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诊“组织焦虑症”:“云组织”是解药吗?

2015-06-30穆胜

销售与管理 2015年4期
关键词:阿米巴创客边界

穆胜

2014年,“组织焦虑症”达到顶峰。

一夜之间,仿佛所有的企业(主要是传统企业)都发现自己的组织反应迟钝、决策僵化、形态笨重……激活庞大的帝国成了组织转型的主流。华为打响了“班长的战争”,海尔进化为“平台+创客”,碧桂园实施“合伙人计划”,万科开始了“事业合伙人制”……仿佛所有巨头都在把自己“撕碎了重组”,必须要激活业务单元甚至个人的活力。

在这轮组织转型潮流之前,早就有一股打破组织边界的动力,韦尔奇实践的“无边界组织”、唐·泰普斯科特和安东尼·威廉姆斯提出的维基工作站、野中郁次郎提出的分形组织、谢家华实践的合弄制,都描述了一种企业转型为平台,员工转型为“创客”的组织形态。

一些组织用情怀来驱动员工的无边界协作,这些“创客”正是《创客》的作者安德森所谓“实践创意,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人;另一些组织用金钱来驱动员工的无边界协作,这些“创客”是熊彼得所谓的“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者。但是,即使是第一种创客,也不能完全脱离金钱的激励。要打造无边界组织,如何将激励单元细化,让人人成为自己的CEO,始终是最大的命题。

尽管“无边界组织”也许是更容易被接受的表述,但我更愿意把这种未来的组织形态称为“云组织(Cloud Organization)”。某些时候,我也愿意将其称呼为“云台(Cloud Platform” ),因为当企业平台上的创客太多时,基于大数据进行的调用才是最高效的,这与传统依赖经验进行协作的无边界组织完全不是一个等级。不妨大胆设想一下这样的组织形态:

没有正式的机构、流程、岗位,组织扁平化到极致,只有平台和创客两层,一群创客集中在云端,只要市场有任何需求,立即就会有最合适的创客对接。他们会出现在最适合的位置上,以最合适的方式进行协作。只要与企业平台拥有资源相匹配的创客,都可以进入这个开放生态,成为云端的人力资源。在这样的组织中,人力资源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企业却不用为此支付昂贵的人工成本。

这个时代究竟发生了什么,以至于出现如此神奇的趋势呢?

私有云组织:内部无边界

“私有云组织”就是将所有内部人力资源上传到云端,任何任务都可以用价格发出信号,召唤最能胜任的个人或团队参与进来。

有边界组织减少了不确定性,产出了预期的绩效。但正如韦尔奇所说,当企业建立很多管理层级(纵向边界)时,就好像一个人穿了很多毛衣,对外部环境越来越不敏感。所以,企业在组织变革中一直致力于减少层级,更加扁平化,增加一线的决策权。

那些既希望保留规模经济优势,又希望快速感知市场的企业则开始矩阵化,保留职能制的专业分工,又用虚拟组织或虚线汇报等模式,以市场为中心增加横向业务单元之间的联系。有的企业的虚拟组织完全是跨越部门的,例如本田这个传统巨头实施跨职能的“大项目领导(LPL)”。

这些改变能够来得更彻底一点吗?能不能干脆去掉上级?为何不把业务单元变成“公司”,把员工变成“创客(创业家)”呢?这样一来,这群传统组织中的被管理者不是就具备了经营的积极性,不再需要“管理”了吗?

当权力下沉之后,原来的部门和个人就变成了“经营单元”,不再满足于行政命令调配的资源,每个经营单元(部门或个人)都必须要找到自己的买家(用户),没有买家就意味着没有存在的必要。组织内被分散的经营单元被价格信号重新串联到了一起,结果就是每个人都“听市场的”。

这不是互联网企业的专利,工业企业海尔和房地产企业阳光100已经启动了这种变革。当它们将市场机制引入组织科层时,我们发现,纵向边界存在的两个条件已经不同了。

其一,同一层级的专业化业务单元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协调。要让部门跨越职责来行动,最好的办法就是诱之以利,海尔的人单合一就是典型模式,部门之间的交易实施SST原则:要么索偿(S)、要么索赔(S)、要么跳闸(T),说清楚了问题再恢复流程。

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是另一个典型模式,把部门切分成阿米巴,用各个阿米巴创造的单位时间价值来核算交易。从此,横向协作不再是问题,因为协作就是做生意的机会,业务单元创造的任何价值都能够在生意中被相对精确地计量。

其二,低层业务单元不再需要来自高层的指挥。当前的商业逻辑,已经迭代为C2B逻辑,即从消费者(c u s t o m e r)到生产者(business)。

这个时代的特点是范围经济,用户的需求多元,产品供给能力高度发达,需要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此时,最重要的是发挥底层业务单元的主观能动性,使它们接触市场并反馈需求,倒逼生产。

如果司令部听不到炮火,就让一线那些特种部队自主行动吧,特种部队可能是临时集结的,高层的中心地位反而只会降低决策效率,而大一统的标准又不可能适应变化无常的市场。

这种组织模式中,低层成为企业的中心,高层的作用变成了“支持”而非“管理”,企业好像建立了一朵“私有云”,所有的内部人力资源都在云上实现共享,任何任务都可以用价格发出信号,在企业的数据平台或大数据平台上召唤最能胜任的个人或团队参与,这就是“私有云组织”。

有意思的是,去除高层的管理促进了专业化分工的细化,组织裂变为更多的细胞。大家都只想保留自己最擅长的业务,抛弃那些不擅长的负担,而被抛弃的业务又有擅长的团队或人来顶上。因此,私有云上的“云朵”越来越小,越来越多,越来越成为最优质的资源。

公有云组织:无限无边界

“公有云组织”将全社会的人力资源纳入云端共享,企业成为轻资产负担、高市场敏感、高赢利水平的组织。

其实,真正的无边界组织不仅仅是组织的内部没有边界,还应该消弭组织与外部的边界。因为一旦这样,组织外部就会出现很多“创客”力量,渴望能够顶替内部那些弱小的业务单元,变现自己的商业价值。而企业内部的业务单元就丧失了身份的“保护”,会产生更强的动力。

组织内部已经出现了相应变化——模块化(modularity)。没有了纵向边界,横向资源交换频繁,使得业务逐渐实现模块化。整体任务被分解为小模块,每个模块之间相互独立,抽离任何一个模块都不影响其他模块的功能,每个模块都极度简单、清晰,易于评估。

内部的服务商和外部的外包商交付的结果(任务模块)能够轻易实现对比,孰优孰劣,一目了然。加上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信息便利,交易成本被进一步降低。企业可以依靠更优的外部力量将业务拓展到诸多领域。

渴望进入组织的主要有两股“创客”力量:

进行批量规模生产和专业化运作的机构外包商。这部分企业对外提供若干同类服务,客户不止一家,提供服务越多,相对组织内的业务单元就越有成本和专业化水平的优势。富士康提供代工服务,许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招聘、培训、福利管理等服务,都是遵循了这种逻辑。

进行赋闲劳动力或智力变现的个体外包商。克莱·舍基(Clay Shirky)在《人人时代》一书中提出了“科斯的地板”,即当互联网信息技术如此的发达,任何人的才能都能找到变现机会。

猪八戒网这类互联网企业正是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主动搭建平台,聚集大量有才华的威客。人人快递、易到用车等都是在利用社会的赋闲劳动力或智力。罗辑思维是较有名的例子,罗振宇用自己的魅力人格体聚集了大量粉丝,再把粉丝的劳动力和智力变成各类产品,打上“罗辑思维”的Logo逆袭市场。

我的一个朋友,仅仅依靠近10个核心成员,加上一群有偿的个体外包商和无偿的志愿者,竟然运营了一个线上粉丝超过50万的媒体。组织精简得可怕,效率也高得可怕。

虽然业务暴涨,组织却几乎没怎么扩充。问其原因,他解释说,业务模块标准明确,有社会这个人才蓄水池,随时可以找到个体外包商的增援,按照模块标的付费,何必非要签约一群员工?

企业好像建立了一朵“公有云”,将全社会的人力资源纳入云端共享,能够承接更多、更难的任务,企业则成为轻资产负担、高市场敏感、高盈利水平的组织。

互联网时代,连接比拥有更加重要,如果能够随时连接,何必一定要拥有?只要具备了大数据云平台并开放对外接口,整合上述社会资源到“云端”就不是妄想。所以,企业私有云的开放是大势所趋。

转型,巨头如何起舞?

打造云组织有两条路径:一是在原有组织构架上实施市场化;二是利用虚拟团队形成另一套“云化”构架。

最难的是将内部组织“云化”,这是起点。

因为企业内部却总有一股力量在维护传统的“边界”,越是巨头就越难转型。打造云组织有两条路径:一是直接在原有组织构架上实施市场化;二是利用虚拟团队来形成另一套“云化”构架。

“壮士断臂”

市场化必然打破原有的权力格局,需要老板的“铁血”。阳光100在实施阿米巴经营后,阿米巴(他们叫作UTF,United Task Force,即“联合目标共同体”)赋予了充分自主权,形成了一种“原动力机制”。

每天,项目部大量业务工作先由阿米巴长决策,再把工作指令传递到后台相关部门,这些后台部门再传递到有关高管进行协同工作。一名老总说:“现在我的工作一半以上是阿米巴长指挥我干的。”

这种模式带来了业绩的高歌猛进,但也因为管理层被削权,带来了内部的巨大矛盾。在阳光100强力推行一系列阿米巴模式时,一开始就有人以辞职来抗议。实施后的两年多时间里,辞职和调整的高管超过1/3(其中集团副总裁一名,区域总经理三名,项目总经理三名)。

但奇怪的是,中下层管理队伍却非常稳定,员工更是积极性高涨。老板易小迪显然做好了应对这种波动的准备,他的落棋无悔也被证明是正确的。

利用虚拟团队来打造云组织的路径

普通的跨职能团队依然保留了虚拟团队成员在原来部门中的身份,这意味着组织的科层构架依然存在,最多是一个矩阵模式(两条线汇报),但这种基因始终不会被改造、消除。

大发汽车公司(Daihatsu)开发MiraES新车的案例,可能是组织进行基因改造的一个思路。他们跨部门组织虚拟团队开发这款新车,项目领导具有来自CEO的授权,能够得到企业内的任何一个人。被选中的成员需要离开原来部门,转到新的虚拟团队中,不能再回头。

而后,项目领导根据成员的表现,将优秀者安排到“轮轴”位置(其他项目的领导位置)。这种模式通过虚拟团队发展出项目领导,再让他们进入新的团队去发展项目领导,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洗涤,具有项目领导能力的员工都开始领导团队,企业由原来的巨人变出无数个灵活的“分身”,这就改造了科层基因。

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市场动力,组织的变形为何如此顺利?其实市场的动力机制是存在的,那就是岗位的调配。项目成员依赖自己在项目中的表现赢得更好的职位,不论资排辈、繁文缛节,同样是一种很强的激励。

猜你喜欢

阿米巴创客边界
拓展阅读的边界
用阿米巴开启提质增效魔法
关于W公司引入阿米巴经营的几点思考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
基于“阿米巴”经营的成本管理实践
敢想 敢做 我们是创客
中国式阿米巴落地实践之激活组织
让路人都可以坐下来当创客
创客
创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