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策略
2015-06-29李义
李义
【摘要】传统的数学教学为“重知识讲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现象,学生不能成为教学的主题,从而导致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被不断销蚀。但新课程背景下对初中数学教学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本文笔者就数学新课程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数学课堂 合作 分组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28-01
一、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界定
合作式学习,是指将一个班级分为几个由若干学生组成的小组,学生通过个体努力以及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互助,完成指派的学习任务,每个成员的学习活动成为整个小组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最后将小组的活动成绩与其它小组的活动成绩进行对比。在合作学习中,只有取得小组的成功,才能获得个人的成功,即个人目标的真正达成取决于小组集体目标的实现。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克服班级人数多且学生差异大给教学带来的困难;有助于改变传统数学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种单一、单向的刻板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互助的多元的信息交流方式,从而真正推动每个学生的进步。
二、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策略
1.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
小组合作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成员的多样性,同时又可利于开展学习小组间的学习竞赛。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可以采用按座次就近组合和以任务为中心的小组组合两种形式。
(1)按座次就近组合分组
按座次就近组合,就是按班级正常的座次,将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组一般4人左右。这种合作小组的组合形式,无须将学生分出层次、重新调整座次,因次操作起来比较简便。为更好地实施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突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特征,任课教师可在学期之始与班主任协作,依据学生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以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以4人为一组来安排学生的座位。这种异质就近组合的合作学习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分组讨论。一般情况下,教学中的小组学习活动是随机、分散的,而异质就近组合的合作学习则是在共同学习目标下进行的有一定聚合力的学习活动。
异质就近型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根据教学安排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课前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一般围绕预习来进行,包括查阅资料、制作学具、提出质疑。与一般的课前的预习不同的是,教师应经常提出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要求。如:让学生独立预习教学内容中的难点,然后在学习小组中进行讨论,小组成员间互帮互学 。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让学习小组在个人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加工,课堂上采用推选代表发言、教师指定报告、自由发言等形式进行交流。这些教学活动既能营造课前合作学习的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还应重视指导课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例如:教师既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又要了解小组合作学习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帮助,并及时反馈信息指导各小组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2)以任务为中心的小组组合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现有教材中富有多样的题材,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载体,开展任务型研究型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如本人在教学《游戏公平吗?》一节时,给合作小组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调查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的得奖情况,并让他们算出两种彩票的得奖率以及彩票的发展史。为了更好地完成小组任务,小组成员利用课外时间分头查阅资料和相互讨论,这既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合作意识。
2.教师转变好自己的角色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关健。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一变化,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潜在智能的激发者。例如:为使合作小组真正成为学习的共同体,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学习的知识辅导和技能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仔细观察各合作小组成员的合作和学习情况,并及时发现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
概括起来,教师充当“促进者”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组织——合作学习涉及多个要素,涉及多个学生,数学教师在将他们组织进行一个有着共同主题的活动的时候,发挥着创设学习环境和气氛、维持学习秩序等作用;②激发——学生合作学习活动,有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由启发到自发的进程,这个学习任务是由教师来完成的。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如生活需要、审美需要、交往需要等;③合作——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信息传授的过程,在合作学习中,它更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过程。因此,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也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④引导——数学教师必须对学生合作学习的结果进行及时的测评,以便及时提供反馈和相应的帮助。
3.建立科学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是合作式学习取得成功的保障。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要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时要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把对合作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在此基础上侧重于过程评价和小组集体评价。把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结合起来,可以促进学生更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并认识到从合作学习中体验合作学习方式、发展合作学习精神的重要性。同时,把对小组人集体的评价与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结合起来,并侧重于集体评价,可使学习小组成员认识到合作小组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个人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于集体目标的实现,从而防止个人英雄主义、小组歧视等不良现象的出现。当然,在小组评价时,也要对个人合作学习的参与度、积极性、独创性等给予恰当的评价,这样可在小组内部树立榜样,激发组内竞争,调动每位成员参与的积极性,打消依赖别人的思想。
三、结语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同时,合作学习也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正成为目前中小学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参考文献:
[1]孙名符,温建红.新数学课程实施中合作学习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