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研项目驱动下的社会保障专业参与式教学价值思考

2015-07-01李沫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科研项目社会保障

李沫

摘要: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一直是高等教育不懈追求的重要目标,大学教学与科研项目的互动是克服传统教学弊病、缓解教师压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益举措。社会保障专业的交叉性、应用性较强,具备借助科研项目实现参与式教学改革的先天优势。以科研项目驱动下的社会保障专业参与式教学改革应秉承学生自主参与、辩证处理学研关系以及培养学生实际创造能力的教学宗旨和改革理念。

关键词:科研项目;社会保障;参与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6005402

一、参与式教学的价值

参与式教学理论的研究起源于英国,但“参与式”方法最初并非应用于教学领域,而是英国社会学者在国际援助行动中提炼出的一种社会活动方法。参与式教学理论来源于多种理论流派。就基本价值的终极性来源而言,主要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思想流派。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观念体系中,学生应该自主选择其学习方向、努力开拓其学习资源、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并阐明自己的问题、确定学习行动路线并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这种有意义的学习方法把消极被动的学习变成了参与学习,其学习效率与效果大大提升。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价值精髓是要在学习环节中保持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这也成为参与式教学的重要价值基础。建构主义理论则认为,知识是人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而来的,认知过程则是人们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依据已有经验选择外在信息的过程。因此,学习活动中的学生才是真正的知识建构者,而教师只是该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应成为知识灌输者。由建构主义发展而来的参与式教学价值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尊重其对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1]。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仅指明了教学活动的重心所在,也明确了参与式教学的终极性价值追求,并为现实中参与式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基本组织原则。

然而,参与式教学方法在我国起步较晚,对于参与式教学理念的界定,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综合多数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基本总结出参与式教学的价值要素:第一,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协作式或合作式教学方法;第二,参与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与教师间的平等交流与互动;第三,参与式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第四,参与式教学不仅重视学生对结论的掌握情况,更加重视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第五,参与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内心体验。

二、大学教学与科研项目互动的价值

教学与科研始终是大学教育无法分割的两翼,只有与科研活动相结合,教学质量才能从根本上获得提升。允许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实现教学与科研项目的互动,其价值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益于克服“灌输式教学”的先验性弊病

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灌输式教学”,过于注重对知识的传授过程,将教材视为无需实践检验的“圣经”,满足于把已有结论性知识充塞于学生头脑之中。灌输式教学的明显缺陷在于过分肯定先验性知识的真理性和权威性,忽视认知者经验性知识的本真性和创造性。“学生对灌输的知识储存得越多,就越不能培养其作为世界改造者对世界进行干预而产生的批判意识。”[1]康德哲学中的“先验”是与“经验”相对的概念,是先于经验,并能使经验认识得以可能的东西。人类获取知识的途径必然有先验与经验之分。教学活动的重要意义固然在于对前人先验性知识的传承,否则人类文明的积淀将失去意义,但教学过程不能将先验性认知结果神圣化、普世化,应允许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提出质疑与批判,允许学生深入探索知识的本真性并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恰恰是学生获得经验性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与学生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学生可以通过经验性调研过程与教师及项目组成员展开平等探讨,对已有结论提出反驳意见。

2.益于缓和教师“教学—科研”的双趋冲突

一般意义上,教学研究型大学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和知识创新的双重任务。教学与科研既是大学教师服务于社会的两种活动形式,也是其安身立命和自我实现的双重途径。为了追求教学质量与科研成果双重目标的实现,许多大学教师往往陷入“教学—科研”的双趋冲突之中。所谓双趋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同时有两个并存的目标,而且个体对两个目标具有同样强度的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个人迫于情势而必须选择其中一个的时候,便会产生一种难决取舍的冲突心理。”[2]在高校谋求综合排名、学科发展的情势下,教师的岗位评聘、职称晋升等活动要求教学与科研双重业绩。而在职称名额受限、工资待遇不高的情况下,教师的工作压力和经济压力较大,尤其对中青年教师而言,面对双趋冲突常常难以取舍,因而倍感焦虑。实现大学教学与科研项目的互动,可以一定程度上使大学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双赢效果。

3.益于培养学生解决“开放式问题”的创新能力

开放性问题不以追求唯一性答案为目标,其探索和解决过程可以充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推断力,引导学生以实践性的手段、个性化的方式探知结论,能够激发学生研究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培养其发散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开放式问题的追问方式与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十分契合,科研课题之所以获得立项,其根本在于此课题确有探讨的必要和可能,且尚未有确定性结论,研究的问题仍有待思想与实践的检验。学生如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到课题研究中,通过探索和猜想,独立完成课题研究的部分工作,以多、新、奇、活的思路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必将极大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三、社会保障专业教学与科研项目结合的价值

1.交叉性学科教学与科研发展的本质需求

社会保障学科是在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性社会学科。在各个高校的课程设置中,社会保障的主干课程和专业课程基本涵盖了以上学科的基础课。虽然课程涵盖的知识面较广,学生对各学科内容均有所涉猎,但课程讲授过程往往无法兼顾社保专业的特殊需要,各学科知识也无法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获得有效整合。同时,社会保障学科的发展需要寻求各学科的交叉点以实现学科创新。而科研项目就是交叉点的重要体现,它以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方法为依托,需要根据具体科研课题内容比较并选择适宜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这一过程对学生而言,也是温故各门类基础知识、提炼理论精华、实现学思结合的过程。科研项目不仅孕育着学科创新,也促进了教学进步。

2.社保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

社会保障专业的产生是适应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需要的结果,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单位”保障模式已过时,市场经济体制呼唤适应劳动力自由流通的社会保障制度出现。20世纪90年代末,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及最低生活保障等一系列法规文件,部分高校亦在此时开始招收社保专业本科生。我国的社会保障专业起步较晚,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自然很难跟上经济体制转轨引发的社会保障需求。当前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急需大量应用型人才,他们既不能将社会保障理论束之高阁,也不能满足于低水平的简单劳动,而要将深厚的理论功底运用于实际操作,理性地判断、分析并妥善解决现实问题。社会保障的科研课题多以解决现实问题的应用性研究为中心,参研学生必须多方论证、缜密推理、反复验证,综合各类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经过科研项目的锤炼,许多学生解决问题上手快、后劲足,并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毕业后逐渐成为社会亟需的社保应用型人才。

3.突破专业实践教学困境的可行选择

社会保障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专业人才培养也应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目前国内开设社会保障专业的高校也在积极探索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方法,但由于社会保障专业在各高校中相对弱小,受到资金投入、师资力量及办学经验等多种条件的限制,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与运行能力差强人意,实践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有的高校将实践教学任务定位为布置学生撰写论文或调查报告,也有高校将实践教学理解为对学生进行具体业务操作的技能训练,还有高校虽设计了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环节,但二者未能实现有效衔接,学校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明显存在矛盾。社保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综合提升是学校的高度重视、师资的长期培养以及专业发展的整体设计等一系列环节联动的结果,并非朝夕之功。而依托科研项目开展实践教学,操作过程则相对简单,涉及的环节也相对减少,可操作性明显增强。科研项目往往以教师或教师团队名义申请并获准立项,研究时间确定,研究内容集中且针对性强,教师指导学生参与项目、实施实践教学具有强烈的积极性,指导活动也不易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科研项目的研究经费也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实践教学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且在指导教师的监督下资金使用的效率较高。以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方式实施实践教学,虽不是提高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整体水平的唯一方式,但至少是突破当前本专业实践教学困境的一个可行选择。

参考文献:

[1][巴]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6.

[2]费穗宇.社会心理学词典[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58.

猜你喜欢

参与式教学科研项目社会保障
我校横向科研项目再创佳绩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航天科研项目评审工作的思考与探索实践
普通生态学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智能手机普及化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研究
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