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文教学中“放”与“引”策略的运用
2015-06-30韩文静
韩文静
【关键词】 语文教学;“放”与“引”;时机;方式;内容;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1—0082—01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参谋,要求教师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而这些要求的实现都有赖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的“放”与“引”。“放”与“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放”是“引”的基础,没有“放”学生就不会有充分活动与表现的机会,教师就不会发现学生的兴趣点与难点,就不能找到教育的切入点进行有效的引导,也不能准确地选择引导内容与方式。有“放”就必须有“引”,否则就是放任自流,所以教师应抓住“放”的时机、方式,确定“引”的内容,促使“引”得到位,使课堂更加有效甚至高效。下面,笔者就以《曹冲称象》一课为例,谈谈语文教学中的“放”与“引”。
一、放的时机的把握
第一,放在学生有表达要求时。如,在《曹冲称象》一课的教学中,当学生提出要表达自己的看法时,笔者并没有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步骤而压制学生,牵着学生按教师的步伐走,而是在学生有表达要求时,及时留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
第二,放在学生有异议之时。当学生有异议时,笔者及时放手让学生将自己的不同意见表达出来。当某学生提出了不同于书中的称象方法时,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其他学生想到了属于自己的、不同与课本的称象方法。笔者没有压制这些学生,而是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认为可行的或更好的方法。
第三,放在学生有问题之时。当学生表达完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放手让学生在课文中找答案。不论问题是教师提出的还是学生提出的,在学生有疑问时,教师都应放手让学生去寻找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去思考解决的方法。
二、放的方式的选择
第一,放的方式可以是自由表达。在《曹冲称象》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称象方法,还让学生自由说出那些官员提出的称象方法的不好之处,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开动了学生的脑筋,使学生不断寻找新的称象方法。
第二,放的方式可以是学生自己读、想、记。
第三,放的方式可以是让学生按图索骥,进行操作实践,也可以是让学生自己设计操作。如,在《曹冲称象》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布置三项操作任务,放手让学生去实践。
三、引的内容的确定
第一,引导学生思考关键问题。在《曹冲称象》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从大象的作用、外形两方面回答了教师关于印象中大象的问题。笔者紧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大象的重量这一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关键问题。
第二、引导学生全面思考问题。在《曹冲称象》一课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老师,第一个官员的方法不好,造一杆大秤,除了提不动以外,最重要的是造杆秤就要砍树,砍树是破坏环境。”笔者笑着回应:“有道理,不过合理地采用木材还是可以的。”这样,不仅让学生有环保意识,而且使学生懂得合理运用。另外,笔者不仅提示学生要跳出课本,还给予学生一些方向:查资料、问大人、上网等,不光要有所收获还要讲出来,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四、对放与引的反思
第一,放的目的与作用。放不是漫无目地放鸭子,放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思考、体验、实践、发现和发展的空间,让学生能够进行多样的学习和思考,有张扬自己个性的机会,是为了教师有机会更好地全面了解学生,是为了更好、更有效的引。所以,放的机会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水平、思维水平、理解深度的机会,是发现学生闪光点和个性特点的机会。教师应利用教育资源和教育机智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第二,放什么与引什么。放的是学生的思维空间、活动空间,学生的表达与探索。引的是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思路,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学习、思考、探究的兴趣。如,在《曹冲称象》一课的教学中,放的是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的欲望、尝试欲望;引的是思路、思维的整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观念提炼、观点明晰、情感的升华、价值的发现。总之,放得自如,引得到位,才能使课堂更加有效甚至高效。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