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探讨
2015-07-02罗章
罗章
摘 要:国家粮食安全能否获得保障,取决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研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时,必须要全面评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因此,笔者以湖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一些给粮食生产能力带来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科技进步、基础设施、自然资源、农业支持、要素投入等。
关键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
湖南一直被称为“鱼米之乡”,在很久之前就一直流传着“湖南熟,天下足”的俗语。最近几年,该省的稻谷产量在我国一直排名第一,湖南省的耕地面积在我国耕地总面积中所占比重不到3%,该省生产的粮食在我国粮食总产量中所占比重达到6%,湖南每年都要向其他国家出口粮食,年出口量超过50亿公斤。该省的粮食主产区是岳阳、常德、衡阳、益阳等地。杂交水稻在该省得到了大力推广,农民的种植热情较高,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在我国位居第一,湖南省的农业种植实现了一定的规模化,据相关部门调查数据显示,整个省包含的农作物面积达到了7900多万亩,并且在整个湖南的136个区县市的共同努力下,年产量达到了3001.3万吨,每个县级或者是区级能够提供的平均生产量达到了220683.82万吨[1]。通过笔者探究,探讨出影响湖南省综合生产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资源能力因素
湖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该省的气候呈现出几个特点:一,水、温度、光照资源充足,这几项自然资源的高值几乎是同步的。二,年际和年内的气候有较大的变化。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春天气候多变,秋天温度突然下降,春季和夏季雨水较多,冬季和秋季比较干旱。气候年际变化明显。三,湖南的环山山地有着明显的气候垂直变化,湘南和湘西的山地最为明显。该省年日照时间在1300个小时到1800个小时之间,该省有充足的热量。年气温较高,平均温度在16度到18度左右。在冬季,该省受冬季风控制,加之三面环山,北面敞开,冷空气会直接进入,所以湖南的一月气温在4度到7度左右,该省无霜期在260天到310天左右,许多地区的无霜期都在280天到300天之间。该省年降水量在1200毫米到1700毫米左右,雨水较多,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该省的粮食生产获得了充足的气候、光照、光合等条件,土地有较强的生产潜力。但该省的自然灾害较多,而且各类灾害频频发生,例如旱灾、洪涝灾害等,给粮食生产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从2010年到2014年,该省受灾面积在播种面积中所占比重超过25%,成灾面积所占比重超过16%;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旱灾发生频率较高,2014年,因为旱灾带来的成灾面积在总成灾面积中所占比重接近29%,受灾面积所占比重超过53%[2]。
二、要素投入能力因素
湖南省的要素投入能力较强,且整体上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居前列,通常能反映要素投入能力的指标主要为农机及化肥这两项因素。一方面,化肥是极其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它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提高粮食产量,在该省,粮食作物应用的化肥在化肥总量中所占比重超过65%,据相关人员分析,目前,欧美国家的粮食产量中,有超过50%的产量是因为投入了化肥资源获得的。就湖南来讲,粮食生产中投入的化肥资源不断增多,年增长幅度超过7%。据相关部门统计发现,2014年,在该省的粮食生产投入中,投入的化肥超过了230万吨。此外,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是逐渐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它是粮食产量不断增加的主要因素。2014年湖南省农业机械化总动力有了较大的增长(见图1-1),由2010年3209万千瓦,增加到2014年的4978万千瓦。随着机械动力拥有量的增加,农业机械化有了很大改善。
同时,当年实际机械耕地面积由2010年的3720.73千公顷增加到2014年的4681.72千公顷,增加了960.99千公顷(见图1-2),我们可以发现,湖南省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有了很多程度的提升,农业机械的装备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基础设施能力因素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改善现实粮食生产能力,还可提高潜在生产能力,该因素对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改善起到重要影响作用。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涉及到几方面的内容:①建设农田水利工程,例如灌溉、防涝、防洪等设施;②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例如防护林建设、粮棉生产基地建设;③气象设施、农技推广、科研、教育等设施。在农业基础设施中,水利设施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改善粮食综合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水利建设与农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有利于提高粮食单产量,而且,农业灌溉面积也受到水利建设的影响。据相关部门调查显示:湖南在2014年建设的水利工程超过56000处,投入了200多亿元资金,建设的水利工程土石方超过4亿立方米,治理了近900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了5万多公顷的灌溉面积,增加的节水灌溉面积超过4万公顷,该省机电灌溉面积超过4000千公顷,在当年有效灌溉面积中所占比重超过79%,实灌面积超过4600千公顷,在有效灌溉面积中所占比重超过91%,有4000多千公顷为旱涝保收面积,在有效灌溉面积中所占比重超过79%[3]。
四、农业支持政策能力因素
粮食综合生产力受到农业支持政策的影响,目前,湖南省正在积极实施工业化,同时也制定了一些政策保护粮食产业,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影响了当地劳动力的流转和资源的配置。2014年,该省开始发放双季稻补贴、综合补贴和直接补贴,2014年,种粮农民每亩可获得13.5元的直补资金和80.6元的综合补贴。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双季稻补贴标准,每亩在50元到80元之间,这些政策实施后,该省粮食播种面积超过了480万公顷,与2013年相比,提高了8.5个百分点。可见,粮食综合生产力受到了农业支持政策的巨大影响。
五、农业科学技术因素
农业科技投入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支撑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必由之路。科技进步能减少资源耗费、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单产、优化品质,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从而保证农民种粮收入。科技进步可以解决耕地、水资源短缺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世界上许多国家农业增长的科技贡献率都在 70%以上,尤其是以色列这样一个非常缺水的国家,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竟达 90%以上。科学进步促进了粮食生产曲线的上移。由于粮食生产技术的进步,同量的资源要素投入可以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因而粮食生产函数所表示的数量关系随着技术进步而增大,亦即生产曲线不断提高,如图 1-3 所示。
同样数量的资源要素 OX1,在原有生产技术水平下仅能生产 OA 数量的粮食,在新的生产技术水平下可生产 OB 数量的粮食。这种生产曲线的上移体现为科技进步。实际生产的过程中,资源要素投入变化总是随着技术进步一起发生。如资源要素投入增至 OX2时,在新的技术水平下可生产 OC 数量的粮食。这种情况下粮食产量增加了 AC,可视为固定资源要素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技术进步使得粮食产量由 OA 增至 OB,即同等数量的资源要素,由于技术进步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在生产技术进步的前提下,由于资源要素增加使得产量沿着新的曲线由 OB增至 OC,即资源要素投入增加粮食产量增加。
综上所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均会受到自然资源、要素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支持政策、科技进步等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庞增安 .简论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J].社会科学家,2014(2):107-110.
[2] 郭燕枝 ,郭静利 ,王秀东 .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J].分析农业经济问题 ,2014(5):22-25.
[3] 侯锐,李海鹏.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3(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