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与静态预设的紧密联系
2015-06-30申枭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现如今对于学生的主动性培养等方面已备受关注,在课堂上如何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有越来越多的任课教师将“动态生成”这一教学形式融入到课堂当中去。同时,适当的静态预设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起到支持作用。动态生成与静态预设二者之间相互协调补充,只有充分地发挥两者间的相互作用,才能够更好地将课堂变得更加完美,从而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并挖掘出学生的各项潜能。
关键词:动态生成;静态预设;课堂教学
不断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各项潜能,并要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等这一类思想与理念已深入于现如今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在课堂上,当任课教师提出问题时,鼓励学生多思考并全面的思考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改往日的教学模式,不再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更多的则是进行一定的引导,可以说是让“学生牵着老师的鼻子来走”。因此课堂上不再仅仅是依赖于任课教师在课前所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以及所进行的静态预设等,不只是单纯的按照教学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课程讲授。然而,适当的静态预设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起到支持的作用、促使它能够形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与静态预设二者之间相互协调补充,可以说是缺一不可。
1 动态生成与静态预设的界定
所谓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探究、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超出教学预设方案之外新的学习探究主题,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共享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创造新情境,习得新方法,生成新内容的过程。谈到“动态生成”,或许还有一部分人会对这个词语感到陌生,我们可以将它拆开来看,也就是“动态”和“生成”。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进行课程的讲授,不难理解,这一过程一定是动态的,而且教师、学生等也是出于动态之中的。顺着这一思路继续向前发展,伴随着任课教师的动态讲解,以及学生的动态思考过程等,自然而然也就会生成出一系列有关于课堂知识方面的问题,因而动态生成的整体过程也就基本呈现出来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性以及能够生成、产生出超出教学预设方案之外的新的学习探究主题,或是一些相关知识点的新想法和思路等,这是至关重要的。与此同时,教师在整个动态生成环节中并不是完全要被舍弃掉的,这一环节也少不了他们的参与。在参与课堂教学时,巧妙地引发学生、适时地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尽量避免学生的思维太过活跃,从而导致课堂所要讲授内容严重偏离主题等情况的发生。简而言之,笔者认为“动态生成”可以被形容为学生所说的答案与任课教师所预先设想的不太一致,没有朝着教师所想讲授的方向进行,甚至可以说是学生的答案在某种程度上任课教师并不想去接受,会有一种所问非所答的想法产生。
静态预设,笔者认为它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所指的其实可以说是教学设计,任课教师在进行课堂讲授之前,所进行的有关课堂中所有的教学环节以及问题设置,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回答情况等做出的提前预设。它能够很好地帮助任课教师掌握课堂,教师能够清楚地知道本节课所要讲授的内容,难免会有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情况发生。同时,我们也将“静态预设”这个词语分开来看,即“静态”与“预设”,静态是相对于动态而言的,二者呈对立关系。
2 动态生成与静态预设的紧密联系分析
人与人之间在基本素质大体相同的基础上,每个人由于先天禀赋、环境影响、接受教育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存在多样的个性,我们把人的个性看作人性在个体上的反映,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因此,教育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外,也应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两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关系。正是由于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才能够使“动态生成”得以在课堂中应运而生,它所反映出的就是提倡与鼓励学生作为人这一单独的个体所体现出来的个性发展原则。早在1999年6月,我国就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决定》。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教育,它在承认人与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或是对于某个教学环节中的某一点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正是针对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由此可见,动态生成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动态生成与静态预设这两者虽然听起来像是几乎完全对立的两个词语,但是两者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它们是不可或缺的很重要的部分。如果任课教师没有在授课前进行静态预设,那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够很好地将学生能够产生动态生成的点较为成功地挖掘出来,这样整堂课上下来,所起到的效果就不会很好。所以笔者提倡还是要进行静态预设,在课前任课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准备好,但是所预设的内容不要涉及整堂课的内容,这样就会变成在讲授过程中仍是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地进行讲授的过程,没有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进行交流。在课堂上,任课教师要能够巧妙地将二者结合,从而使效果达到最佳,最终目标要能够使学生得以更好地发展。总而言之,动态生成是静态预设在一定程度上的体现,静态预设又对动态生成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为其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二者相互补充、无法割裂开来去看,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3 总结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动态生成还是静态预设,二者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之分,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只有充分地发挥两者的相互作用,才能够更好地将课堂变得更加完美,使学生能够有所收获、提升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并挖掘出学生的各项潜能。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戚晓丹.课堂教学:静态预设和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J].教育学论,2007(9).
[3]糜洛施,曹明富.课堂教学有效动态生成的实施策略——基于新课程语文学科的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4).
作者简介:申枭(1993.8-),男,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2015级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