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5-06-29阿布力克木·玉苏甫
阿布力克木·玉苏甫
【摘要】在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学制度改革的推动下,在物理学教育中,注重发挥新教学模式,来实现了物理学教育的新模式、新思路、新方法。本文就以新教学模式中多媒体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优势,以及实现多媒体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措施进行浅议。
【关键词】新教学模式 初中物理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70-02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教学方式也变得越来越灵活多变,越来越丰富多彩,而多媒体教学模式作为一个新教学模式走进课堂教学,成为了当代教育的一个关键模式。而多媒体教学进入初中物理教学中,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教学过程不再是老师单调的说教,而是运用多媒体将各类信息知识通过图片、视频来刺激学生的各类感官,进行有效传输。使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更加具体,更加形象,更加容易理解。将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效果就是能不增强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多媒体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物理教学是一门以物理实验为重点教学的学科,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很重视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理解以及一些必要操作。物理实验的作用就是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同时,物理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对社会真正有用的高素质物理人才。多媒体教学在解决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抽象难点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
1.1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实验教学
物理学科中的实验是非常多的,设计的实验器材纷繁多样,在传统实验教学中,很大一部分实验是没办法向学生演示的,更别说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那这部分实验就只能老师的口头讲述,但是,老师的描述是不能是学生获得完整的实验知识的。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展示,学生就可以通过视频或者图片对相关实验知识准确理解和掌握,这就达到了省力又高效的教学目的。
很多的初中物理实验不能通过演示或者亲身实践得以进行,那么也就是说学生是无法想象到物理实验的前景变化过程的,当然,就算学生能够进行联想,但是也没有准确性,教学知识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吸收。比如说在讲解“马德保半球实验”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对迅速增加的马进行数量上的增减变化,学生就能清楚看到两个半球被拉开的过程,而不是通过自身局促的联想。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对实验器材进行选择,设计实验步骤,预计评估实验结果来进行模拟实验,这样就到了传统模式的实验,开放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让学生提高自身的实验自主操作能力。
1.2多媒体教学开发学生潜能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初中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观看多媒体教学,学生的各种感官被刺激之后,会有更大空间进行想象转换,老师可以通过这个特点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情境进行充分的思维创设。同一个问题,学生通常你会得出各不相同的答案,这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
2.多媒体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措施
虽然多媒体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能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等优良作用,但其尚且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需要改善的问题。
前文也有提到过,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教学是对物理实验的操作讲解,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大多数老师都很注重物理知识原理的讲解,却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学生在应付考试的学习环境下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却缺乏自身整体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是传统教学观念给学生带来的弊端。初中物理学涉及到很多的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知识,比如电学、力学、光学等等,然而学生这些知识的理解大多仅仅只是对原理、概念、公式等的理解,不能学以致用,但是多媒体教学的传输就能化其枯乏单一的讲说形式,讲抽象的知识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得到具体理解。比如电学当中就涉及到交流电路和串联电路的内容,普遍情况下,老师的讲解只会让学生在那标有各种符号的电路图中越绕越乱,这样的情况只会事倍功半,但是,运用多媒体就能很好的表述这样的难题,讲电路中的各种电路元件有规律增加或者减少,学生的思路清晰了,老师的讲解也变得轻松得多。
3.总结
多媒体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在当前的教育趋势中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认可,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对学生的探索思维能力和独立操作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当然,学无止境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秉持的教育理念,也是每个学生应该具备的学习态度。多媒体教学模式还需要物理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一步步去完善,将其发展成为更具教学价值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蒋兴彪.初中物理教学中新教学模式的应用[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4,(7):87-87
[2]张云焕.多媒体下初中物理教学策略[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4,(1):3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