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2015-07-01买文君
买文君
摘要:从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视角,分析影响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发挥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提高民族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的实效性,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提供借鉴。
关键词: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6007902
民族高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中重要的一部分,肩负着为少数民族地区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民族高校应站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高度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德育现状分析
1.纵观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德育状况总体上令人满意,但部分学生的德育素质状况弱化现象不容忽视,存在的问题和种种不良倾向表现如下:价值取向功利化、诚信缺失、狭义的民族认同在部分同学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外沟通障碍、纪律观念薄弱、对公共纪律和规章制度置若罔闻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这部分学生的德育状况令人担忧。
2.目前民族高校 “两课”和“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学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但主要以灌输的方法为主,这虽然取得了一定的预期效果,但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致使德育教育低效。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理念僵化,没有将灌输与双向交流结合好,彼此间缺乏民主、平等、亲密、友爱的关系;二是教学方法比较单调,以至于课堂上的知识、信息含量严重不足,学生的思想无法充分吸收所需的养分,生长缓慢而困难;三是评价导向缺乏灵活性,以理论知识上的得分多少来衡量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实际状况,容易使学生形成只重表面不重实质的倾向。”[1]缺乏实践性和时代性的道德教育是无法实现科学系统和高效的。道德教育如果离开了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和现实需要,便会显得软弱无力、无所适从。
二、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影响因素
1.社会经济的制约影响了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发挥
民族地区相对低下的经济发展水平,无法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使得一些社会调查、科技创新活动无法正常开展,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发挥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其次,市场经济的繁荣让不少少数民族大学生“一切向钱看齐”的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明显,也导致了部分大学生的利己主义和相互攀比、追求奢华的享乐主义的出现,这也给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发挥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
2.社会环境文化影响了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拓展
社会文化的表象纷繁复杂,反复多变,导致民族高校大学生文化价值选择的迷茫性和复杂性,使他们常有无所适从之感;其次,通俗文化以其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流行化和传播的快速化直接影响着民族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再次,西方文化中的低级庸俗文化,加上西方不遗余力地推行文化霸权,对青年学生进行西方价值观、意识形态、文化思潮的渗透;最后,网络文化中的匿名性、虚拟性和不少色情、暴力的内容影响学生会在匿名心理的主导下发生有悖常识、常规和道德规范的行为,出现一定程度的行为无序、道德失范与思想困惑、混乱的状态,因此民族高校青年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文化价值选择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
3.校园文化建设的滞后性和呆板性影响了其德育功能的发挥
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长远系统的规划。在校园建设中,出现了一些“求大”“求新”的粗放式建筑模式,“许多高校的新建筑样式雷同,千篇一律,既不反映学校的办学历史、学校特色,也不能培育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不能提升广大师生的审美能力”[2]。
校园缺乏民族院校应该具有的民族特色,忽视了校园建筑的文化艺术品味。其次,高校部分组织者错误地将校园文化活动等同于丰富大学生的课外业余生活,一味地强调娱乐时尚的发展,忽视了对主旋律的弘扬,从而导致了校园文化活动出现了庸俗化的倾向,致使了一些不健康的文化乘虚而入,污染了学校环境和民族大学生的思想。
三、发挥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对策
1.弘扬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促进各民族团结
民族高校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最为集中的地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能够体现民族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引导力,彰显校园文化的理想感召力,提升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更好地来培育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要把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列为学校爱国教育的重要内容。”[3]大量的历史事实中蕴藏的民族精神及深刻的文化底蕴不仅体现在德育课程的灌输上,还应该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让学生体悟其精神的力量。校园文化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各种正确的观念、拓宽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第二课堂”。如举办专门的研讨会,组织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查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了解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德育思想,增进各民族的认识与交流。利用少数民族节庆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同学们能够更近距离地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对其他民族的认同感,营造良好的民族平等团结的和谐氛围。
2.突出民族特色,优化高校物质文化建设
民族高校的校园文化环境要有一定的民族特色,建筑环境既有传统民族建筑,又有现代建筑,显出古朴、典雅的民族风格,将自然与人文、艺术与文化、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陶冶广大民族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正如斯坦福法学院第一任校长乔丹说的那样,校园内长长的连廊和庄重的列柱也将是学生教育的一部分。四方院中每块石头都能教导人们知道体面和诚实[4]。可见别具民族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在发挥其德育功能方面不容忽视。
3.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领导应注重顶层设计,民族高校可以利用多民族文化的优势,组织艺术院团进校园,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让学生感受一体多元文化的魅力,加深认识和交流;开办论坛邀请各民族文化名人、学者、企业领导和高管、创业者等到高校举办讲座;深入地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团结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开展“大学生读书月活动”,鼓励和支持学生创办校园刊物,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开阔视野,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卓越品质。其次,民族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要注重校园文化的高层次、高格调,大力倡导格调清新、品味高雅、思想性强的内容和形式,用人文精神提升大学校园文化,加强人文熏陶,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使民族高校校园文化真正沿着先进的文化方向发展,形成融时代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及先导性和感染性为一体的新型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使广大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刻苦钻研精神和奋发图强意志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和激发。
4.与时俱进,占领网络德育制高点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确立正确的网络意识,学校拥有熟悉网络技术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并建立行之有效的网络信息监控管理机制[5]。其次,由于民族高校的特殊性,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应包含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板块,宣传具有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内容,比如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道德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观、尊老爱老的家庭伦理观、高尚纯洁的婚恋道德观,等等。最后,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在网络交流平台及时、准确地发声亮剑,做积极的倡导者和引导者,同时借助网络交流平台的平等性、隐蔽性和互动性等特点,与大学生进行良性互动,使他们敞开心扉、畅叙观点、宣泄情感。借此平台,德育工作者能倾听不同的声音,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更为明晰的方向,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因此,网络正似一柄双刃剑,我们要用好其有利、积极的一面,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或者减小其负面影响。
5.立志创新,打造品牌社团
社团文化建设能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掌握更多的生活与竞争的本领,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社团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素质的影响也极为深远,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素质以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民族高校的学生社团应该向其他高校优秀的社团借鉴经验,确立适合本社团发展的定位,创建响亮的文化品牌,举办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精品活动,因此这就要求民族高校的校团委在指导社团创办、活动、考核等环节安排熟悉社团活动的教师作为指导老师,帮助社团可持续发展,打造第二课堂育人途径。学生社团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方展示自己、完善自己的舞台,也是校园文化从形式到内容充分展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民族高校校园文化是伴随着学校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不是解决当前高校德育低效的万能钥匙,也不能给出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或正确答案,但研究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会给我们在加强民族院校校园文建设上带来一些思考和一点启迪。
参考文献:
[1]康春英.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郭广银,杨明.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林宁,俸兰.新时期民族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与探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5]壮国桢.英国大学基本建设经验及其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