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不成问题
2015-06-29林安琳
林安琳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4-0246-01
案例背景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但现实生活中,学校的“问题学生”为数依然不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普通私立学校由于社会、家庭、学校管理模式等多种因素,情况尤甚。不管是从学校的发展,还是社会的需求,甚或是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看,“问题学生”多的问题都亟待解决。“就算是一片残缺的叶子,只要它还有生命,它就拥有在树梢高歌的权利。”对啊,就算是一个无可救药地孩子,只要他还留在学校,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就有教育他、改变他的义务!我不敢放弃一个学生。
案例描述
上学年,我任教的是一所普通私立学校七年级的一个重点班。顾名思义,这个班的成绩肯定不错,但不知为什么,所有科任教师都反映上课找不到感觉:学生总是懒洋洋的提不起精神,课堂一片寂静——对教师的提问,深的不会,浅的不屑回答;要求同学之间合作交流,一个个是一脸“你算老几”的孤傲。
就这样气氛沉闷地过了半个学期,期中考后,一个插班生的转入打破了这种沉寂。他,一个很帅气的男孩,父母都是泰顺人,均在温州工作,由于逃学、上网、打架等诸多劣习,学校忍无可忍,要求他退学,家长无耐只好把他送回泰顺,插班重读七年级。刚过来,学校也知道“来者不善”,政教处便与他约法三章,并考虑到他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把他安排在重点班,“物以类聚”,估计成绩好的学生大多不容易受影响。有天晚自习下课后,由于纪律问题,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谈话,没想到当天晚上回寝室后他居然眉飞色舞地描述他自己如何如何跟老师打架。此时我才猛然意识到:他的问题在于心理!这个班级的问题也在于心理!
于是我开始在心育上找突破。
首先,我想到了利用私立学校得天独厚的科教条件。我找到他让他组织班里的那些“网瘾”和“高手”成立一个网络小组,要求他们创办网站,开设“心理家园”“心灵青草地”等心育栏目,后来在他们的建议下还开辟了网络论坛。就这样我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利用网络资源轻松地建构了班级(其实也是校园)心育基地。
随着孩子们的转变,我渐渐改变教育方法——由消极心理教育转向积极心理教育。课内课外有意地淡化甚至忽视他们的消极因素,充分发掘他们积极的心理因素。有一次,晚自修的时候我发现他没有请假突然消失了,我很着急,心想,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十有八九又上网去了,心中一股无名业火直往上冒:我在你身上发了这么多心思,你居然又逃课!但转念一想,像他这样的学生有哪种“硬招”没接过,对“棍棒”式的教育他肯定有“免疫功能”,我决不能把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一点信任和好感拱手送掉。于是我不露声色,在同学面前权当他已经请过假,另一方面自己悄悄地到外面以前他常光顾的网吧寻找。直到晚上十点多钟,还是没有任何消息,我只好打电话给他远在温州的妈妈,我这才了解到,原来傍晚他母亲曾告诉他爷爷在家生病的消息。第二天,没料到傍晚他过来向我请假回家照料爷爷时还向我道了歉,那时我还只是笑笑,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虽然当时我确实很担心,但你的孝心带给我的喜悦早就掩盖了那丝怨气。我为有你这樣孝敬长辈的学生而高兴!
学习是学生生活中最主要的内容,因为学习问题而成为“问题学生”的为数不少,甚至可以说学习问题是引发“问题学生”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为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解决他们的学习问题,我帮助他们制订学习习惯养成条例,动员、组织学生实行自我监督、相互监督机制,并让学生主动、被动地学习一些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意志、竞争意识之类的知识。一段时间后,班级的懒散之气也开始改观。
案例分析
两个学期下来,最令人头痛的他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用他父母的话说“简直换了一个人”“这样的变化让我做父母的都简直无法置信”。整个班级面貌也是焕然一新。坐下来静思:这阶段的教育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到了以下几点:
一、重视心育,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指数
虽然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但在升学指挥棒下,学生们还是处在“考个重点”就是“才”的浪潮下,家长、学校、教师都把学习作为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往往忽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往对孩子们出现问题往往只是“堵”而很少甚至是几乎没有“导”,以致学生们的“心病”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而我却投其所好地给了他们一剂“心药”。
二、构建心育大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七八年级正是学生最叛逆的年龄,私立学校的学生往往有更强烈的独立自主的心理诉求,他们具有反叛性,凡是你要他做的事,他偏不做;同样的事,他自己决定做就做,你叫他做,他就不做。我采取学生自主心育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地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与行为的调节,自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心理问题,来实现心理素质的提高,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心理需求,因此它比教师机械理论说教或惩罚约束效果要好得多。
三、以积极心理教育取代消极心理教育
上面提到的“劣迹斑斑”的他,虽然有消极因素,但由于教师极力淡化甚至忽视他的消极因素,并不断地强化、激活他身上积极的心理因素,进而让这些积极因素发展成为积极的心理特征、心理品质,“一俊遮百丑”,渐渐地积极因素占了上锋,这就促进了他的全面发展。
案例的现实意义
上面的案例给了我启示:“问题学生”只要抓住心育,“治好”他们的心病,“问题学生”将不再是问题。
私立学校“问题学生”的问题特别突出,其实公立学校也同样有相当数量的“问题学生”,虽然他们的存在还构不成阻碍学校发展的威胁,但对于一个家庭那可能就意味着一代,意味着一个家族的兴亡,对于一个孩子那就意味着一生。如果能解决好“问题学生”的问题,就公立学校,无论对学生个人、对家庭,还是对学校,乃至对整个社会都是十分有意义的。或许多几所能解决“问题学生”问题的学校,社会就可以少建几所监狱。
(作者单位:浙江省泰顺县城关中学)
参考文献:
[1]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南京师大学报·2003(1)
[2]任俊·积极心理: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
[3]教育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