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本质新探

2015-06-29姚玉婷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5年6期
关键词:生成性外延

姚玉婷

【摘要】教育本质是教育言说的逻辑起点,是教育理论自觉的标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通过对中外有关教育本质问题的研究理论以及后现代思潮对教育本质的质疑进行梳理和思考,依据教育的本质具有生成性以及人类采用有限视角认知教育本质的实际提出从“实然”追问转向“应然”探求的理性立场。

【关键词】教育本质 生成性 有限视角 外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15-01

一、国内、外学者有关教育本质的一些论述

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新中国建立之后。可以大致以改革开放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由于“左”倾思想政治路线的影响,教育被简单当作政治宣传的工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研究真正进入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时期。其中曾产生过较大影响的观点有“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特殊范畴说”“商品说”和“产业说”。后来随着作为教育主体的人及其自身需要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研究基本都遵循"育人活动说"的思路,关注教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功能。

国内学者有关教育本质的界定大多都与同一时期人们对于教育功能的期待紧密相关。由于教育本质的研究与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的联系过于紧密,因而90年代之前常常会根据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将教育某一方面的属性或功能放大成教育的本质,在不把教育当作独立主体的前提下研究其本质难免片面。

二、后现代思潮下对教育本质的质疑

西方分析教育哲学的兴起使得教育理论研究开始进入了反省的时代。在此之前,教育研究者都尝试回答教育的本质以进行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尽管没有任何一种观点能直接、准确地界定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但他们在逻辑上都是坚持教育的本质先在性的。教育哲学兴起之后,“批判的思潮已经隐退,所谓的后现代思潮正处于高峰。”后现代思潮中的一些“反本质主义”流派对“本质主义”思想方式进行了激烈批判,甚至有学者声称“任何一个追求某种事物本质的人,都是在追求一个幻影”。他们认为所有对教育本质的探求都是徒劳的,对教育的认识只能采取主观的理解和体验的形式。

后现代思潮看到教育的本质因教育活动的复杂性而具有难以把握性是较有远见的,但是反本质主义因强调差异、去除中心而否定事物的本质则有所偏颇。其实探讨教育的本质与探讨人的本质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都因活动主体的行为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而难以给出明确的界定,但是我们在人具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这方面还是能达成共识的,我们相信人具有其内在规定性,不然对普遍人性、共通情感等问题的探讨不都是“空中楼阁”吗?虽然难以用实证主义去证明,但是也不应草率否定教育的本质,无法证明或描述也许只是由于人的认识具有局限性。

三、对教育本质的科学认识

(一)教育的本质具有生成性

后现代思潮对于教育本质存在的否定有所偏颇,但可有选择性地借鉴其对教育的理解,即坚持教育是变化的、生成的基本立场,反对把教育的本质看作是恒定不变的。教育是一种自为的存在,而能客观认识的自然物则是一种自在的存在。自然物那样自在的存在方式是“本质先于存在”,具有时间先在性与逻辑先在性的统一;而教育的自为存在方式则是“存在先于本质”,从人存在的开放性出发关照教育本质的生成性,是从教育内部构成要素的特点来探求教育的本质,这与马克思主义有关事物本质的论述不谋而合。

(二) 认知教育本质的视角为有限视角

可借鉴叙事学的理论来考察我们对教育本质的认知视角。本文所探讨的教育是“大教育”,凡是有人类的活动就有教育行为的发生,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着教育者或者受教育者的角色。因此,我们不可能跳出教育,以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去客观地认知教育的本质,我们只能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主观地形成对教育的有限认识。

(三)站在理性的立场上探索教育本质

我认为对教育本质的研究应采取理性的立场,“批判理性的立场既以科学主义的本质主义为不取, 又不敢苟同于非理性主义的反本质主义。”因教育的本质具有生成性以及人类认知教育本质的视角为有限视角,想以科学主义定义教育的本质注定是徒劳的;同时,反本质主义认为对教育本质的一味解构只会带来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以及教育实践活动的杂乱无序,也是不可取的。

在教育本质观上,我们应“以生成变化的、朝向未来开放的教育本质取代那种永恒不变的教育本质。”基于这样的教育本质观,我们可从“实然”的追问转向“应然”的探求,思考“教育应该是什么”,即教育的属性、价值取向、意义以及功能等,尽管这些都只是教育本质的存在状态和表征,不能等同于教育本质。周浩波在《教育哲学》中提出,“教育就是一系列的意义”,当我们能最大程度地探究教育所包含的一系列意义时,对教育这一概念的外延认识便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以“应然”帮助“实然”的建构,正是对存在主义哲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以生成变化的观点来思考未形成的人的教育活动,这是比实证主义和反本质主义更符合教育特点的研究立场。

参考文献:

[1]唐莹.元教育学——西方教育学认识论剪影(下)[ J] .教育研究,2001 (3):21.

[2][美]罗蒂著,黄勇译,后哲学文化[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141.

[3]毛崇杰.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28.

[4]韩震.本质范畴的重建及反思的现代性[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9).

[5]周浩波.教育哲学[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06.

猜你喜欢

生成性外延
平面低压降肖特基二极管外延氧化工艺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课堂具有生成性
生成性语文课堂策略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性研究
浅析高中生物课堂的生活化教法
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性研究
关于工资内涵和外延界定的再认识
探究式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入坑
爱情的内涵和外延(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