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辅导员视角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院校贫困生德育体系建设的探讨
2015-06-29曾竞
曾竞
摘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又称为贫困生,在高职学生群体中所占比例较高。做好贫困生的德育工作对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水平,推动公民整体德育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高职;贫困生;德育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4-0187-02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8个字是针对公民层面提出的价值准则,也是现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职院校是我国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直接输送高素质劳动力和高技能人才,近年来在校园内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提升了高校学生的德育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实践道路。
然而,在校园内有那么一群特殊群体,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我们称之为贫困生,由于从小家庭环境和生活经历的影响,有着独特的心理特点和精神压力,对高校德育工作者提出了不同的工作要求。由于经济较差,大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宁愿选择到三年制大专院校就读,也不愿意读学费高昂的本科B类学校,一来可以少投入学费减轻家庭负担,二来可以早点出社会工作挣钱帮补家庭。因此经济困难学生在高职院校所占的比例达20%-30%,远高于本科院校[1]。因此,做好高职贫困学生的德育工作对于提高高校德育工作质量、推动公民整体德育素质提高、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贫困生的德育现状
1.人生观、价值观迷茫消极。
一方面,高职贫困生坚信“知识改变命运”,欲通过大学学习掌握扎实基础知识,获得大学文凭后能在社会争得一席之地,改变目前的家庭经济困境,而另一方面,贫困生却深受现实困境的打击,除了要为未来的出路思考奋斗,还要时时为高昂的学费和三餐温饱发愁。眼看富裕家庭同学衣食无忧、兴趣爱好广泛,而自己除了读书无任何特长,对未来充满迷茫忧虑。在现实窘境的压迫下,高职贫困生的精神世界开始分化:有些同学认为贫困环境是暂时的、可改变的,但也有同学以“穷二代”身份为耻、思想消极;有些同学人穷志不穷,决心靠自己兼职挣钱解决在校费用,也有些同学存在严重“等、靠、要”思想,并自暴自弃;有些同学在受政府、学校、老师、同学帮助时心怀感恩,也有些同学心安理得,认为是应份受助的。这些思想上的分化,都表明有些高职贫困生的价值观、人生观还不成熟,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迷茫消极。
2.感恩、诚信教育欠缺
在经济日益发展的大环境下,社会的不良风气,例如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等,逐渐渗透到心智、人格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群体中,对大学生意识形态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贫困生长期生活在经济社会的中下层,对金钱及利益有着强烈的欲望及微弱的把控力。近年来,国家建立了一系列的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政策和措施,并逐步建立了“奖、贷、助、补、减”等多方位的资助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压力[2]。然而,部分贫困生在面临着学校在进行困难认定、助学金评定、助学贷款审核时,思想上时刻在进行者利益与道德的矛盾冲突,一方面想争取到助学金、助学贷款等补助,一方面又担心条件不够而申请失败,只得在申请材料上弄虚作假,以望蒙骗过关。当获得国家或学校资助资格时,部分贫困生却认为这是自己应得的,缺乏基本的感恩、知恩精神。学校资助工作者为保证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往往会在审核、考察贫困生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疏于对受助学生的感恩、诚信等品行教育,以致于帮助贫困生们在经济方面度过了难关,却难以帮助其在精神上“脱贫”。
3.综合素质较差,导致德育教育成效不大。
由于贫困生多来自于农村、山区或者边远地区,经济条件差,教育资源匮乏,学习基础薄弱,综合职业素质较差,例如计算机和英语水平较差、特长爱好缺乏,导致进入大学后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而怯于参加各项活动,容易进入自我封闭状态,不利于学校德育教育的深入推进。由于在校期间贫困生的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使得毕业后职业竞争力较弱,难以获得较高薪酬的工作。据了解,有些助学贷款同学毕业后想要及时还贷,但是因家庭经济压力大,所得薪资除了自身日常开销外,往往还需帮补家庭支出,不得已延迟还贷甚至失信违约[3]。
二、做好高职贫困生德育教育的建议
1.加强思想引导,培养正确的价值导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德育工作者做好学生德育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更是全面地体现了大学生德育教育和素质培养的具体要求。高职院校在开展贫困生德育工作时,应以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励志教育为首要任务,只有做好了这三方面的教育,才能更好地引导贫困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恩教育是基础是对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是帮助其客观地认识过去、现在,怀着感恩的心看待社会对他们的帮助和支持,并且懂得付出自己的努力去回报国家和社会。诚信是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的立足之本,因此,高职学生的诚信教育是学生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只有做好了贫困生的诚信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帮助贫困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在工作岗位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励志教育是引导贫困生客观地认识到目前的困境,鼓励他们在校期间认真学习,艰苦奋斗,自强自立,毕业后通过自身的努力过上经济富裕的生活。加强贫困生的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励志教育,例如召开座谈会、交流会等方式,帮助贫困生培养正确的价值导向,在德智体上全面发展自己,从而在思想上走出贫穷现状,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开展实践活动,提高综合能力素质。
在高职院校中,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促进学生德育工作以及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德育工作者想要切实有效地做好贫困生的德育工作,除了在第一课堂上采用思想教育的方式外,还需从校园内外的实践活动中帮助贫困生自主自觉地提高自身工作技能和综合素质。例如,组织贫困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和实训实操活动,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知识和水平;推荐贫困生到一些企业去进行寒暑假兼职锻炼,帮助他们快速融入工作环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抗挫能力,有利于。此外,为帮补贫困生的生活开销,高职院校中都会设立一些勤工助学岗位,可利用对贫困生上岗前后的培训过程中,借机对贫困生进行指导和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校园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学生干部的努力,进行在培养贫困生学生干部时,着重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还可开展一些“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的志愿服务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和奉献精神。
3.强化就业指导,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要做好贫困生的德育工作,引导其毕业后能够更好地回馈社会,还需加强对其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其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更好地发挥个人价值。一直以来,我国的高职教育重技能教育而轻职业指导,使得高职贫困生因自我认识不清晰、定位不明确、社会环境不了解缺少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贫困生因急于摆脱经济困难现状,往往更看重眼前的高报酬岗位,而忽视了职业发展需求。例如优先推荐贫困生进企业中实习或者工作,更好地熟悉了解不同企业及不同岗位的职业要求,从而确定适合自己长远发展的职业目标;组织企业高管或创业者为贫困生开展就业创业讲座,端正创业心态、明确创业动机、做好创业准备;引导贫困生克服困难,积极考取各类资格证,同时组织贫困生专场招聘会,为贫困生打开就业绿色通道,从而帮助其快速走向工作岗位。
(作者单位: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2014年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重点专项研究项目“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路径与方法研究”(GDGM2014-ZZ-07)
参考文献:
[1]促进高校贫困学生和谐发展的意义及途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77-78.
[2]马俊.高职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原因及对策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4):237-238.
[3]孟林春.诚信教育对高职学生助学贷款违约行为的影响研究.青年与社会,2013,546(12):3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