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共读整本书的实践与思考
2015-06-30宋姿远
宋姿远
【关键词】 师生共读;整本书;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1—0078—02
一本书就是一艘船,能带人到远方,到教师和家长带孩子到达不了的地方。书海无涯,舟楫安在?在师生共读整本书向纵深处推进的今天,我们不仅需要持久的热情,更需要科学理性的思考。整本书阅读能够建立师生之间的共同语言,为学生创设最好的阅读环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通过推荐导读、基础阅读、分析阅读、反刍阅读等方式,能够保证整本书阅读的有效进行,为学生开拓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
思考一:师生共读好在哪里
1.创设最好的阅读环境。阅读需要时间和环境。所谓“课外阅读”,除了“课余以外”还有“课本之外”的意思。把课外阅读完全寄托在学生回家以后的自觉阅读是无法保证阅读质量的,不得不承认,学校是唯一能够使学生安静阅读的理想场所。“你读,他读,我也读”是一种氛围,尤其是教师在教室里的示范阅读,更有强大的磁力。当学生看到自己和老师读一样的书时,心理上的暗示与接近,会使学生读起来更带劲。
2.让阅读成为一种仪式。什么是仪式?仪式是在指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的、规范化的活动。师生共读整本书也要形成仪式,有指定的场合(教室)、有固定的时间,而且需要规范化。笔者所在学校每周每班安排一节整班共读课,在这个时间段里,默词语、背课文、做练习等语文活动都需要让步。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种仪式,像星期一集体晨会必须要升旗一样。这种仪式的最后目的是让读书成为习惯,成为像呼吸一样必不可少的事情。
3.拥有共同的生活与密码。教师和学生一起读学生读的书,是增进师生关系的行之有效的办法。读学生读的书,就拥有了和学生交流的更多的话题。如,“姐姐十五我十六,妈生姐姐我煮粥”——当学生们大声诵读着这首《草房子》里的颠倒歌时,隔壁班没有读过《草房子》这部小说的学生,是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我们为什么这么兴奋的;“用你的翅膀担负起黑夜”——只有读过《人鸦》这篇小说的学生才懂得这句话的含义。
思考二:什么样的共读适合师生
1.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小学阶段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在现代社会中,教师应该以宽容而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学生的实际阅读状况,避免以自己的阅读偏好来影响学生,平时要留意儿童读物的出版资讯:关注媒体上的推荐图书,但不能为媒体所左右;关注获奖的儿童图书,但要考虑专家眼光和学生兴趣之间的距离。在为学生选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最好由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组成选书委员会,大家一起来商定共读的书目,这也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的有效途径。
2.能适应学生的成长需求。儿童是成长中的人,是肉体与精神同步成长中的人。儿童阅读故事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主角,所以选择以成长为主题的故事时,可以让学生与故事中的主人公一起经历成长的烦恼与困惑。比如,在阅读《木偶奇遇记》《特别女生萨哈拉》《草房子》《我要做好孩子》等故事时,学生可以从中寻找“自我镜像”,像书中的主人公一样,不断超越自我,逐渐变得优秀起来。
3.能迎合学生的时尚需求。时尚类图书这几年成为许多出版社的热门选题。走进书店,几米的绘本、朱德庸的漫画铺天盖地。几年前,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横扫童话世界,成为中国几千万孩子童话梦中的主人公,郑渊洁也因此成了“童话大王”。几年后,魔法母亲J·K·罗琳的《哈利·波特》惊现于我国童书市场,孩子们“我为书狂”,每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套《哈利·波特》丛书,每人都梦想自己能有与哈利·波特同样的魔力。可是,也有人一提到时尚文学就不屑一顾,把时尚文学看成是经典文学的对立产物。其实,这种思想本身就是错误的,任何一种新事物的产生都是社会发展的结果,都有在社会中存在的原因和道理。时尚文学注重实际、追求新异、适合当代人的阅读心理,适当地阅读自己喜爱的时尚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在沉重的学习氛围中得到舒展。
4.能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一个缺乏想象力的人是一个没有创造力的人;一个缺乏想象力的民族是一个糟糕的民族。想象力和其他能力一样,如果没有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刺激,它就会萎缩乃至枯竭。在儿童的世界里,世界所有的一切都布满生机和富有诗意。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幽默感得以培养,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想象陶冶,为创造力的培养提供条件。所以,选择如美国作家鲍姆的《绿野仙踪》、英国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意大利作家罗大里的《谎言国历险记》《洋葱头历险记》等这些布满情感色彩、富有幽默感、富有想象空间的儿童文学作品是非常必要的。这些故事中神奇的宝贝、魔法、境地,接通了学生从现实世界通向理想世界的管道,可以刺激学生萌生源源不断的想象力。这样的阅读,是充满生机的阅读,是富有诗意的阅读,是激发“真、善、美”的阅读,它能促使学生审视自身与周围的世界,使他们渴望“诗意的栖居”。
思考三:如何运用师生共读“读整本书”
1.推荐导读。推荐导读不仅仅是教学生“如何”阅读,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渴望”阅读。将书下发,学生拿到书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先读读书名、副标题、目录,然后看看封面题图、内页插图、作者的序言、摘要介绍以及书后的评论等。如果有书衣的话,还应该看看出版社的宣传文案。这些都是作者在向读者传递的信号,让读者知道风朝哪个方向吹。在导读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从目录中筛选自己感兴趣的章节浏览,东翻翻,西翻翻,念上一两段,或者连读一些段落,但不要读太多。这种粗浅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一本书的大致内容。总之,在导读课的设计上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基础阅读。基础阅读的任务是通读全书。师生共读的作品多为故事、小说。对于故事和小说,一般的建议是快读。理想的阅读应该是一口气读完一个故事,不过对于长故事,这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么在阅读时一定要尽力紧凑些,否则容易忘掉一些情节。除了快读,就是全身心投入地读——让自己活在故事的世界里,参与事件的发生,让故事贯穿自己的身心。此时,学生需要做的就是敞开心灵,接纳故事。
3.分析阅读。通读全书后,需要对书中的内容做一个回顾。此时的阅读需要带着一定的指向性。教师要体现引领功能,提出书中的一些重要的话题,让学生带着话题进行阅读。对于小说、故事来说,故事的大意、主要情节、重要的角色、场景、关键的细节、文章的主旨等,都应该引领学生读懂。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手指放在作者的脉搏上,感受作者的跳动,并让学生通过读书报告单的形式将自己的初读成果、体验传达给教师。教师在整理读书报告单信息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班级读书交流会,让学生在轻松聊书的过程中交流心得,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4.反刍阅读。班级读书交流会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整本书阅读的结束,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去丰富学生的读书生活,使学生深化读书感受。可以看电影,如《草房子》《夏洛的网》《城南旧事》等,在读书交流会之后找来相应的电影看,别有一番滋味。可以为故事中的人物画肖像、设计造型,可以排演话剧,可以做读书笔记,或进行延伸的写作活动。比如,读了《亲爱的汉修先生》后,可模仿书中作者的写作方式,用假想收信人的方式倾诉自己的心声。读了《昆虫记》后,做个小法布尔,像他一样去观察一种小动物,写出它的生活习性。总之,需要巧妙安排,切不可为了活动而活动,更不可为了活动而把学生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对读书、文学的朦胧的喜爱抹杀了。
总之,师生共读整本书是一道功夫茶,讲究泡茶的学问和品饮的功夫。整本书阅读的整体推进与深化,需要教师教育观念的彻底转换,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内功和张力,需要教师掌握切实可行的指导方略,需要教师持久地热情和坚持。荏苒如歌,童年枕着书香而眠,连梦都是甜的。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