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女子解放运动与女子教育
2015-06-29李秀伟
【摘要】旧中国的女性一直处在社会的底层,妇女解放问题成为近代中国的主要社会问题。虽然历经了几次女子解放运动,但这一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其关键在于女性教育的落后。思想的落后使她们不能自知,知识的贫泛使她们无力争取独立的人格和地位。普及、深化教育是女子解放的必经之路和基本方法。
【关键词】近代中国 女子 教育
【中图分类号】G7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20-02
妇女解放问题是旧中国存在的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在以“三纲五常”“贞孝节烈”为核心的社会规范的严格控制下,广大妇女饱受夫权、神权等多重压迫。近代中国,随着西方先进文明的传入和民主革命的发展,妇女解放问题日益得到社会人士的关注,几次掀起了女子解放运动的高潮。笔者认为,与上层建筑相比较,妇女解放问题更贴近社会文化和社会规范的形成过程,所以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在于各种文化技艺和先进思想的教育和普及。
一、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及发展
妇女解放的提出是在太平天国时期。但太平天国是建立在宗教神权基础之上的,所以他不可能有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给女性一个准确的定位。由于农民政权的局限性,洪秀全妃嫔成群,妇女解放运动也不会有太大发展。戊戌维新时期妇女解放运动正式起步,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开始进入中国。男女平等的思想开始冲击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维新人士开始把妇女解放和国家贫弱联系起来,提出了禁缠足、兴女学、办女报等内容。
辛亥革命时期,妇女解放运动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各种女子报刊,传播民主思想,鼓吹争取女权。他们不仅把男女平等作为民权的组成部分加以倡导,而且积极鼓励妇女参加革命活动。由于革命果实最终被军阀占有,刚刚兴起的女权运动被淹没了。
兴起于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促使妇女解放运动重新活跃和发展起来。陈独秀曾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撰文指出:“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脱离夫权奴隶羁绊,以完其自由之人格之谓也。”许多关心妇女问题的知识分子也都通过《新青年》来慷慨陈词,阐述自己的妇女解放观。
二、女子解放运动的主要内容
自从女子解放被提出,其内容比较丰富。总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提倡婚姻自由。在旧中国婚姻全凭父母之命、煤灼之言,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力。但在双方中,女性则更为悲惨,原因在于旧中国没有离婚这一概念,女子如果不满意、不幸福,只有认命,别无选择;而男子则可以“休妻”、“纳妾”。其次,提倡经济独立,要求有平等的就业机会。旧中国女子在经济上毫无权力,她们没有工作的机会。这种经济上的软弱导致了她们在各个方面都要依赖于人,是人格丧失的根源,1921年陈问涛发表《提倡独立性的女子职业》一文中指出:“女子若有了独立的职业,便有了独立的经济。经济即能独立,虽不说社交公开,自然社交公开;虽不说婚姻自由,自然会自由。”[2]再有,政治上平等,要求有平等的参政、议政机会。这一内容在辛亥革命期间体现的尤为突出,许多女子参加革命,我们熟知的有何香凝、秋瑾等。1922年10月万璞发表《女子参政与国家问题》中认为:“我们为求从根本解决起见,不得不恢复女子参政,虽然不迷信参政权有万能,但是不能不认为是恢复女子人格地位最有功效的手段和保障女子权利最有功效的方法。”[3]另外,男女教育平等也是其中重要内容。但我认为女子教育和以上内容有很大不同,教育即是要求解放的内容又是求得女子解放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只有通过教育的普及深化,女子解放运动才能取得胜利。
三、女子教育对女子解放的影响
从女子解放提出到五四运动时期为止,我们发现妇女运动主要以知识形女性活动为主,而且城市妇女明显比农村要活跃,甚至可以说农村妇女基本没见活动。可见,有知识的女性凭借文化上的优势,可以了解新动态、接触新思想。并且,她们通过学习不断接触、了解西方的民主制度,认识到女子应享有同男子一样的权力和义务,同时教育使她们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充实的知识也使得女性能够独自成立各种妇女团体,研究理论,撰写文章,为妇女解放而奋斗。1919年10月,周炳琳发表《开放大学与妇女解放》一文中谈到妇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好外:“妇女若有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她们在社会上的地位自然高许多,可以打破世上轻视妇女的陋习”,“已受高等教育的妇女知道妇女解放应该怎么样进行才能成功,知道自己对于一般没有受高等教育和完全没有受教育的女同胞有指导启发的责任。”[4]
教育除了解放女性思想外还为女性提供了各种谋生的计艺。这样女性才能在就业方面取得与男子平等的地位,使得她们取得独立的经济收入,进而拥有独立的人格和社会地位。这一点,在归国的留学生中体现的最为深刻。1905年,湖北派往日本的20名女学生,归国后全部进入女校任教。她们中的黄萱佑创办隐储女子师范学校,黄国厚创办衡粹女子职业学校,张汉英创办醴陵女子学堂,唐群英创岳北女子职业学校。后来归国的很多女性在各行各业中都有,成为医生、护士、实业家等。
四、女性教育很重要,然而中国的女性教育起步晚、发展慢,且初期存在着误区
1897年开始有私立女学出现,1901年,由蔡元培任会长的中国教育会开办爱国女学,以教育女子、增进普通知识、激发其权利义务之观念为宗旨。1902年,吴怀疚先生捐资在上海兴办女学。到1906年基本形成了以中学为主包括师范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但是,这一时期的女学堂匀为私人创办,而政府是不支持的,取得的成果自然微乎其微。最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女子教育存在着很大的误区,目标是培养“贤妻良母”。教育章程中明确指出:“今教育女儿,总期不悖中国懿微之礼教,不染未俗放纵之僻习”。[5]“贤妻良母”式的教育不可能使女性撑握广泛的新知识,求得自我解放。
直到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壬子癸丑学制》,才基本确立了女子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及职业学校中的地位,在思想上明确了男女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力。据中华教育改进社的调查,1919年以前政府设立的女子中学仅有9所,学生622人。可见女子教育在实际施行中收效甚微,并且一些限制依然存在。直到1922年11月教育部颁行“壬戌学制”,各级各类学校对女子的限制才在形式上完全解除,但女子入学在实际中还是困难重重。到1930年为止,女生在初等、中等学校学生中的比例分别只占有5.24%和17.56。[6]而高等学校中的女性,1922-1923年度887人,1925年为972人,1928-1929年度为1485人,占总数比重分别为2.54%,4.52%和8.95% 。[7]落后的女子教育严重阻碍着女子解放运动的开展与深入,我们无法期待没有知识、思想的文盲能够自觉的为自己争取独立和解放。没有知识、技艺使她们无法取得经济上的独立,没有思想使她们无法取得政治上的权力。没有真正政治、经济上的独立,那么男女平等只能是一个形式。
五、结论
中国历史造成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复杂性与艰巨性。由于在旧中国,妇女受压制已超出家庭成为统治者治国的需求,任何改变妇女地位的努力都会遇到强大的阻力。同时,男尊女卑的观念已成为定式。所以,妇女解放运动本质上是对社会的改造,是对民族文化传统的改造,难度之大,不言而喻。妇女解放是一个漫长的奋斗过程,它需要从最基础的教育做起。
参考文献:
[1]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M].北京.三联书店,1984,74
[2]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M].三联书店,1981,309
[3]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料简编·第二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347
[4]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M].三联书店,1981,257
[5]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801
[6]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丁编[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38,162
[7]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丙编[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6
作者简介:
李秀伟(1974-),女,河北秦皇岛人,历史学硕士,西安航空职工大学试飞院工学院,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