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合发论文,佳话还是作假
2015-06-30乔志峰
乔志峰
上阵父子兵,搞科研也不拒“母女情”。母女合写论文,原本应该是一段佳话,何以引来作假质疑?无非还是由于其中有着太多的巧合:其一,论文的选题恰好发挥了母亲的特长,吴宁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安德烈·高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而论文的选题恰属她的主要研究方向;其二,论文恰好满足高校自主招生优先条件。由于论文的发表,使张某刚好符合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招生简章中对报名学生“优先考虑”的要求;其三,论文发表的时间恰到好处。这篇论文和另一篇类似的论文,均在今年2、3月发表,而2月底正是教育部要求各自主招生试点高校公布今年招生简章的截止日期。如此多的“恰好”,难免令人生疑:这一切都只是“巧合”,还是精心的筹划?
虽然我们相信“有志不在年高”、不排除中学生也能出“科研成果”,但常识告诉我们,搞科研既需要天分,也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还须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高三女生即使天资再高、再有家学渊源,其理论积累真的能达到专业水平吗?她在繁重的学习之余,真的有那么多的时间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并洋洋洒洒写出十几页的论文来吗?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奇迹”。
另外,论文的署名也非常有意思,中学生女儿是第一作者,母亲是第二作者。或许有人会说:如果成心作假,为了避嫌,母亲难道就不能不署名,只署女儿一个人的名字?问题在于,只署一个高中生的名字,论文还能不能发表?最起码,会引起编辑的疑惑。如果有个专家坐镇,哪怕是第二作者,其作用也不言而喻。吴教授回应称,相关论文是女儿自己写的,她参与修改,“很多都是她自己想的,像引述、符号、思路拓展,我还是提供了一些帮助。”那么,论文到底哪些是女儿想的,做母亲的进行了哪些修改、提供了哪些帮助,似乎都有进一步解释的必要。
可怜天下父母心,特别是中国式父母,为子女的成长和未来操碎了心。只不过,有些时候过多地涉入子女的成长过程,不见得一定能够事半功倍,反倒可能“添乱”。母女合发论文,到底是佳话还是作假?一方面,需要当事人能够出示更多证据自证清白,比如论文草稿、修改稿等原始材料;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及涉事大学也应对此展开调查,如果其中存在弄虚作假、学术不端的行为,必须依规依法作出处理,否则不足以维护大学自主招生的正常秩序和良好的学术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