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芪麦地黄汤配合西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
2015-06-30张育兰
张育兰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芪麦参汤配合西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在2012年5月—2014年6月收治的资料完整的糖尿病肾病患者78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按照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表现)和生化检测指标。2组患者分别在用药前、用药后检测空腹血糖、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浆白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结果①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 97.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 8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3月后,2组患者的 FBg,HbA1c、U-pro、Scr 以及 BUN 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的下降幅度比对照组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糖尿病肾的治疗中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生化指标恢复好,可以进行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肾病;尿浊;芪麦地黄汤
中图分类号:R255.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5)06-0053-02
糖尿病肾病是指与糖尿病代谢异常有关的弥漫性肾小球硬化及肾动脉硬化,进而造成肾小球滤过率明显增高的疾病,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西医主要是通过控制饮食、降低血糖,并使血糖达标、ACEI应用及控制高血压在理想范围,以减轻肾小球的高滤过率、高灌注,减轻肾脏的进一步损害。笔者在跟随张少云教授学习过程中,在常规西医西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上,加用自拟芪麦地黄汤治疗气阴两虚型糖尿病肾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在2012年5月—2014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7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40例,患者的选入标准:糖尿病病程 5~12 a,糖尿病肾病病程 0.5~2.4 a。西医诊断标准:均符合 1999 年 WHO 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DN 的诊断和分期参照国际通用的Mogensen 糖尿病肾病诊断分期方法,临床期 DN(24 h 尿微量白蛋白>300 mg 或 24 h尿蛋白定量>0.5 g)。中医辨证属气阴两虚型:神疲乏力,头晕目眩,少气懒言,腰膝酸痛,失眠多梦,口干思饮,五心烦热,尿频或兼见心悸自汗,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黄或少苔,脉弦细数。排除标准:其他疾病引起的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昏迷;肿瘤;合并心、脑、造血系统、免疫系统等严重原发病患者;依从性差,有本研究药物禁忌症或过敏体质患者。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较性。
1.2治疗方法2组患者继续予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治疗,同时进行糖尿病教育,坚持运动疗法,严格控制饮食和血糖,空腹血糖维持在7.0 mmol/L~8.0 mmpl/L,餐后2 h血糖维持在8~1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8%。对于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进行常规降压治疗,治疗组患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中药治疗,采用自拟芪麦地黄汤口服治疗,基本方为:黄芪30 g~60 g,麦冬20 g,生地20 g,怀药20 g,枣皮10 g,丹皮15 g,泽泻20 g,茯苓15 g,桑枝15 g,芡实15 g,金樱子15 g,水煎服,每日1剂温服。方中黄芪、麦冬益气养阴;生地黄、山萸肉、山药益肾调肝健脾;茯苓、泽泻健脾化湿祛痰,并根据患者各自临床表现进行加减,如患者口干舌燥、烦渴多饮等症明显者加玉竹10 g,天花粉20 g,知母20 g,沙参15 g,以生津止渴,滋阴清热;尿频尿多、小便有泡沫,视物昏花、目干涩等肝肾阴虚症状明显者,加女贞子10 g,旱莲草15 g,刺蒺藜20 g,以补益肝肾;多食易饥、腹胀、便秘等阳明燥热里实者加大黄10-20 g,枳壳10 g以清胃泻火;便溏、面浮肢肿等脾肾阳虚症状明显者加桂枝10 g,菟丝子15 g,淫羊藿15 g,以温阳益肾;出现血脉瘀滞、邪毒郁于局部,热盛肉腐至足部溃疡时,加甲珠10 g,薏苡仁30 g,丹参15 g,皂角刺15 g,并重用黄芪60 g,以扶正活血,托毒生肌,使气足血行,托毒外出,渗出较多则可加入黄柏等以达到清热、解毒、祛湿等功效。2组患者的治疗观察时间均为3个月。
1.3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中关于中药新药治疗糖尿病、慢性肾小球肾炎及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相关原则,将临床疗效分为 3 个等级:①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尿常规检查蛋白减少2 个“+”,24h 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下降≥50%或恢复正常,各项肾功能指标明显改善;②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尿常规检查蛋白减少1个“+”,24h 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下降≥30%,肾功能指标有所好转;③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肾功能指标无改善或者加重。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 1。
3讨论
根据中医文献记载,DN 可归为消渴病继发“尿浊”、“水肿”、“虚劳”、“关格”等,其基本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本虚为气阴两虚,涉及脾、肾、肝等脏亏虚,标实多为痰湿、血瘀、邪毒阻滞。临床上常以气血阴阳辨证为刚,故本研究气阴两虚型糖尿病肾病以益气养阴补肾为主,兼予滋补肝肾,活血化瘀,利水消肿,据现代药理研究[2],六味地黄丸可明显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磷脂,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提高HDL-C/TC 的比值,促进脂质代谢,能使红细胞糖代谢恢复正常,能扩张血管,对动脉狭窄性高血压有明显的降压和改善肾功能作用。黄芪具有积极改善肾血液动力学、减低尿蛋白、有效的控制血压等功能,以达到缓解糖尿病肾病对肾脏的损害,故本方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方,并重用黄芪,也是以上述现代药理研究为理论依据。
本研究对38例气阴两虚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与同期采用单纯西医疗法的 40 例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疗法不仅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神疲乏力,头晕目眩,少气懒言,腰膝酸痛,失眠多梦,口干思饮,五心烦热,尿频等症状,而且在 FBg,HbA1c、U-pro、Scr 以及 BUN 等指标的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单纯的西医疗法。综上所述,中西医联合治疗糖尿病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2]赵鹏.黄芪抗肾脏疾病作用的研究进展[J].贵州医药,2014,(5):464-465.
(收稿日期:2015-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