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新建梅园规划初探

2015-06-28

中国城市林业 2015年2期
关键词:梅园景观规划海湾

薛 珍

上海农工商绿化有限公司 上海 200070

1 项目背景与场地分析

1.1 项目简介

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坐落于上海市奉贤区海湾镇,南临杭州湾,用地面积10.8 km2。该区域是国营农场的一部分,1999年由农工商集团(现为光明食品集团)与上海城投总公司共同出资成立项目公司。2004年国家林业局正式命名项目为“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

建园之初考虑到公园地理位置远离市区,因此定位为以“师法自然”的设计理念,依托丰富的水系,打造林在水中、水中有林的特色公园。从投资经济合理性考虑,借鉴前国际生态学会会长宫胁昭的造林法,项目选择了大量耐盐碱、耐水湿、抗强风、抗海潮风、对土壤要求不高的乡土树种小苗进行造林,在降低成本、提高造林成活率上已初见成效。但是近10年来,园内植株进入速生期,生长空间拥挤,病虫害等问题逐渐暴露。公园除了绿化景观不佳外,还存在功能单一、游园项目缺乏吸引力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公园按照总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林相调整与景观提升相统一的思路,首先在未开园区内选择一个区域新建为梅园,希望通过景观提升和特色园中园的打造吸引更多游客。

1.2 场地分析

1.2.1 场地资源

公园所在地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日照充分,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6℃。空气降尘量为上海市中心的1/10,空气质量高。区内地势平坦,属于长江三角洲冲击平原。

新建梅园区域原属公园苗木储备基地,位于公园东南角,东至滨海古园神道、南至海滨河,西至洪庙港,北至19 队苗圃的香樟北路,规划用地面积142.5 hm2。园内地势起伏,现状用地主要以林地和水域为主,其中陆地面积111.4 hm2,约占78.2%;水域面积31.1 hm2,约占21.8%。林地主要为乔木与竹类混交,间种梅花。新建前梅林面积达12 hm2(180 亩),品种约30种,数量达1 万余株,为新建成上海最大的梅花专类园奠定了基础。

1.2.2 景观规划难点

1)项目改变了原有的苗木储备基地定位,规划既要与公园整体规划相一致,又要打造新定位园中园的特色。

2)场地资源缺乏有效开发利用,森林公园的本质未能很好展现。项目基址的植物群落丰富,但由于前期定位未能形成较多可利用的景观,需要后期不断调整与取舍,要考虑现有资源利用最大化。

3)对森林公园整体景观规划中的可持续发展环节关注与落实不足。由于早期投资有限和公园景观规划缺少“可持续发展”环节,无法持续变资源优势为公园经济优势,更无法推动公园结构调整与发展。

综上分析,项目的景观规划将主要从“回归自然、弘扬文化、打造特色”入手。

2 景观规划定位、原则与流程

2.1 景观规划定位

景观规划在《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框架下进行,并依据《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LY/T5132-95),原则上保持原有总体布局不变,针对海湾森林公园存在的林相改造和提升公园旅游资源的需求,在已种植“松、竹、梅”的基础上,区别于世纪公园现代化风格的梅园,增加梅花品种、数量和古建筑,打造一个以梅文化为底蕴,倡导自然和谐共生的、一年四季皆有景可赏、有花可观的城郊大型梅花专类园。

2.2 景观规划原则

1)整体性和区域性相结合。梅园内部植被规划在突出梅园景区植被特色的基础上,应与海湾国家森林公园整体植被规划相结合。不能违背海湾森林公园建设初衷,应维护公园内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物类型的多样性。既要打造和提升公园旅游资源,同时要兼顾林业要求和作用,坚持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真正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在保护与利用原有资源基础上进行开发。在保持原有种植的景观树种的基础上,结合梅园地形设计游览路线,在主要景点增加树木品种,从而形成景观绿带,强调园区内游览自然性,不搞破坏性建设。

3)适地适树,适景适树。应选择乡土树种中观赏价值高的景观树种进行景区绿化,丰富景观空间。注重物种多样性,强调梅园内植物竖向配置层次,注重植物配置中的季相变化以及景观空间的色彩变化。植被种植按照“雪中四友”伴生的设计理念,沿现状主要道路形成有伴生的茶梅、迎春、水仙等观赏植被,并同步缀入麦冬常绿永久性地被。

4)以人为本。充分考虑游客游览需要,为游客创造方便的旅游条件。各种人为设施体量要适中、宜人。任何设计都是为了方便游客观景、休憩,给游客带来欢乐、悠闲、幽雅的感受。因此,在设计应精心设置园路、休息观景的亭台楼阁等,达到道路线型流畅、曲径通幽、移步换景的效果。一切园林要素的布置都要满足游客的需求,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亲和统一”。

5)可持续设计。虽然梅园整体景观骨架已经建设完毕,但部分区域仍需加强植物配置。应结合当地速生与慢生树种,考虑近远期景观进行植物配置。高度重视资源利用和发展的可持续性,避免追逐短期利益而造成的资源破坏和枯竭。在积极保护生态系统的前提下,进行独特的旅游项目开发,真正实现森林公园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图1 景观规划流程

3 功能布局与分区

公园以梅花为主题,贯穿梅花的观赏性与文化普及等,形成梅类大观园。运用植物造景的手法,从花期、色彩多方面考虑。在景区规划和种植设计中体现梅花神形兼备、色香俱佳、傲雪凌霜的风骨及品格。利用基地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优势,结合地域特点,进一步挖掘园区生态美学价值。景观规划结合游客的观花、品香、赏景和梅文化普及等,使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与休闲旅游更紧密结合、互为补充。

3.1 空间布局

整个梅园以中心湖泊为核心,结合四周地形和水系自然形成一湖三岭七道湾(如图2)。

图2 梅园空间布局

3.2 分区规划

3.2.1 探香湖

探香湖位于梅园西部,是这次新建项目重点打造区域。由于按照建园初期整体水系规划,湖面较为广阔;但由于不属于开园区部分,周边植物经年生长较为凌乱、完全没有考虑配套设施,缺乏吸引游客的亮点。

新建设计综合考虑上述因素,主要从造景的需求着手,利用探香湖原有梅花种植量较多的优势和湖面较大的气势,引入建筑、桥和植物,分隔湖面,增加观赏角度,形成梅园主体景点。

梅园建筑群落以古典园林建筑为蓝本,主要围绕探香湖景区四周进行布置,或亭或阁或水榭。《园冶》曾云:“梅绕屋,余种竹。[1]”古典园林由于受到规模限制,梅花的大片栽植条件有限;因此文人墨客多将梅花种植于屋前,主要目的是在近距离欣赏窗外摇曳枝影之外,还能通过嗅觉感知梅香浮动,品评梅花的韵味。梅植于墙隅,以墙为纸,以梅为绘,花影树影落于墙上,形与色、光与影交织着动人的旋律[2]。海湾森林公园梅园以园区面积较大,梅林种植面积较广为特色,与传统园林梅在屋前不同,体现的是建筑群落隐隐现身在大片梅花林中。

在对建筑群落的整体布置上,注重参差错落、曲折变化的同时,通过空间变化形成空间的对比,增强古建筑的空间感与层次感。按照功能区分,主要为服务性建筑和游憩性建筑2 类,前者有唐梅厅、宋梅厅和楚梅阁,后者有晋梅亭、隋梅亭和探香桥。

东北部的唐梅厅因作为入园后主要游览路线上第一个供游人休憩的场所,采取的是由古建筑物围绕而成的单进式庭院空间。在建筑临水一面搭建了平台以满足游人亲水需求的同时,为避免突出古建筑物和增加游人观赏的乐趣,庭院内移植了一雄一雌2 株古梅。为了提高古梅的成活率和保护移植地区生态,通过与长兴东方梅园的合作,在古梅移植上学习了应该注意的生态、成活率、管理、经济等4 方面措施[3],寻找与引入“梅王” “梅后”作为唐梅厅的主要观赏内容。

楚梅阁与唐梅厅隔湖相望,位于梅园地势较高处。因此结合地形竖向设计,发挥登高远眺的功能,增加立体赏梅的乐趣,不仅能俯视整个园区的梅花林,更能远观杭州湾,也是接待重要宾客的首选之地。

在水边增设亲水栈道、水榭等,充分利用水域形成多样亲水活动,静谧湖水与暗香梅林相互呼应,引导游人感受林在水中、水中有林的景观氛围。

除了以梅花打造春季胜景外,在湖中根据水位由浅到深依次种植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为梅园夏季开放打造一定的观赏亮点,延长梅园的开放时间,提升公园的经济效益。

3.2.2 三岭

新建的梅园在原有梅林面积8.67 hm2、30 个品种基础上扩大至133 hm2、126 个品种,集中于探香湖周边,以探香湖为核心,形成西、南、东三岭,分别以咏梅诗词命名为寒香岭、暄妍岭、春归岭,作为梅林扩容主要种植区域。梅花怕涝,需种在临水的坡坎上,一般应在最高水位以上[4]。寒香岭位于探香湖西,是以绿色系的绿萼、玉蝶型品种为主的混交种群;暄妍岭位于探香湖南侧,为红色系的硃砂型品种为主的混交种群;春归岭位于探香湖东高坡,是以粉色系的美人梅为主的混交种群,花期稍晚,自然花期自3月至4月中旬。三岭花色不同,争香斗艳,交替开放,赏游其中,可品味梅花傲立风霜的性格。许联瑛曾归纳了赏梅六诀,即花早、香幽、姿美、色繁、韵胜、格高[5]。

3.2.3 七道湾

由于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对梅花的观赏更趋向于追求壮观、热闹的场景。这就需要区别于传统造园理念,在形式上追求古典园林造景,布景上则要体现现代人对赏梅的需求,以大效果取胜。1998年,陈俊愉院士获得梅品种国际登录权,使梅花成为我国第1 个获得国际登录权的花卉品种。他在《中国梅花品种图志》和《中国梅花》中共记录323 个梅花品种,并把梅花分为3 个种系5 大类18型[6],已大大超越古代所有的品种数量,且花型、花色也远比古代丰富。要多利用梅花不同品种在树姿高矮、枝叶疏密、树形线条以及色彩上的不同来体现现代梅园的特色。

结合海湾森林公园林相改造计划和资金落实情况,梅园新建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3 个阶段来实现。七道湾的建设主要集中在植物配置提升上,为中期和远期打造景观骨架。由于园内原先以“松、竹、梅”为主进行种植,随着红哺鸡竹开花结实的衰亡现状,通过增加梅花的数量和品种,以竹退梅进的方式打造园区亮点景观。在整个园区内要新增梅花和腊梅林地14 hm2(217 亩)、85 个新品种,努力使园区内梅花品种达到上百,有别于市区内其他梅园,重点突出海湾森林公园梅园游览空间较大、梅花数量较多、品种更为丰富的特色。

为此,结合梅园新建项目,在园区大门入口主干道上以地栽的形式列植36 株梅花桩以烘托氛围。园区内道路两侧在保留原有植物群落的基础上,增加成片梅林并同步缀入二月兰,在梅花盛开期形成醉人的林下底色,与上面的梅花交相辉映。在梅园中部主要道路两侧增加群落式梅花种植,形成了品字湾、玉蝶湾、江梅湾、黄香湾、垂龙湾、洒金湾、春后湾观赏景区。种植的梅花既有真梅系的直枝梅类(品字型、玉蝶型、江梅型、黄香型、洒金型)、垂枝梅类和龙游梅类,又有杏梅类(春后型)等,基本包括了梅花品系4 大系、6 大类和19 个型别中的多数品种,体现了梅园品种的丰富多样性,增强了梅花的观赏性和游客的认知。

4 结语

上海海湾森林公园自建设开园以来虽已形成特有的模拟自然大型人工城市生态森林,但因其远离市区、公共交通尚不便利,一直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此外,早期建设主题是以森林为主,植物生长较慢,形成蔚为壮观的森林气势还有待于经年的累积。因此,公园内景观较为单一,吸引游客的亮点不多,也是海湾国家森林公园目前急需提升旅游资源的原因。结合此次公园林相改造而进行的梅园建设,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打造了首个“梅花节”,在短短的一个月内便吸引了30 万人次游客。作为在成长中的海湾国家森林公园,应最大限度地考虑利用现有资源对景区进行提升,既要保证公园风格的保留和延续,同时又要满足社会大众对文化、生活和审美的需求来提炼园区精华,真正把公园打造成以森林为主体,融苗木生产、休闲观光、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模拟自然的大型人工城市生态森林。

[1]计成.园冶注释[M]. 陈植,注释.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李木子.梅花的美学价值[J].湖南林业,2003(1):30.

[3]毛庆山,杨艳芳,涂爱萍,等.东湖“古梅园”的设计、建设与管理[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2(增刊2):184-186.

[4]林雁.论梅花与水体的配置[J].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4,21(1):65-69.

[5]许联瑛.北京梅花引种与梅花文化欣赏[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2(增刊2):158-163.

[6]张孝岳.梅与梅文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梅园景观规划海湾
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探析
梅园春色渐显
城市景观规划中地域性文化元素的设计与应用
《万方乐园景观规划》
人鱼海湾
卜算子·游武汉东湖梅园
远方
GIS技术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以四川省自贡市釜溪河仙市至沿滩复合绿道郊野段景观规划为例
初识海湾女神
圣米歇尔山及其海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