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是产业互联网时代宠儿的认知何来?
2015-06-30
嘉宾主持
尹佳晨
88众筹教育长
销售与管理举办的“产业互联网论坛月度沙龙”一直希望大家厘清的一个概念就是,未来是产业互联网时代,是产业+互联网。李克强总理在做政府工作报告的时候,谈到了“互联网+”,可见,产业互联网已经在国家战略的这样一个层面,得到了非常大的认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这个主题,也非常的有趣,“60后,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宠儿?”作为88众筹教育长,我接触过大量的传统企业,有一点我特别有感触,当我们在谈产业互联网转型的时候,很多传统企业的老板都表现出一种深深担心和焦虑,尤其是中小型的传统产业,他们很担心自己到底能不能转好。干了一辈子的传统产业,突然之间,产业互联网,或者我们叫“互联网+”成了一个巨大的风口,企业家必然很担心自己的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公司团队、制度、技术以及业务流程等,能不能适应未来整个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这些担心不仅仅是60后企业家的焦虑,应该说是传统企业普遍的担心。我们今天说的60后,我想并不只指60年代出生的这一群,更多的是泛指60后,70后甚至包括部分50后,这批人的焦虑是因为他们不是互联网土著,他们是互联网移民,对互联网的一套玩法不熟悉。所以,掌握传统产业霸主地位的60后、70后企业家会不会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宠儿,这个问题才特别有意思,也特别有争议。60后传统企业的企业家最有可能成为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宠儿吗?如果是,这个认知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60后掌握的产业资源是“互联网+”的基础
施炜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创始合伙人
我个人非常认同这个说法,认为这样一个立论是成立的。当然我觉得宠儿可能是媒体喜欢用的词,应该叫中坚力量,或者叫支柱,或者叫基石可能更准确。为什么这个理论是成立的?我们大概回顾一下互联网发展的过程。最早的互联网,我把它叫做信息类互联网,此时互联网的功能主要是为大家提供通信和信息展示,是最基本形态的互联网。代表企业有新浪、搜狐、携程等,当然像游戏、视频等也都属于信息互联网,本质上他们卖的都是信息。第二阶段叫流通互联网,以京东商城、淘宝最为典型,通过网络实现交易,此时网络变成一个流通的通路。这种对交易方式的改变比前一阶段更颠覆。第三阶段我把它叫做服务互联网,就是互联网进入了与老百姓的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一些服务领域,产生了新的一些商业形态,比较典型有e袋洗、饿了么、嘀嘀打车等。而服务互联网领域目前是资本竞争最激烈的领域,各种补贴也最疯狂。第四阶段叫产业互联网。所谓产业互联网,实际上就是传统产业加互联网。按照李克强总理的话来说,就是互联网加传统产业。为什么说产业互联网时代60后是中坚呢,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历史阶段决定的,那些传统的产业主持人,主要的管理者,必然就是60后和70后,这无从选择的。80后、90后登上历史舞台的时间还太短。我们可以做一个大数据分析,现在所有的上市公司,含新三板,它的创始人和主要的技术团队负责人,基本是60后和70后的。所以说产业拥抱互联网,没有他们拥抱,那靠谁去拥抱呢?当然很多人会说,他们现在占据这个位置不能说明什么,他们可能会被淘汰,新人成长速度加快,会很快替代他们。但是我觉得短期内还淘汰不了,这就是我说的第二个原因,60后的人,其实是非常实干也非常能学习新东西的一群人,他们能快速的转型。以我为例,我本人也很焦虑啊,互联网大潮来了,我怎么办?我必须要拥抱互联网。在偶然的机会认识了《销售与管理》杂志的总编张永兵,他跟我谈了半小时,我决定给他投资,自己也一举进入了微信互联网领域,目前《销售与管理》官方微信号已经100万粉丝了。为了完成自我转型,我加强了对互联网的研究和学习,同时也进行了这方面的投资。我是60后,我身边的很多60后也在做这样的转型动作。我观察我身边的 60后企业家们,他们的学习能力、行动能力真的很强,所以他们拥抱互联网真的没什么大障碍。我身边有个例子就挺有意思的。大自然地板(木地板行业排头兵)董事长佘学彬,地地道道的60后,木地板也纯粹是个传统产业。就是加工出地板,然后放在红星美凯龙和居然之家这样的大卖场售卖。后来,出现了网上家居,网上装修。佘董事长也很焦虑。如是他就玩儿命的去学习,哪儿有互联网大会,他就报名去,而且越是收费贵的越去,天天在国内外学习,这个过程差不多持续两年时间。当然他现在还在学,但没那么疯狂了。在他学习的过程中,他认识了一个朋友,搞了一个企业,叫小米家居。他就投资了小米家居,并成为大股东之一。面对产业互联网,他的选择是先参与进去再说。在他试水的几个项目中,小米家居成功了,一年内,小米家居的估值已经涨了十倍。在投资的同时,他自己也创建了互联网家居企业,4月份在杭州盛大开幕。采用O2O模式运作。在杭州有一个巨大无比的展厅作为线下体验店,同时线上下单。小米家居做的是低端顾客,装修699/平米,20天完工,他的互联网家居企业做999元/平,一个月完工。699/平所面对的市场,主要针对屌丝市场,999/平定位的是城市里的小白领。个人认为这个定位是很精准的,而且他的优势在于他有雄厚的资金,可以快速的整合各种资源。最后总结一下我为什么觉得60后会成为产业互联网的主力:第一,现在的传统产业,基本掌控在60后和70后手里。第二,这伙人学习能力很强,行动力也很强,基于他们已有的资源和管理能力,他们拥抱互联网的成功概率很大。依然以互联网家装为例,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只要是玩家装,有个核心问题必须解决,那就是管理好线下包工头。而管理那些线下包工头,90后根本管不了,包工头得60后、70后,甚至50后这样的老江湖才能搞得定。
嘉宾主持
尹佳晨
88众筹教育长
刚刚听完施老师的总结,我也非常认同60后有三大优势。第一点这个年龄很重要,施老师1983年硕士生毕业,而我1983年才出生。年龄是第一个优势。第二点我觉得是经验的优势,这一点在长期的项目孵化中很有体会,O2O也好,重度垂直也罢,这些都需要对行业有深度把握的人才能经营好,而不仅仅是了解互联网就行了。第三个就是60后会更珍惜自己打下的一砖一瓦,他们爱学习,踏实肯吃苦,只要摸准路,执行力绝对到位。这可能是目前很多90后不太具备的。
互联网并没有改变生产力中的三个要素,改变的是效率
李兵
卡联科技董事长
我先说说6 0后的第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好学,勤奋,实在。我自己就是一个超级爱学习的人,很多人都问我,你哪有那么多时间去学习呢,其实时间都是挤出来的。目前新三板很火,我觉得其实新三板就是政府给60后传统企业家的一种福利,60后所经营的公司,或者说新三板,水分非常小,有的甚至一点水分都没有,这是由60后创始人的性格特征和经营思路决定的。
这些年,好像搭上互联网都高大上,现在流行叫“互联网+”,其实我非常老土的把互联网理解为一种工具或者一种通道,它解决的是效率问题,产业一定是基础,未来一定是产业+互联网,单纯的互联网企业是很难生存的。互联网并没有改变生产力中的三个要素。什么叫生产力呢,大概就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三要素是什么,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我们说科学是生产力,互联网应该定义为是一种科学进步,互联网把三者联系得更紧密了,三者组合的效率提高了。其实不光互联网有这个威力,很多创新(科技创新、模式创新等)都有这个威力。以前叫颠覆式创新,颠覆并不是全部没有,有可能留下人,有可能留点基础,留点思想,如今叫破坏式创新,就是给你干掉,一点都不留。一个在黄金产业或垄断的行业里的某家公司,可能突然就被一个蹦出来的新公司给消灭了。所以,我现在的财智孵化园的主要对象必须符合几点要求:第一得有产业,企业有产业方向。第二你企业在产业当中有一定的利润或者市场垄断地位。其实产业机会真的非常多,我做过简单统计,北京光夫妻老婆店就七万家,而且是能叫出名字有品牌登记的。市场怎么这么大,确实是差异性服务没人去做,最值钱的以后真的是服务。当然这个服务不是指端个盘子啥的,一定围绕着为产业化做差异化服务。第三点,大潮来了,机会太多,必须冷静。市场上各种有形无形的商品供大于求太激烈了,不然也不会有京东、淘宝这些电商了。80年代前,企业生产出一个次品,只要有使用价值,都能卖出去,只要价格便宜点。如今,商品极大过剩,五年所有服装厂都不生产,还够全国人穿五年呢。所以只要你生产的东西不符合潮流了,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了,分分钟就是被抛弃的命运。
如今的市场是一个激烈竞争的市场,60后的老伙计们,如果自己已经没有能力去整合资源,让自己的企业重焕生机,那就别继续干了,可以改行当风投,或者资产转移干点别的。有些人说我还有几十个煤矿呢,如今这时代有那么多煤矿是负能量呀。今年四个核电站要上,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也有大规模投资进入。不要算自己一年还挣了多少,算算自己还完银行利息,机器折旧,你投入的庞大资金能给自己带来多大利润。起码要算算比银行理财高出多少,比投基金高多少。做企业的人一定要算算帐,就是可干可不干,那就不干,瞅好了,抓住商机就毫不犹豫的干。
焦虑+实力强大,才可能转型成功
王煜全
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Frost & Sullivan中国区总裁
我觉得现在“互联网+”这口号有问题,不是互联网去加别人,我觉得应该叫乘互联网,就是什么东西你们乘上互联网了,互联网能帮你翻倍,但是你那基数是零呢,你乘互联网还是零,所以60后、70后最大的优势就是有那个基数。90后有几个名嘴,到处忽悠互联网思维,到现在依然还是名嘴,还是没有实体落地,因为他是零,他乘完了互联网还是零,不过个人出了一点名气而已。所以我个人的体会就是,60后有基础,实干,这些60后的优势就不多说。60后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们都是通过异常艰苦的奋斗才获得如今的实力和财富,他们特别珍惜,他们的焦虑感反倒大于那些什么还没得到的90后,因为拥有才更怕失去。当然,对60后而言,也不全都是优势,毕竟60后是互联网移民,对网络的特征还不熟悉,尤其是对很多互联网的玩法还不熟悉,这就是为什么一开始的网络红人往往是90后,因为人家会玩儿。如何化劣势为优势,60后只能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执行力去弥补了。就像前面两位说的,一定是要多学习,尽快完成向互联网的移民。我原做了N年的咨询,Frost & Sullivan是世界最大的行业咨询公司,在咨询过程中,Frost & Sullivan发现转型成功的公司有个鲜明的特征:公司领导层很焦虑,但是实力还非常强大。如果公司已经没实力,转型也没有支撑力了,如果公司很有实力,但它不焦虑,觉得自己很棒,当然也不会去积极转型。最近我做的一件事让我比较有感概。最近两年我都在海外投资高科技公司,把海外高科技公司带进中国,在大陆落地。有两个地点选择,一个广州,一个深圳,很多人都觉得深圳应该更合适,但是我选择了广州。在和深圳有关方面交流的时候发现,深圳自我认知非常高,觉得我的创新能力已经很强了,我可以跟国际大公司拼一拼了,凭什么要给予国外高科技公司一些优惠呢。但广州不这么看,广州会觉得自己的创新能力还有很大上升空间,虽然自己的制造业很强,但是高科技得找强者合作。也正是基于这种认知,广州的合作意识就比较强。
最近有本书挺火,叫《从0到1》,硅谷创投教父、PayPal创始人彼得·蒂尔(Peter Thiel)写的,很热。但是争议也很多,国内也有很多反对的声音。为什么,彼得·蒂尔是典型的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是从零到一就行了,因为从一到一百万,到一个亿,是没有成本的,所以另一本书叫《零成本社会》。这个社会真的零成本吗?扯嘛。全球互联网经济对整个实体经济影响,或者说贡献,最多只有20%。你通过互联网卖桌子行,你通过互联网做出一桌子试试,任何时候都需要实体,实体经济永远是基础。不能说一个公司上网卖东西了,它就叫互联网企业了。创新其实是很小的一部分,而创新要完成,其实是需要很多不创新的人去帮他配合的。没有深圳富士康,iPhone再创新,也没有这几千万部机子可卖。我在美国投了一个无线充电企业,远距离充电。现在的纯电动车,包括特斯拉,都是后面拖跟线,插座充电。未来的电车都是无线充电,直接改造一下停车位,停下充电,很短的时间就能充好。我投资的这家企因为在无线充电领域是绝对的技术领先,跟世界上90%的大车厂都签有技术转让协议,因而也就知道所有电动大车厂的生产进度。特斯拉火了以后,福特、通用、宝马等大车厂也都积极推电动车,相比特斯拉,福特和通用这样的大厂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就是上量的能力强。特斯拉要上量,起码要两年。但是两年之后,特斯拉就很麻烦了,因为特斯拉技术不管今天如何的独步天下,你只要停在那,即使你有专利保护,如果你不能持续进步,三年之内,一定有人用别的办法,不侵犯专利的研发出来,并且比之前的技术更厉害。如果五年前特斯拉进入中国的时候,和中国企业做了一个合资厂,三年之前就一定已经实现几十万辆的年产能力,一辆车三万美金,满大街都是特斯拉,甚至全球都是特斯拉,特斯拉就赢定了。正因为它不能量产,一辆车十万美金,等到其他企业攻克技术并量产的时候,特斯拉还能赢吗?所以说再高科技,它也要服从产业规律,产业规律是冷冰冰的。那么,产业资源在谁手中掌握着,在中国60后、70后手中。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做互联网的,都在开始落地。罗永浩做个锤子手机,要想把手机做好,还得找富士康,但是富士康还看不上他的单子。雷军为什么做得好,雷军这个60后的资源在那儿摆着呢,在IT行业多年,做金山的时候积累了很多的产业资源,小米的销量也足够大,所以富士康才能跟他对接。
雷军有一句话很误导人,说台风来了猪都会飞。台风来了,还得看自己有没有资格站到风口上去,只有有资源,有能力,有准备的人才有资格站到风口上,而这个资格要求只会越来越高。请问大家,觉得是企业家的平均年纪大还是科学家的平均年纪大?在中国大家多数回答科学家的年纪大,但是美国恰恰相反,我40多岁,而我投资的企业,创始人都比我大,基本都是60后,而科学家基本都比我小。美国企业一般都是一个CEO加一个首席科学家,科学家都巨牛无比,一看人岁数,那么年轻,我就超级惭愧,但一看CEO的岁数我又有自信了,那么老。那为什么是这样,道理很简单,就是你没那么大岁数,你搞不定产业的事儿,而科学家跟了一个好教授,好博导,实验室实力雄厚,某一方面一突破,就成为某方面的专家了。但是做企业不行,没有多年的积淀,突破不了,时间太短,行业的人都认识不全乎呢,没个十年,根本搞不懂产业的门道。这个世界上有20岁的编程天才,但是没有20岁的产业天才。
最近两年,互联网思维非常火,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很多声称自己是互联网人士的人,实际上干互联网也没干两年。经常是这班人在上面讲课,台下坐着一般传统企业大佬。我们做投资的经常开玩笑,说“没钱的忽悠有钱的,没经验的忽悠有经验的,就靠一个词叫互联网思维。”但是这种忽悠对60后有没有用呢?有用,为什么我们还要坚持让90后来忽悠60后?就是要让这些人焦虑,然后通过焦虑,让这些人找解。我发现我周围N多个朋友,都是听了90后忽悠以后,幡然悔悟,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有个企业家跟我说,“我已经有实力了,但是我没有像那些没有实力的人那么会忽悠,我没能把我的乘数给放大,虽然现在我已经是个诸侯了,但互联网是赢家通吃的时代,我是可以变成全国冠军的,我干嘛不用互联网的思维去站出来,去替自己代言?我也可以做到更客户导向的。”所以,在互联网方面,很多90后是60后的老师。90后有用是一个现身说法的作用,告诉60后,互联网是新生事物,必须要把握,因为它能极大的放大你的乘数。其实我觉得60后、70后的竞争对手不是90后,是其它的60后、70后,如果你醒悟的不如其他同龄人早,你就会被那个较早醒悟的、会玩互联网的其他同龄人干掉。但是呢,天下还是人家60后、70后的,只是是谁干掉谁的事。
转型成不成,关键看革不革自己的命
王德超
爱施德股份公司平台电商事业部总经理
我目前正在进行互联网相关创业,虽然我不是老板,我老板是个60后(笑)。20年前,我记得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所在部门最年轻的同事大我12岁。他们经常会说,“小王啊,这么年轻,真好啊,我们都老了。”我们如今说起90后,类似就是这种感觉。其实并没有说90后,80后,70后,60后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个人觉得90后的人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征,就是自我的解放(个案除外)。这种自我指个性的释放,他们更勇于尝试。
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大量移动终端的出现,受互联网刺激的人越来越多,包括我自己。我最早是做H R的,后来转行做业务。2012年我跟老板提出希望把整个通讯行业换一个方式来经营。但是这个60后的老板受的刺激和压力还是不够。半年以后,这个项目就消失了。到了2014年,在互联网大剂量的,高强度刺激下,公司转型又被提上日程。我又接下了这个转型重任,其实为了转型,我已经做了好几年的准备了。我带领的转型团队年龄架构是这样的:60后,70后,80后,90后搭配组合,60后、70后定调调,因为这拨人有成熟的思维,经过大风大浪,是企业的定海神针。而宣传、新产品推广等交给90后,他们那种张扬的个性恰恰可以突破传统,更符合互联网时代推广的推广法则。用80后做方案执行,因为谈客户,光忽悠是不行的,必须要有比较强的专业储备。我们公司的80后基本上都在公司待了六年以上,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和经验,对行业也有较深的认知,让这类的人去执行和传递公司的价值理念和解决方案,非常合适。这叫各安其位,干活不累。
现在还有网络难民,网络移民和网络原住民这类说法,个人觉得到了明年,2016年开始,这种区分就不存在了,因为难民和移民也都移民完成了。90后会玩的,他们也会玩了。而且,互联网并不能改变基本生产关系的那些要素,它改变的是效率,改变的是点与点的沟通方式,这个没有互联网之前是做不到。互联网会加速各产业创新,加速各产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如果互联网只改变一个企业,那它的价值还不太大,但它让各个产业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我跟老板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不做(不互联网化),一定会有人做的。你做不成,一定会有人做成的。最终只是看,成功的人是你还是别人,因为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爱施德以往的获利方式是挣差价,属于传统的分销企业,虽然已经做了行业的第一,但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行业。每个见我的人都跟我说,基于信息不透明挣钱你们早晚要被干掉,每次听到这个话的时候,我的心情都非常复杂。所以我决定不要别人干掉我,我自己先革自己的命。我以前干的事情,收费的事情,现在免费了。当然我不认为这个世界有免费的事情,所谓的羊毛出在狗身上,让猪去买单,我觉得只是交换的一个错位,支付转移了一下。我们不挣差价,做整个行业的互联网的一个通道,O2O的思路运作,做F(工厂)到C(客户)的一个快速服务,服务集中在金融,物流和大数据这三个领域。这个事情干成,公司以前的那个业务形态,就真的被干掉了。事实上公司是用右手干掉左手(以前的电商业务,挣差价),但是有一点必须强调,,这也是右手转型的基础,就是现在左手还比较强大,能够给右手的成长壮大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包括雄厚的财力支持。未来,等右手壮大以后,会让左手去改变,慢慢融合到右手这块,整个企业都最终实现互联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