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活动体验的反思
2015-06-26俞蓉
俞蓉
[摘 要]注重学生的数学体验是获得基本活动经验的有效途径。如今课堂上发现学生活动操作体验多了,但数学的本质却淡化了。因此,创设的体验活动要从追求形式转向注重内涵,真正做到“体验”而不失“魅力”。
[关键词]活动体验 学习起点 目的 材料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7-066
新课标提出了“四基”,特别是对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提出了更明确的目标。如今课堂上教师也十分注重学生活动经验的获得,但发现学生活动了、操作了、体验了,数学的本质却淡化了,只是停留在感性层面的粗浅的活动体验。因此,教师创设的数学活动体验,要从追求形式的“美丽”转向注重内涵的“魅力”。
一、活动体验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起点
学生的学习起点是指学生已有的知识起点和经验的起点。知识起点是指学生已有的知识网络;经验起点是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基本的活动经验。如果体验活动的难易程度不顾及学生的学习起点,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抑制了学生思维的提升。
案例1:这样的体验需要吗?
在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中,学生已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有所了解,教师却让同学们拿出正方体模型,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课后,有学生反映:“生活中早就接触过长方体,它的特征早就知道了。”从中看出,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起点,这样的活动体验根本不需要。在低年级“认识物体”的教学中,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的活动体验,是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滥用这样的体验,将会抑制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虽然数学体验活动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使他们对所学内容形成清晰的表象,从而掌握新的数学知识,但决不能搞一刀切,应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起点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起点来确定。
二、活动体验要突出体验活动的目的性
活动体验的内容和形式,要有效地将教学目标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起来,用最符合学生心理的外部刺激去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观察、比较、想象和交流,从而完成对所学新知的构建。
案例2:这样的体验有效吗?
二年级“观察物体”一课,教师出示一个茶壶:老师请大家先做个热身运动,把你们看到茶壶的样子用手势摆出来好吗?教师手拿茶壶,学生开始用双手模仿,左手作茶柄,右手作插嘴。然后教师转动茶壶,要求学生继续模仿。接着,教师向四个方向转动茶壶,学生模仿着摆出茶壶四个不同位置的形状,边摆边说出所看到的茶壶的样子。
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模仿活动”,让学生体验到不同位置物体形状的变化过程。但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他们的兴趣只在“模仿茶壶”,其注意力往往被动态的、直观的活动吸引,不能转移到静态的、抽象的学习上来。从表面上看,学生很快学会了判断四个不同方向的茶壶的形状,但实际上,学生在活动中只是“奉命行事”,学习还停留在“依葫芦画瓢”的简单模仿阶段。由于体验活动没有紧扣教学目标,造成学生的数学体验流于形式,导致课堂教学苍白无力,其思维训练的强度和深度是不够的,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
三、活动体验要选择合适的体验材料
体验活动的材料是数学教学的基石,它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益。教师要善于并合理精选具有现实性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充分的学习材料中达到数学内容吸收的最大化。
案例3:这样的体验有用吗?
教学“等可能性”一课时,教师设计摸球活动体验。学生分成5人小组,每组放置一个长方体餐巾纸盒,内装2个白乒乓球和2个黄乒乓球。小组内每人分别摸10次球,摸完一次放进盒内摇晃,再摸第二次。每组共摸50次,从记录结果发现每组的结果差别很大。原因就在于这个长方体餐巾盒的选择不当,它长22厘米、宽12厘米、高7厘米,是一个扁扁的长方体形状,学生第一次摸出球后,放进盒里,4个球在盒内不能充分晃动,于是第二次又摸出该球,导致一种颜色的球反复出现的次数过多,实验结果不准确。教师体验材料选择不当,使学生在实验中受到干扰,因此,教师带领学生体验时,要向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材料,不能造成实验干扰,误导学生学习。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倡导数学体验,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课堂上教师要注意:每一个体验的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识起点;每一个体验的材料是否恰当;每一个体验环节是否紧扣教学目标,花时是否恰当,有没有浪费时间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数学体验的本末倒置,真正做到“体验”而不失“魅力”。
(责编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