服于日本亦或是抗日救亡、维护民族独立。显然,后者是代表中国历史前进方向的选择。然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却逆流而动,积极“安内”,消极攘外,并利用其控制的宣传机器大力推行反动政策,密集散布反动言论。与此同时,大多数爱国言论阵地被迫转入地下,国内其他资产阶级大报高弹“望国民镇静以救国难”之论调,在这样的强大压力下,《申报》毅然扛起了“一致对外,抗日自救”的大旗,将其与时俱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之风貌体现的淋漓尽致。
《申报》肩负着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重任。《申报》坚持进步、反对落后,在同期的民族资产阶级报纸中占有重要地位,对革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当时,《申报》率先喊出“一致对外”、“惟抗日乃能救国”的口号,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救亡主张。《申报》以“时评”和《自由谈》为主要阵地,以反对独裁、要求民主为主题,同国民党反动政权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为《申报》抨击腐朽势力,捍卫正确的舆论导向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这一时期,史量才无视国民党反动派给上海各报刊投寄恐吓信、捣毁进步新闻机构、暗杀进步新闻工作者的黑暗现实,不仅积极改革《申报》,传递公正舆论,并不断借助自己的社会影响支持抗日救亡运动,呼吁民主进步,还在不同场合公开指责当局,抵制反动政策,最终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残忍暗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