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提高作文能力
2015-06-29林世城
林世城
摘要:要让学生的写作有广阔的空间,有灵动的语言,表达有鲜明独特的体验,要从阅读教学中生发,即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并行,使课内外阅读与写作相联系,学与用相结合。从阅读中积累词语,恰当运用,让文章丰满充实;从阅读中获得方法,及时迁移运用于作文中;从课文中挖掘素材,丰富写作训练;在阅读中领悟,提高语文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丰富精神家园。
关键词:阅读;作文;积累;迁移;挖掘
中图分类号:g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4-0055-01
我们常常叹息学生普遍的作文水平:记叙,千人一事、千面一腔;议论,论点不明确、论据不充分、逻辑混乱、论证苍白无力;说明,不着边际、如记流水,文章常入“空话、套话、假话、胡话”的套路。真情实感、独特感悟和切身体验无法表现。要让学生有广阔的写作空间,丰富灵动的语言表达,鲜明独特的生活体验,还是要从阅读中入手,让写作的灵感与能力在“读”中自然生成。
一、从阅读中积累词语,恰当运用
要让学生作文风采飞扬,我们只有先读,在读别人文章中积累词语,积累优美语句,才能让语言丰富起来,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为词汇的贫乏,学生作文才会词不达意缩手缩脚,心中即有千言万语,写出来却只有那干巴巴的几句。典雅、灵动、丰富的语言有如文章的衣帽。在平时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轻易放过文章优美的字词、经典的段落。再者就是运用训练了,用所学的词语,口头选词说话、写小片段,词的多少不讲究,但要恰到好处,词能达意,段能有义。这种方法很多语文老师采用,但贵在持之以恒。试想,一篇课文读完积累几个词语,记住一两段优美的语句,学会个别好的表达方式,日复一日,何愁语言不丰富,文章不精彩?积累越丰富,就像游戏角色拥有了越多的装备,学生完全可以放开手脚所向披靡,用自己的手抒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至于词语是否堆砌滥用,关键还在于老师的指导。所以,语文的教学还是应该多在阅读中下功夫。
二、从阅读中获得写作的方法,及时迁移
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教材,老师指导最多的是课本。我们要因材施教,充分利用每一篇规范、蕴含深刻的美文。当然,我们不是把阅读教学变成单纯的写作教学,整节课分析写作技巧,我们是希望学生从课文的范例中得到启发,在课内外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及时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在教学中,我们引领学生品析语言,感受内涵,让他们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同时,我们也不应放过那些让学生笑、让学生怒、让学生为之感动的片断。如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艰难地翻过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片断。我们欣赏作者细微的观察,准确的描写,体会蕴含其中浓浓的父子之情。学生在理解之后老师适时点拨,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手法,写一个片断。有学生写下了这么一段:“王阿姨锁好了防盗门,转身走到楼下,走出不远,忽又停住,愣了一下神,转回身又向楼上走去,走到自家门边,用手抓紧那门把手,左拧一下,右拧一下,当确认那门已锁牢靠时才转身走下楼去,而转身的一刹那,又回头盯了一眼门把手。”非常丰富的细节描写,这源于在阅读文本中的积累,及时迁移运用。语文教材有很多优美的文章,完全可以让学生多一些这样的训练。
三、从课文中挖掘素材,丰富写作训练
我们教材课后题的设计,有很多是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挖掘素材,丰富自己的训练,拓展自己的思维领域。如中职教材《雷雨》一课:课文将鲁侍萍与周朴园分隔三十多年之后的“相认”场面写得一波三折,周朴园在认出鲁侍萍的前后,心理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堪称经典。课后的第三题,要求学生根据情节的发展,列出周朴园“相认”前后的心理变化。我们可以从该话剧的社会背景、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情节发展的情况,挖掘出周朴园从平静到猜疑、紧张、惶恐、责问、恐吓、哄骗、打发等心理变化。这既让学生对人物语言有了更丰富的理解,又对人物性格有了更感性的认识。由此及彼,我们可以让学生梳理一下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确定人物的性格品质,再根据人物特征进一步训练描写人物的心理和语言。这样,“千人一腔”将会改观,学生作文对于人物语言和心理的描写就会慢慢地得体、深入了。
有些文章,给予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挖掘略点、隐点、续点和触点进行扩展、补充、接编和改写。如《我的叔叔于勒》,我设置了这么一些问题,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了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或者如果于勒认出哥哥来相认,情形会怎样?让学生展开想象,然后改写小说结尾。缘于对课文的喜爱,这些极富想象力的学生,于是便有了五花八门、天方夜谭式的想象:有辛辣挖苦的语言、有咄咄逼人的形态、也有巧妙的外貌描写;有的让人捧腹大笑、有的让人赞叹不已……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真正做到让学生“眼高”的同时,让手也随之“高”起来。
四、在阅读中领悟,培养语文素质
阅读是让学生通过书籍,打破时空,穿越古今,漫游人类所创造的精神空间,提高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中职阶段,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都处在一个不稳定性时期,审美指向不明,审美情趣浮泛。我有一个学生特别喜欢读网络小说。本来这也不是坏事,然而他却认为这便是世间最美的文章,他不分青红皂白模仿网络写手的语气、文风,其实自己的作文是天马行空凌乱不通,甚至排斥课本,说课文是出卷人出题的工具。我常找他谈论文章,谈他喜欢的,也谈他排斥的,我们谈人生,谈社会,我引导他去发现文章的美,去对比,去感受,去领悟。渐渐地他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作文也开始有所改变了。学生要从课本出发,然后走出课本。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看报纸、读杂志,看《读者》、看《焦点访谈》、《百家讲坛》、《艺术人生》,有时也介绍精彩的电视剧……把学生对课本的领悟转移到对生活的感悟,从文字感受的美上升到领悟生活的美。学生在阅读一篇篇美文之后,在激情的撞击下,在理智的思考中,青春的心灵必然有一种内在的飞跃,写作时的情感才能有所依附,立意才能深远。
古人读书,先生并不多讲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修辞章法,但古人却留下大量让人叹为观止的千古名篇。这在于古人强调一个“读”字,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要扎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必须有机地把阅读和写作融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吸取营养,拓宽视野,丰富知识,量的积累必然实现质的飞跃,学生才能真正学好写作。
(作者单位:广东省海丰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