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课需关注文本的个性

2015-06-26朱德华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同课异构个性爱心

朱德华

[摘 要]两位教师对《七颗钻石》进行了同课异构,通过对这次同课异构活动的思考,认识到一堂优秀的语文阅读课需要关注文本的个性。

[关键词]阅读 同课异构 爱心 个性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010

一次县教研课中两位教师对《七颗钻石》进行了同课异构。两节好课各有千秋:第一位教师侧重于分析人物形象、美读赏析以及联想补充情节;第二位教师则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层面深入感悟文本体裁(寓言)以及主题(爱心)。两相比较,第二位教师的课堂更能俘获学生和听课教师的心灵。究其原因,笔者进行了如下思考。

一、 关注独特的体裁并在最佳时间呈现

笔者认为,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海燕》的最大价值不在于象征手法,因为在同一单元其他篇目中,无论“白杨树”还是“石榴”都不仅仅是现实中的实体,作者还赋予了它们象征意义。在整个中学阶段,苏教版语文课本中散文诗有且只有《海燕》一篇。教师如没有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特殊性,或者只是蜻蜓点水无关痛痒,学生对散文诗这种文体则不能深刻地感悟和体会。在小学阶段学生虽然接触过童话,但对童话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初中课本中只有《七颗钻石》和《皇帝的新装》两篇童话,并且《七颗钻石》编排在前。第一位教师的设计无可厚非,力图培养学生的多种语文素养,如此训练,学生也能在考试中取得一个差强人意的分数。但这种模式,正如现代化工厂中批量生产出的零件,教师不管主题和体裁几乎如出一辙的设计,学生怎会保持原有的兴趣和乐趣?关于体裁,第一位教师只是在课前预习中设计了一道填空题,故学生只能给文本贴上童话的标签。第二位教师引导学生要有爱心后没有戛然而止,在学生讲述自己坐公交车时经常让座后,机智地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椅子在我们的爱心下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不谈没有变成金的银的,塑料椅子竟没有变成铁的。”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别具匠心地引导学生感性地了解这是一篇童话,童话一般通过想象、幻想这种虚构方法让人们明白道理得到启示。在此基础上,教师才指导学生从理性的角度自学教辅资料中关于“童话”的链接。这种处理方法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更让学生刻骨铭心地感悟童话这种文体。第二位教师处理文本更胜一筹,还在于他在最佳的时间里引导学生感悟童话这种文体。作者介绍以及背景知识不一定在一节课的开始就呈现。解读文本在当学生不愤不悱时呈现相关背景,对解决难点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第二位教师没有在一开始给文本贴上童话的标签,而在之前一系列的铺垫后才水到渠成地呈现更加铿锵有力,深入心扉。

二、 全面而深入地引导爱心

第二位教师更胜一筹的原因还在于,通过这则童话引导学生全面而深入地认识爱心,这同样是这篇文章的独特价值之处。童话通过不同的故事启发小朋友要善良,要诚实,要勇敢,引导小朋友明白道理获得启发。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从北斗七星的排列形状着手,虚构了因小姑娘和母亲的爱心水罐发生神奇的变化,甚至跳出七颗钻石升入空中变成大熊星座,普照人间。通过这样一个美丽的童话,告诉人们爱心是神奇的,如这钻石般的星星普照人间。第一位教师用表格的方式引导学生仿照示例填写水罐的几次变化以及不变的爱心,并引导学生谈启示。在这样层层递进的引导下学生顺利联想到要有爱心,爱心的力量是神奇的。这样的设计不能不说不巧妙,也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了引导。但这可能只是学生高喊要有爱心的口号,只是教师步步为营的引诱下得到的皆大欢喜的答案,而非学生的心声。第二位教师对爱心的处理则更全面深入。正如上文提到,我们献爱心后并没有文本中立竿见影的回报,尤其当下扶不扶跌倒老人,给不给乞丐钱物等讨论甚嚣尘上,学生对于要不要有爱心可能存在些许困惑,文本的熏陶和教育价值也大打折扣。初一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可利用少量的时间“不务正业”,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和分析爱心有没有回报,需不需要回报等问题。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爱心的确是神奇的。其实回报无处不在,譬如让座,当事人的谢谢不是回报?旁人的赞许不是回报?自己身心的愉悦不是回报?我们老了也有人让座不是回报?中华儿女沿袭这种美德不是回报?引导学生做好事并不是功利性地为了回报,也许我们做了好像暂时没有回报,甚至无人知晓,虽然社会暂时存在一些不良现象,但我们依然要有爱心,这样社会才能更加文明和谐。第二位教师依托文本内容、体裁和主题,引导学生全面而深入地理解爱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净化和升华学生的灵魂。

正如世界上每一片树叶都是独一无二的,通过对这次同课异构活动的思考,笔者认识到一堂优秀的语文阅读课需要关注文本的个性。

(责任编辑 陈剑平)

猜你喜欢

同课异构个性爱心
爱心树(下)
爱心
语言表达重“个性”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爱心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