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同课异构资源优化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2015-06-29汤文俊徐毅
汤文俊 徐毅
摘要:同课异构活动引发大家智慧的碰撞,提高了教学效果,因此,这一教研方式得到了推广,但大部分地区对活动后的资源没有充分利用,本文通过相关对超失重一节的优化,试图引起大家对同课异构活动后续工作的重视,同时能提供给大家一个优化教学设计的途径。
关键词:同课异构资源;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4-0048-02
一、问题提出
同课异构是目前较流行的、大家推崇的一种教研形式,它是集教学与科研为一体、利用同伴互助提高教学质量的教研模式。2013年至2014年期间,笔者所在学校举行“同课异构”活动,以理论指导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带动全体教师的深度参与和深入思考、反思,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笔者发现大家忽略后续研究,尤其是一轮同课异构下来,存在很多资源浪费现象,多数教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将本校新一轮同课异构活动中,对已有资源《超重与失重》进行优化讨论的过程进行展示,试图找到利用同课异构资源优化教学设计的途径。
二、优化内容
(一)教学目标的优化。众所周知,教学目标是指期望教学活动达到的效果,是对宏观的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也是评价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的标准。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常常容易忽略教学目标这一环节。教学目标应该是大海中航船的航标,因此,笔者决定从目标开始优化。以下是笔者记录的具体过程:
T老师:教学目标的叙述必须尽可能准确与明确,案例1中叙述的“知道”“了解”,这些词很抽象,什么样的程度才能算是“知道”“了解”?如何去评价?相比较而言,案例2中的2、4就比较明确。
Z老师:教学目标的三维性既需要有区别,也需要有机统一。可以看出两教学案的三维目标之间的联系都很明确,即: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主要是完成“让学生学会什么”,过程与方法纬度的目标主要完成“让学生如何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纬度的目标则是完成“让学生乐于学习”。
X老师:我觉得案例2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纬度的目标达成途径描述得很具体,哪些操作对应设计中需完成的相应目的,即针对性比较强。
Y老师:案例2中过程与方法目标2学生通过理论探究以及自主实验和演示实验,尝试运用物理原理解决一些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具体问题。既然是尝试,就会出现很多问题,这就必须预测到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这就是典型的“预设性目标”向“生成性目标”转化,因此这一目标更有发展性。
笔者总结:通过大家的共同讨论优化,可以看出,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大注意三维目标的设定,或是目标比较模糊,日常教案中,大多数老师都采用“了解”“熟悉”和“掌握”这些模糊词语,这使得在教学中与教学后对学生所达到的要求难以测定与评价,教师就会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来判断学生学习效果,就会造成教学评价无序与不公平。
(二)教学流程的优化。教学流程将教者的授课思路,授课方式、师生活动等具体展现出来。利用流程图可分析出学生的参与度,及达成目标所采取的方式。流程图在优化教学设计中,可让研究者更直观地了解资源的优点与不足。因此,笔者借助流程图,运用相关教学理论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
Z老师:两案例虽然课题、内容相同,但由流程可以看出,处理方法却不同,课题引入就不一样,一个创设情境,一个问题引入,两例教者应该是根据自己的风格进行设计,案例1指向很明确,开门见山,带问题进课堂。而案例2却是发散性的,强调学生的感受,再思考相应问题,我认为,这是充分考虑学情的结果。
T老师:由两课例流程图可看出,学生活动的量较大。案例1中单纯学生活动量占45.5%,师生共同参与的占27.3%;案例2中单纯学生活动量占44.4%,师生共同参与的占33.3%,这符合“以生为本”的课堂。
Y老师:案例1中注意通过学生动手体验来激发学习动机,通过创设情景来让学生感性地认识物理现象,通过分析、归纳、质疑、交流、实验探究将感性上升到理性思考,完成了有意义的概念建构。
X老师:同意Y老师的观念,案例1中还通过对学习任务的精细设计,达到可持续性学习。最后的问题5更是设计得绝,完成了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
C老师:案例1以实验引入主要是因为物理是一门基于实验研究的自然学科,尤其是高中物理教学中,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从实验教学中展开,因此,像A1通过实验研究引入新知教学也是一种很好的尝试。由实验出发是物理教学中很常用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教学设计,学生们通常十分喜爱。当然设计合理的实验能够让学生们很直观地感受到知识的应用,还能够深化学生对于相关定律的体验与认识。个人认为,若采取实验导入时,教师的实验设计必须有针对性,要尽量设计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实验过程,这样才会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相关教学要点的理解与认知。
笔者:大家对教学过程的认识,非常准确。其中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即学情分析尤为重要,充分思考到学生的感受,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便是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相应教学活动设计应指向学生。内容如何处理,选择应充分考虑到学情,例如实验引入,还是问题引入,不能一概而论,针对不同教学对象,应有偏否。经过群策群力,得到教学流程如下:
(三)教学模式的优化
在教学中,师生之间交往的方式、方法、地位、角色、关系、相互作用等多种配合构成一定的教学模式。目前主要有四种模式类型:
高度集中型(例如讲授模式),即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所有信息的来源,已形成“一言堂”“填鸭式”。
温和型(例如“探究──发现”模式、合作模式等)。即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合作,教学氛围比较民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启发引导学生,让其自主获取知识、进行意义建构,是一种学生主动性较强的模式。endprint
放任型(例如自学辅导模式、活动教学模式),即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授课中只提供一些辅导或帮助。此种模式对教者的要求较高,要求教者对课堂有较强的驾驭能力,实施前必须做充分准备,应对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
管理型(例如程序教学模式),这是介于高度集中型和温和型的中间的一种模型。教学过程是由许多教学因素构成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
在这些众多因素中,教与学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不同的教学模式影响着教与学的效果。我们教学设计是不应倾向于仅仅单一的模式框架,而需要众多的事件、细节和内容来充实才能使教学设计系统完善。
X老师:案例1中的前半节课教学模式采取的是温和型。即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经历合作模式,教学氛围民主,活动中教师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进行自主意义的建构,从而主动获取相关知识。后半节课放任型,即以学生自学为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学生间进行讨论,教师在学生群中进行释疑或提供一些帮助。
Y老师:案例2由教学过程可以看出,主要采用的是管理型,这种模式介于高度集中型与温和型中间。
Z老师:两节课实施时教学模式并不单纯使用一种,交替使用。这给我们一个提示:实践时,教师如果不盲从于一种模式,考虑到模式的适用性,而不断变化,则课堂教学就充满活力。
三、结语
教学设计者在教学决策时除了要考虑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习者特征,即必须根据学情进行教学设计。不论教学设计应用在宏观上大规模的教育计划,还是微观上的具体的一门课,其根本上应着眼于学生的需求、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发展之上,还特别应注意对情感因素的重点考虑。本文从三个方面即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模式三方面对同课异构资源《超重与失重》进行优化,笔者将优化后的教学设计再次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作者单位:高邮市第二中学)
基金项目:本文是高邮市市级微型课题“利用同课异构资源优化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荣生,曾扬明.同课异构:“变”与“不变”的定律[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年10月
[2]次央.开展“同课异构”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学研究[J]2009年10月
[3]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第二版
[4]杨开城,李文光.教学设计理论体系构想[J]教育研究2001年第11期(70)
[5]叶青,齐敏.对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2年6月第16卷第3期(150)
[6]林宪生.教学设计的概念、对象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