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研制的基本思路
2015-06-27刘建达
刘建达
我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研制的基本思路
刘建达
制定国家外语能力等级量表是建设国家外语能力测评体系的基础。要基于我国外语教育教学实际并着眼于国家未来发展对外语能力的要求,依据先进的语言教学、学习和测试理论,对语言能力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地分级描述。量表要兼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各级各类外语教学、测评提供参照标准,为外语学习者、学校及社会提供服务。
外语测评体系;语言测试;语言能力量表
1 引言
2014年9月3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外语能力测评体系是覆盖大中小学各教育阶段、覆盖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覆盖外语学习及教学与测评的评价系统。外语能力测评体系的建立是深化外语考试改革、提升考试质量和功用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外语教学相互衔接、促进多种学习成果沟通互认的重要措施。建设外语能力测评体系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国家外语能力等级量表,提供不同等级的外语能力的标准描述;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语考试质量标准;推动高考外语科目内容与形式改革;根据国家外语能力发展目标与跨文化交往能力的需求,整合、完善、开发各类外语考试项目;逐步建立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测评体系。其中制定国家外语能力等级量表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语言能力量表(Language Proficiency Scales)是对语言使用者运用某种语言能力的系列描述,分为不同的级别,描述语言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North,2000)。国家外语能力等级量表将提供多等级的外语能力描述,构建外语学习、教学与测评的完整理论体系。量表的建立不仅可为我国的外语课程大纲、外语教学提供参考标准,还可与现有的外语考试项目关联起来,便于通过统一量表的描述直接理解考试结果,对不同测试项目所报告的考试成绩进行比较和解释(方绪军,杨惠中,朱正才,2008)。由于英语是我国的主要外语语种,本研究首先从编制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入手,提出量表研制的基本思路,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 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研究目标和应用前途
2.1 研究目标
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将全面界定我国英语学习者使用英语实现交际必须达到的标准,详细列出学习者应掌握的各种英语知识和能力,注重听说读写等各项技能全面共同发展;同时量表将规定英语水平的等级,对各等级对应的英语语言能力进行科学的描述,各等级形成一个完整的连续体,为每一个阶段的英语学习、教学和测评提供参照标准,真正做到英语教学和测评“车同轨、量同衡”。量表将在我国英语学习、教学、测评之间架起一座连通的桥梁(见图1)。
图1 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研究目标
2.2 应用前途
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将广泛适用于各种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由于量表对语言能力的清楚界定和描述,它在学习目标制定、学习结果测评、课程设置、教学/考试大纲编写、教材编写、教育政策制定、评定不同人员的语言水平等方面都将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
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可以参照量表对自己的英语能力水平进行准确定位或诊断,并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进步进行自我评估,选择适合的学习材料、参加适当级别的水平能力测试。这些都将有助于学习者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对于英语教学而言,量表对教学各环节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如:帮助教育机构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动机、个性和潜能组织教学;帮助教育机构依据量表制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帮助教师制定明确、详细、切实的教学目标,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教材编写单位编写合适的教材;帮助教师、学校设计检测学习计划的评估办法和工具等。
在英语能力测评中,量表将有助于英语学习者进行自评;英语教师和教学机构可以开展学习者英语能力测评,以评估教学效果;考试机构可以参照量表设计开发考试项目,对考生能力水平进行清晰准确的评价,并提供信息详实的证书。基于不同目的开发的英语考试可以通过与量表进行衔接来实现考试结果之间的可比性。
此外,我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建立还可以使我国的英语教学和测评与国际接轨。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迄今为止,世界上对语言能力量表的研究已有近60年的历史(韩宝成,2006),研究主要集中在北美、澳大利亚、欧洲等国家和地区。
北美是语言能力量表的发源地。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为了培养其在海外军事人员的外语能力,由外交学院(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FSI)负责制定了一系列口语能力标准,以考核驻外军队的口语水平。80年代,该标准被美国政府其他部门采用,被称作《跨部门语言圆桌量表》(Interagency Lan⁃guage Roundtable Scale,ILR),并从单一的口语能力扩展到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为后续量表的制定提供了参照。同时,美国教育测试服务中心(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ETS)将量表的制定工作引入到外语教学领域,启动通用语言能力标准项目(Common Yardstick Project),在ILR(FSI)的基础上,对低级别进行了修订和细分,对其他部分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开发出一套面向外语教学的标准,即《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语言能力量表》(American Coun⁃cil for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ACTFL),既包括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还涵盖了学习者的文化水平,从语言使用者运用目标语言能做什么的角度来描述语言能力。上述这三种量表都是在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使用语言知识作为描述指标(韩宝成,2006)。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美国外语教育委员会推出《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Preparing for the 21st Century,SFLL),为9个语种制定了具体的学习目标,用以指导从幼儿园到12年级(K-12)的外语教学,与前几种量表不同的是,该标准以Hymes(1972)的交际能力理论为基础,在学习语言知识之外,强调交流能力的培养,从交际(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连接(connections)、比较(comparisons)和社区(communities)五个方面阐述外语教学目标,因此又被称为“5C”标准。在同一时期,加拿大作为一个移民大国,成立了外语能力标准工作委员会,编制出《加拿大语言能力标准》(Ca⁃nadian Language Benchmarks,CLB),以规范和评定成人移民的英语水平。与“5C”标准一样,该量表也是以交际语言能力为理论基础的。
在FSI量表的影响下,澳大利亚开发出《澳大利亚第二语言能力量表》(Australian Second Language Proficiency Ratings,ASLPR),后更名为《国际第二语言能力量表》(International Second Language Profi⁃ciency Ratings,ISLPR),描述青少年和成人第二语言和外语能力。该标准与ILR(FSI)、ACTFL一脉相承,都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作为理论基础,从已有外语能力标准和外语教学经验出发,对听说读写四项技能进行描述。
在欧洲地区的语言能力量表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欧洲语言测试者协会语言能力标准》(Associa⁃tion of Language Testers in Europe,ALTE)和《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与评测》(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Learn⁃ing,Teaching,Assessment,CEFR)(Council of Eu⁃rope,2001)。两者都基于交际语言能力理论,前者从不同的语言交际活动入手,对不同语言环境中所进行的语言使用任务进行描述,打破了仅仅从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出发制定语言能力标准的窠臼。后者则采取“基于行动”的方法(action-oriented ap⁃proach),将语言活动划分为产出型、接受型和中介型,一方面对语言能力进行整体描述,然后按交际语言活动类型对语言能力分别进行描述。
虽然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外语能力等级量表,但是我国的学者一直以来都在进行相关的研究,并且对我国建立统一的外语能力等级量表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建议。
韩宝成(2006)介绍了国外有影响的几个语言能力量表以及这些量表研制的背景、级别划分及其描述特点,并对每个量表的优缺点进行了评述,同时提出应该研制我国统一的英语能力量表。
杨惠中、桂诗春(2007)提出要制定亚洲统一的英语语言能力等级量表,指出在制定亚洲统一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时宜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做法,从语言交际功能、语言技能等方面对语言能力等级量表的每一个级别制定详尽、准确、直观、便于用户使用的描述,同时从词汇量、阅读速度、听力材料语速、语言材料难易度等方面对每一等级提出定量指标作为补充。
方绪军、杨惠中、朱正才(2008)和杨惠中、朱正才、方绪军(2011)指出,目前我国外语教学层次复杂,外语考试种类繁多,相应的教学与考试大纲对语言能力的描述和等级划分也存在分歧,给语言教学的组织和考试分数的解释带来诸多不便。他们提出制定全国统一的语言能力等级量表原则,并通过口语“能做”描述语实证研究的数据分析,证明对描述语进行量化分析并进而划分语言能力等级是可行的方法。
王淑花(2012)借鉴CEFR的方法,以教育目标分类学为基础,制定出一套《中国学生英语理解能力量表》。
金艳、武尊民(2014)提出建立中国语言共同框架(the Common Chinese Framework of Reference)。他们指出建立中国语言共同框架不只是专业方面的事情,还要从宏观和微观考虑中国的政治环境,框架的建立必须考虑中国的教育体制和英语教学现状。
国内外关于量表的研究为我国研制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我国的语言教学环境和教育体制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这些差异决定我们不宜直接采用或照搬其他国家和地区现成的语言能力等级量表,要立足于国情和我国英语教育的现状。
4 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制定的原则和基本思路
4.1 基本原则
在编制我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时,要立足于我国国情和现状,根据我国的英语教学和测评的实际情况,依据现代先进的语言教学、学习和测试理论,从社会需求、时代发展的新需求出发,注重量表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力求服务教育、服务考试、服务社会。科学性,要求量表的制定必须基于先进的语言能力和心理测量理论,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实用性,要求量表对英语学习、英语教学和英语测试等相关工作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可操作性,要求制定量表所采用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必须是在当前条件下可以实现,制定出的量表便于教学和测评机构、学习者和其他用户理解、接受和使用。
因此,我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将以交际语言能力模型为基础,基于运用的方法(use-oriented)对语言能力进行科学的描述或评价,用明确、直观的描述语对语言能力各等级进行“能做”(can-do)描述,经过效度论证,保证量表本身的有效、可行,使量表涵盖不同层级的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
基于运用的语言能力量表把语言使用作为描述的方向,主要描述不同能力水平的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的典型语言行为,即在特定的情境下调动各种能力能完成什么样的交际任务,简而言之,就是他们能做什么。这种量表通常是先对语言能力进行综合性(holistic)描述,然后根据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能力水平高低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程度,详略有别地分技能描述各个能力,即听、说、读、写、译及其语言行为。
“能做”描述是语言能力等级量表建设常采用的一种描述语言能力的方法。这种做法综合运用了描述交际语言能力的RL方法(Real-life ap⁃proach)和IA方法(Interactional Ability approach),直观地报告具有某种能力的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能用怎样的语言、在怎样的交际场景、参与或完成怎样的交际任务。“能做”描述通常从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在英语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具体方面着手,即接收的语言材料、接收与产出的过程和产出的结果。接收的语言材料指的是他们能理解即听懂或读懂的口头或书面的语言材料,接收或产出的过程涉及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使用语言采取的策略,而产出的结果指的是口头说出的话语或书面写出的语句、篇章等。这些方面都直接反映了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的英语能力,决定了参与或完成的交际活动的最终效果。因此,这种描述方法不仅描述不同水平等级上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使用英语参与或完成的交际任务项目,而且描述他们接收和产出的语言的语言学特征,如语音、词汇、句法、语用等各方面的特征(Council of Europe,2001)。
4.2 制定方法与步骤
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将采取收集描述语、对描述语进行分类、对描述语进行分级三个步骤来编制(见图2)。
在收集描述语阶段,以国内现有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国外语言能力标准为文献基础,收集描述语;此外,还通过采样的方法补充必要的描述语。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确定典型的语言活动。
在描述语分类阶段,通过专家和教师判断对描述语进行初步分类,然后使用调查问卷来验证。分类确定后,按照一定的格式对描述语进行改写和规范。
图2 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编制方法与步骤
在描述语分级阶段,首先通过问卷,让专家、教师、学生/使用者进行判断。问卷之间实施横向和纵向等值。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各种统计分析,借助Rasch模型等统计手段进行等值、临界点的确定,锚定各个等级,对分级结果进行验证,以最终确定各等级标准。
5 结语
建立我国外语能力等级量表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需要,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需要,是促进我国外语教育教学的需要,是促进科学选才、教育公平的需要,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需要。在量表研制中,要基于我国外语教育教学实际并着眼于国家未来发展对外语能力的要求,依据先进的语言教学、学习和测试理论,对语言能力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地分级描述,要兼顾实践性和前瞻性,为各级各类外语教学、测评提供参照标准,为外语学习者、学校及社会提供服务。
[1]North,B.The development of a common framework scale of lan⁃guage proficiency[M].New York:P.Lang,2000.
[2]方绪军,杨惠中,朱正才.制定全国统一的语言能力等级量表的原则与方法[J].现代外语,2008(4):380-387.
[3]韩宝成.国外语言能力量表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6): 443-450+480.
[4]Hymes,D.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C]//Pride,J.B.&J.Hol⁃mes.Sociolinguistics.Harmondsworth:Penguin,1972:269-293.
[5]Council of Europe.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Learning,Teaching,Assessment[M].Cambridge:Press Syndic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2001.
[6]杨惠中,桂诗春.制定亚洲统一的英语语言能力等级量表[J].中国外语,2007(2):34-37+64.
[7]杨惠中,朱正才,方绪军.英语口语能力描述语因子分析及能力等级划分——制定语言能力等级量表实证研究[J].现代外语,2011(2):151-161+219.
[8]王淑花.中国学生英语理解能力量表的构建及验证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9]Jin,Y.&Z.Wu.Developing the Common Chinese Framework of Reference:Challenges at Macro and Micropolitical Levels[P].Pa⁃per presented at the the 36th Language Testing Research Colloqui⁃um,VU University Amsterdam,the Netherlands,2014.
Some Thoughts on Developing China Common Framework for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
LIU Jianda
Developing China common frameworks for foreign languages is the basic step towards establishing a national foreign language assessment system.The scales should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aim at its future demand and development.The descrip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required abilities should be based on scientific research with carefully planned investigation. The scales are expected to be feasible and practical,providing a commo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teaching,and assessment.English is the most common foreign language in China,so a commo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English should be the first one to be developed.
Foreign Language Testing and Assessment System;Language Assessment;Language Proficiency Scales
G405
A
1005-8427(2015)01-0007-6
刘建达,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北京 10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