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法象似性视域下的中西民族文化差异
2015-07-01张乔珍
张乔珍
摘要:句法象似性为分析英汉句子结构差异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英汉语言表达在句法象似性中的时间顺序原则、空间顺序原则和话题象似性原则存在差异,英汉表达的句子结构象似于中西方各民族的认知结构,产生差异的原因在于中西民族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句法象似性;英汉表达;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6012502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不是直接反映客观世界,而是有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介于其间, 即所谓的“心生而言立”[1]。他们认为语言符号能指(即语言形式)和所指(指客观世界、经验结构、认知方式、概念系统等)之间存在象似性的关系。代表不同民族的语言符号表现出的象似性关系也会由于认知的差异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象似于两个民族的认知方式。当前认知语言学家们探究的象似性已不限于语言文字中的象声和象形,还有语言的结构,特别是句法结构、句法规则。
一、句法象似性及其原则
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其实质是“任意性”和“象似性”的争论,故“象似性”是相对“任意性”而言的,它认为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而相关的联系。语言象似性概念的提出最早始于著名哲学家C.S. Peirce提出的符号三分法(象似符、标记符、代码符)。C.S. Peirce认为:“每种语言的句法, 借助约定俗成的规则, 都具有合乎逻辑的象似性。”[2]沈家煊总结了句法象似性的三个原则:顺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和数量象似性[1]。王寅教授还提出标记象似性、话题象似性、滤减象似性和句式象似性[3]。笔者仅以顺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和话题象似性为例。
1.数量象似性,即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或概念时间顺序与语言描述的线性顺序相对应。例:
(1)a:They married and had a child.
b:他们结婚后生了一个小孩。(先结婚,再生小孩的)
(2)a:They had a child and married.
b:他们生了个小孩后就结婚了。(先有了小孩,再结婚的)
(3)a:He came in and sat down.
b:他进来坐下。(进来的动作在前,再坐下来的)
2.距离象似性,也称接近象似性,与人类的认知系统的概念距离密切相关, 即语符距离象似于概念距离[4]。语言成分间距离对应于其概念间的距离。这一原则使用在英语句法教学中有很多, 如定语从句、领属距离、动宾距离、多个形容词同时修饰一个名词等。例:
(4)a:What a charming small round old brown French handmade oak writing desk!
b:这是一张漂亮的古式棕色法国橡木小圆桌写字台。
多个形容词同时修饰一个名词时要按原则排列,与名词(即中心词)越近的形容词关系越亲密,最本质最客观的性质或特征形容词离所修饰的中心名词最近,反之则最远。因此,writing对于desk是最本质的性质,置于最近距离,charming是主观纯粹的,置于最远距离。
3.数量象似性,指语言单位数量与其所表达的概念数量和复杂度象似,在概念的信息量上,一般更重要的、更难以预测的信息,它的语言表达就更大、更复杂。如:
(5)a:He went on.
b:他继续走。
(6)a:He went on and on.
b:他一直走啊走。(比(5)中信息量更大)
4.话题象似性,是指句子话题象似性于思维起点。思维有起点和接续, 句子表达也切分为两部分:起点和接续。如:
(7)a:His mother gave him a toy as a present.
b:他妈妈送他一个玩具作为礼物。(His mother是话题)
(8)a:A toy, his mother gave him as a present.
b:这个玩具,是他妈妈送给他的礼物。(A toy是话题)
二、从句法象似性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西洋语的结构好像连环,虽环与环都联系起来,毕竟有联系的痕迹;中国语的结构好像无缝天衣,只是一块一块的硬凑,凑起来还不让它有痕迹。西洋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中国语法是软的,富有弹性的;为其是软的,所以中国语法只是达意为主。”王力先生一语道破汉英文化中的许多差异,如汉语重达意,语言形态缺乏变化,时常为丰富的语义让步;英语重形合,语言变化丰富曲折,更受规律制约,句法很少会为语义让步。戴昭铭指出,汉语是“人治”的语言,西语是“法治”的语言;汉语的控制因素是“意向”,西语控制的语言是“法则”。以下笔者基于句法象似性视域分析英汉语结构差异,并探讨形成这种差异的文化基础。
1.时间顺序原则,指语言符号的顺序与实际时间顺序的对应关系。在英语结构中,实际就是句子顺序和时间顺序象似。如:
(9)a:veni,vidi,vici.
b:我来,我看见,我征服。
在英汉的时间顺序象似性中,戴浩一认为汉语更大程度上遵循时间顺序的象似性原则。再如:
(10)a:He went to the library by bike yesterday.
b:昨天他骑自行车去图书馆。
(10)a和b两个句子表明不同动作次序在句法形式上的投射,分析可得汉语句子顺序与动作顺序是一致的,“他”是先“骑自行车”,再有“到达图书馆”的动作。英语句子结构中受句法规则支配,先强调目的“go to library”,其他状语成分依次置后,其象似性程度要低。
中国人在时间上的认知观念根深蒂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人制定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事,按太阳运行情况,将一年划分为24个部分的农事,安排农耕步骤,有“农耕八节”“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等俗语强调时间对农耕的重要性。耕作是农民根本的生存方式,收成决定生存。一直到近代,有经验的农民仍然根据节气来忙农耕。因此,中国人线性的时间观念象似他们的语言表达习惯,语言表达严格按照动作发生顺序来描述。如:
(11)a:He came by bus.
b:他坐公共汽车到这儿。(表示先坐公共汽车再到达这里的。)
2.空间顺序原则,语符的顺序与说话者空间思维的象似。如:
(12)a:tabletop/the top of table(整体—部分/部分—整体)
b:桌子上面(整体—部分)
中国人习惯于从整体到部分来认知事物。汉语侧重综合法的语言,英语侧重分析法。综合的语言象似性程度高于抽象,分析的语言抽象程度强于象似。如:
(13)a:中国福建(大—小)
b:Fujian,China(小—大)
(14)a:2014年12月1日(大—小)
b:December 1st,2014(小—大)
(15)a:教堂旁边的桥(参照体—目标物,大—小)
b:a bridge nearby the church.(目标物—参照体,小—大)
自古中国就有“君臣父子、纲举目张、大小轻重、轻重缓急”,体现中国人思维上的主次概念以及整体与部分的认知习惯。与中国的农耕生活相反,西方民族很多人过着牧民迁徙的生活。对于一些游牧民族、狩猎民族以及航海民族来说,空间的概念不同。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象似其生活方式,语言表达方面偏重于空间顺序。
3.话题象似性,指句子话题象似于思维的起点。句子话题,即句子的出发点。如:
(16)a:北京我没去过。
b:I havent been to Beijing.
(17)a:上上下下的,我真感到麻烦。
b:I am tired of going up and down.
综合上述分析,第一,汉语说话的起点常从客体开始,思维也是从“客观事件或物体”开始的,先客体,后主体;英语中通常从“人”开始,先主体,后客体。第二,汉语注重意合,不太注重句法结构的完整性,只要句意清楚,可省去句子中的一些成分,如主语、宾语等;英语注重形合,句子结构中,比较讲究要遵循各种语法规则,主语通常都不能省略,及物动词后面必须跟个宾语等,各种规则来保证句子形式的完整性。
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其根源离不开文化的差异。中国传统哲学注重“天人合一”,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汉语多融合语句内部的语义关系,形成意义的整体,即重意合。西方思维偏重于逻辑分析,习惯使用各种外在的手段连接句子成分,注重显性的衔接。
三、结语
一个民族的语言表达共性无不体现其身后的民族文化特点。英汉语言表达的差异折射出了中西民族的文化差异,语言的表达也可以反映人们认知事物的方式。因此,从认知语言学句法象似性的角度研究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有助于外语学习者们学习和探讨中西方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2—8.
[2]Peirce, C.S. The Philosophy of Peirce.Buchler, T.(ed.), NY: Harcourt, Brace,1940.
[3]王寅.Iconicity的译名与定义[J].中国翻译,1999,(2):48—50.
[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