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课堂教学从“根”出发
2015-06-30
【关键词】 教师;教学技能大赛;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1—0022—02
每年,省市区都要举办各类教学技能比武。教学技能比武对展示教师教学技艺,推动区域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作用不言而喻,其过程本身出现的种种问题,也衬托出区域课改的现状。下面,笔者就技能大赛谈谈对区域课堂教学的点滴思考,与同行共勉。
一、问题分析
1. 农村教师成长脚步游离家园的“关照”。教学技能大赛是个人教学智慧的展示,也是区域课改工作的集中反映。从参赛中不难看出,个别农村学校参赛教师游离于学校之外,孤独地来,孤独地去,学校方面给予的帮助十分有限;而城区学校参赛教师的背后则有一个团队的支撑,从课的设计,流程的把控,到教师的课堂行为,都经过反复打磨。“孤独行走”构成了农村参赛教师真实的“境遇”,反衬出这些农村教师职业成长的基本色调。一个学校如果忽视了教师个体的发展,或者说忽视了教师的职业人生,这对于教师自身发展和学校发展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没有教师的专业成长就不可能有学校的发展。
2. 教育行为远离教学伦理的“田园”。尊重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发展是课堂的基本伦理。从课堂看,教师“一言堂”仍是课堂的主色调,师生之间有“交”而无“往”,课堂呆板、枯燥、乏味。就教学设计而言,个别教师与“陌生内容和陌生的学生”相遇,无从下手而刻意回避,有的教师在“用一课时还是两课时”上纠缠不止,教师还没有从教材的“圣坛”上走下来,谈不上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更谈不上整合资源为我所用。就课堂提问而言,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有的教师刚提出问题即让学生回答,有的学生还没回答问题,屏幕上已经出现了答案,提问是假提问,讨论是假讨论,这些表面上的互动,都是实质上的“独奏”。就课堂语言而言,不难发现,教师并没有多少自己的话,说来说去说得都是别人的话,个体性课堂语言始终没有到场,完全是一种舍我其谁、“真理发布”的言说姿态。就课堂评价而言,教师还是使用“真棒、很好、不错”之类的习惯性的话语。另外,“字”是教师形象的“代言人”,有的教师书写不规范,标点叠加,字距行距宽窄不已,字体大小不同,让人看了很不舒服。“细节决定成败”,课堂本身没有细节,面对鲜活的生命,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另一个生命言行举止的“复印机”,应该引起警惕。
3. 探索实践脱离教学理论的“养分”。笔者曾参与过一次初中教师的技能大赛,其中设计了答辩环节,从答辩中能够看出,个别教师对基本的教学理论缺乏认知,对新课程传播最广的两个标志性提法——三维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一知半解,有的教师对诸如孔子、陶行知等教育家的基本教育观点知之甚少。“人之无根,行之不远”,由于答辩不尽如人意,个别上课好的教师最终还是名落孙山,让人扼腕叹息。
二、 对策和建议
1. 让阅读行动成为改进课堂品质的“活水”。教育的“成色”要看教师,教师的“成色”要看课堂。要让教与学的设想找到可以着陆的“根基”,就必须打开教师理论视野的“窗口”,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怎样教”的问题。新课程浑身上下都打着丰富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烙印,只有将这些理念转变成自己的教育观念,才能促使教与学的行为发生质变。如果不从根本上构建自己的教学主张,改变课堂教学流于形式的现状,那么其必然会滑向“喂”学的深渊。“教育是行者的宗教”,教育需要从理念设计层面深入实践操作。所以,在当今社会,教师应该在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提升教育理论素养,开发、锻造自我的“源头”,以“活到老学到老”的生存姿态去找寻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教育“活水”。如是,课堂才能充满自信,充盈灵气,教学探索才不会是墙头的芦苇,无根之树,教师才能走得踏实,才能走得更远。
2. 让每一个生命成长成为改进课堂行为的灵魂。“天地之性人为贵。”在人和物的关系上,人永远高贵,同样,关照人、促进人、发展人是改进课堂教学行为的灵魂。教学技能大赛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来检验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就是引导教师明确一个道理:同一个内容,可以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同一个目标,可以有不同的实现路径。不同的教师可以有不同的风格,但有一样始终不能改变,那就是必须围绕“为了学生的发展,促进生命成长”选择合适的形式和路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生命需要爱护、需要关怀、需要呵护。好的课堂从根本上而言是“立足人的发展”,是实现生命的对话和抵达交流的现场,总的来说,课堂就是为了生命的成长。因此,教师所做的任何一次好的改变都应获得掌声。“不甘平庸、勇于实践”的精神是当前教学改革最稀缺和最珍贵的资源,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师个体创造性的投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促进生命的觉醒、成长,这是课堂改进的魂,是必须坚持的。
3.让爱与激情成为兑现课程价值的底色。教育不是强加,不是强迫,不是灌输。课程的价值是基于生命真诚的交流而发生的“人”的精神世界的逐渐丰润,逐渐生长。所以教师应用一双充满爱的眼睛来看待生命的成长,用最朴实的爱来兑现课程的价值。课堂有两个基本着眼点,一是立足个人的发展,二是立足社会的需要。人是鲜活的生命,生命需要爱护和关照。长期以来,课堂是“钢化”的,缺少爱的味道,缺少爱的方式,教师一本正经,一是一、二是二,学生一动教师就慌张,就连鼓掌也是“一切行动听指挥”。不论是优质课还是常态课,个别教师把学生训练得像个机器人似的,其眼光异常“犀利”,死死盯着学生(特别是特殊学生)的一举一动,这样的课堂还有趣味吗?学生是人,教师也是人。因此,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情感定位,给学生一点爱,把课堂看得平凡一点,也许一个手势、一句智慧的玩笑,都能使课堂焕发别样的生命力。可见,教师要俯下身倾听,蹲下来对话,相信学生,尊重差异,让“学与教”回归到应有的立场上——“儿童的立场”。我们相信,一个教师如果对学科教学有十足的热爱,他的课堂就会有百分之百的激情;教师只有在课堂上挥洒自如,课堂才充满无限的魅力和情趣,生命才能自由地舒展和成长
4. 让“尊重、关怀”成为滋润教学气质的“源头”。课堂是一个小社会,好的课堂一定是合乎道德的课堂,课堂中的每一个生命可以自由呼吸。不难看出,教师在课堂教学无意中的言行举止,甚至是教学方式的选择,都有很深的原学校文化的“烙印”。在改进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课堂文化重建,要大力营造充满德性化、人性化、生命化的课堂。只有尊重的课堂,才能唤醒生命尊重的自觉,只有关怀的课堂,才能使得生命自由绽放,也才能出现生动的互动、真诚的对话,只有“学与教”的文化因子合乎道德的基本要求,课堂才能散发出探究发现的惊奇,也才能孕育发现的冲动,洋溢创造的光辉。
5. 让改进课堂教学成为学校发展的新航母。教学工作是教育领域重中之重的工作,课堂是教师成长的主阵地、主战场,学校校长一定要把改进教师课堂教学的工作抓在手上、放在心上,不能因为教学设备的落后和环境的不足而在促进课堂教学改进上因噎废食。学校校长要信任教师、尊重教师、依靠教师,做教师成长的贴心人,以包容的姿态使教师的职业生涯不断完善和成长,让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涯盛满团队的笑声,让更多的教师不是以孤独者、旁观者的姿态游离于“团队”之外,只有教师的发展仰仗更多的智慧参与,课改才能成为一个个生命“对话交流”的场域,而不是冷冷清清个人独白的空间,如此,教育发展之路才能越来越广阔。
理想的学与教的探索和实践,不可能上几节优质课即可,它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教育现场出发,脚踏实地,不断探索、实践和反思。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站上三尺讲台,牵手生命,行走在共同成长的旅程。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