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考究
2015-06-30周洪
摘 要:自从“立德树人”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被提出来后就反响强烈,全国上下开展了各种如火如荼的立德树人活动和相关研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能够抓住立德树人这条育人主线,在高校的学生培养中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育人观,是本文作者所要思考和研究的。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校;思政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重要的理论创新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但旗帜鲜明地确立了教育的根本任务,同时也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立德的角度开展育人工作。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变革与发展中,必须明确职责,坚定立场,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育人观,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开展工作。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是在立德树人指导下的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认清新形势,转变思想观念,积极树立以德树人的工作理念,努力营造立德树人的校园氛围,争取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大学生,本文正是以此为依据进行的探讨研究。
1 立德树人的理念综述
1.1 立德树人的出处
关于“立德”的最早出处可见《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这段话的通俗解读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要树立德业,其次是要有事业上追求,再次是有思想。由此可见,“立德”作为《左传》中的人生三不朽之首,其意即为树立德业。“树人”是培养人才的意思,见于《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很不容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这个道理。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中国就重视立德和树人,只不过之前两者都是分开而言的。
1.2 立德树人的正式提出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上“立德树人”被正式提出了。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至此,从党中央和国家层面,正式把立德和树人统筹起来,相提并论。也是立德树人被首次正式提出,并且上升到教育的根本任务的层面,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家对立德树人的高度重视。
1.3 立德树人的理念综述
笔者认为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的内涵理念应该是“立德树人,德才兼备。立德为先,才后树人”。“立德树人”提出了人才培养的道德要求,人才培养立德先行,把“立德”放置于“树人”之前,很好地说明了两者的先后顺序和彼此关系,应该先立德,才能树人,立好德,立完德是成长成才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德才兼备”说明了成才的关键是立德与增才,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二者不可偏废。以往这方面不够重视,认为人只要有才就可以恃才放旷,天下大可去得,而在如今这个社会,有才无德者必将会为社会所淘汰。“以德为先”指出了成才的先决条件,人无德而不立,没有道德的人在成功的路上不会走得太远。“才后树人”与“以德为先”是前后承接的,有了“立德”和“增才”两个重要环节之后才能谈得上“树人”,“立德”与“增才”两者缺其一都谈不上成功的“树人”。如果只有道德没有才华,可能要一生碌碌无为,对社会的贡献值就相对较小。但如果没有道德,即使再有才华也不能用到正地方,有可能会危害社会,就更谈不上对社会贡献值的大小了。综上,立德树人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坚持“立德树人,德才兼备。立德为先,才后树人”(以下简称“立德树人”)。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立德树人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的文明源远流长,古往今来,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都十分注重道德和德行,虽然不同社会对道德的要求各有侧重,但从来都是以德修身的。古有“以德治天下”,今有“以德服人”,由此可见道德对于个人乃至社会的重要意义。
新世纪到如今,高等教育在我国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换,经过过渡,势必向普及化高等教育发展,每所大学都肩负着培养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层次优秀人才和高素质合格专业技术人才的双重任务,毕业生质量将成为检验大学办学质量高低的根本准则。作为大学,双肩上人才培养的担子就越发地重了。如何培养出既能为社会做贡献,又能被社会认可的毕业生,就成为了评价高校毕业生质量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如今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立德树人”就为高等教育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在当今高校,重新把立德树人提到新高度并且落实到文件中,进一步明确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指向意义,笔者认为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意义所在。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既要有较好的学识和专业知识,同时又要有较高的道德水准,这样在这个处处呼唤道德的时代才能立足,才能不会被社会淘汰和抛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只有坚持立德树人,才能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和认可的人才。
3 立德树人的现实意义
近来,在面试过程中,除了业务水平之外,企业也越来越重视求职者的道德操守,在求职面试过程中因为道德因素被应聘单位淘汰的也屡见不鲜。笔者曾看到这么一个案例:李同学在大学主修的是会计专业,毕业在即,她四处奔波投递了大量的个人简历,终于得到了一家知名外资企业的面试机会,但在面试中却遭遇“道德陷阱”而导致求职失败。面试时,负责人先称赞李同学非常优秀符合公司期望,随后阐述了一下公司的企业文化:爱岗敬业、团结合作、诚实守信之类。接着,负责人问了李同学这样一个问题:如何为企业多逃税。李同学非常希望得到这份工作,因此,她绞尽脑汁给出了四种解决方案。可没想到,她回答完后负责人就客气地让她“回去等消息”后就没了下文,面试就这样泡汤了。很明显这是面试考官设置的“道德陷阱”,目的就是考查求职者的职业道德操守。面对这样的考题,求职者如直接回答招聘方所要求的方案,反而容易中对方的圈套。因为,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招用不遵纪守法的员工将加大潜在的风险。以李同学为例,专业的回答应先说明逃税的风险非常大:“贵公司是国际知名企业,应该知道从事这类业务的危险性。”接着可说明替代方案:“如贵公司想减少税负,可采取合法避税的方法,如争取出口退税,或者合理控制单次交易金额的数量,以减少应税基数等。” 如招聘方一再要求直接回答,就放弃应聘,制度不规范的公司不去也罢,以免反受其害。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就业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透露,上半年中国调查失业率为5%。作为高校毕业生,一没有工作经历,二没有就业经验,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赖以生存和发展,就愈发的困难了。据相关资料统计,2014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也只有92.1%,而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近750万,再创历史新高,就业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注的是如何在提升毕业生就业率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这是一个值得所有高等教育工作者考究的课题。作为高校毕业生,甚或是在校生,在如此大的就业压力之下,考虑更多的就是如何增加就业本领和自身技能,以期望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最终找到一份自己心仪的工作。这就促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过于重视专业知识和就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而轻视或忽视了道德操守的树立和培养。殊不知,一个人如果缺乏一些必备的道德操守,即使具备一定的才华和能力,也不一定会得到一份正规的工作,更谈不上会有很好的发展了。上文案例中李同学的面试遭遇就很好地证实了这一点。推而广之,这也是本文研究立德树人的现实意义,那就是通过学校的德育培养,夯实学生的道德基础,通过立德达到树人的目的,使高校毕业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 立德树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实施路径
基于传统教育视角,学生是否成才主要看他在学校期间学习成绩是否出色,毕业之后工作好不好。立德树人的提出,为高校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区别于传统教育视角的——就是强调要通过德育教育来培养人才。一般来说,立德树人可以从学校、学院、任课教师以及思想政治工作者等四个维度加以落实。本文是基于辅导员视角的立德树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考究,其他维度的实施路径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列,故在此不做展开讨论。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立德树人应该通过以下路径实施:
4.1 率先垂范端正师德
要想号子喊得响,先得自己身子正。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辅导员,经常和学生密切接触,要想得到学生的信服和认可,必须自己先正师德。要求学生要做到,自己必须先做到,这样开展工作时才有说服力。“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情操品质。立德树人的开展和落实,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注重师德建设。为人师表,应当以德为先。有了德高望重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大量品德高尚的学生。因此,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爱岗敬业。不要把教书(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以上德育课,故此处也可说“教书”)育人看成一种谋生的手段,而要当成“与国培养栋梁材”的神圣职业,由内心到外在真正尊重你所从事的事业和对象,热爱本职工作,饱含感情地积极投身到工作中。其次要为人师表。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接触的机会更多,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禁得住诱惑,耐得住清贫,守得住界限,自觉抵制社会的不良影响,给学生做好榜样。再次要以身作则。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提出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以“教人者教己”。其以德立教、以身作则的教育实践,而被宋庆龄誉为“万世师表”之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各方面产生影响。只有以身作则,正人先正己,发挥良好的言传身教的作用,让学生心生敬佩之情,才能很好地用自己的人格去造就学生美好的人格。最后要关爱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真正为学生着想,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学生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只有通过率先垂范端正师德,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队伍,才能增强学生德识,更好地育才树人。
4.2 设立道德讲堂,不断增强德识
知识的力量是无形而巨大的,可以改变人的思维和意识。通过设立道德大讲堂,在校园内进行宣讲,能够不断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邀请知名的教师、专家和学者走进道德大讲堂,讲解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通过他们的解读,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应该具备的什么样的道德品质。邀请各行各业的道德模范人物以及各种先进事迹报告团走进道德大讲堂,讲述他们身上或身边发生的故事,通过他们的讲述,让学生学习他们身上的可贵的道德品质。
4.3 强化德育实践,不断增强德行
德育实践活动作为高校德育的有效载体,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依托各种平台,在校园内外组织开展各种德育实践活动。
具体包括:
①知识竞赛类。在校园内开展关于立德的各种征文、演讲比赛和知识竞赛等。
②参观学习类。依托雷锋纪念馆等平台,组织学生定期进行参观学习,既能使参观的学生受教育,又能发挥道德的榜样力量。
③公益活动类。通过组织参加校园内外的公益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公益精神和奉献精神,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也能有效地增强学生德行。
④其他活动类。只要是符合学生发展规律,有益于增强学生德行的德育实践活动,都应该得到引导和提倡,要求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积极创新德育实践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不断增强学生德行。
4.4 宣传学生典型,不断增强德性
德育知识的累积,德育行为的实践,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德性。这是个量变到质变的重要过程,是学生从被动灌输道德意识到主动形成道德品性的重要过程,这个时候,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以正确引导和鼓励。可以定期在校园内开展“道德之星”或者“道德标兵”的评选活动,候选人可以是自荐,也可以是提名。通过学生公开评选的方式,评出学生身边的道德模范或是标兵,学校或学院要适时地以表彰大会的形式给予表奖,对获奖同学的德性加以肯定。并且要通过宣传板、海报、网站和微博微信等各种新旧媒体形式加以广泛宣传,号召全体同学,以获奖同学为榜样,向他们学习,从自己做起,人人争做道德模范和标兵,使榜样的力量达到最大化,通过塑造先进典型,不断增强学生的德性。
参考文献:
[1]自主创业持续上升“重心下沉”趋势初显——2015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N].光明日报,2015-07-20.
[2]王梅.立德树人学校德育论文[EB/OL].
作者简介:周洪,男,1981年11月生,遼宁大石桥人,汉族,就职于辽宁大学,研究方向: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