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式教学在职业教学中的应用
2015-06-26杜若明
杜若明
何为模仿?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的过程,做与他人一样的动作也是仿生学的一种做法,动物的一些做法大都来自于母亲的动作模仿。模仿是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的现象。
模仿的社会刺激是非控制性的,榜样是模仿的条件,但模仿是自愿产生的,有时可能是无意识的。模仿可以分为有意模仿与无意模仿两大类。有意模仿是模仿者有目的、主动的模仿;无意模仿并非绝对的无意识,只是意识程度相对比较低。在职业教育中,要根据职业学生的特点充分应用模仿在教学中的作用,把自己所学的技能从主动模仿到无意模仿,首先形成技能兴趣,最后慢慢形成职业习惯。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亦称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公认为职业教育的最大成果就是就业的好坏,企业对操作技能的要求程度也是对职业教育成功与否最大的评判。
在职业教育中,特别是针对中等职业教育中,面对的学生大都是没有被高中所录取或不愿意学习的学生,学习自主能力、自控能力、行为能力一般都较差。如何在这部分学生中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所有职业教育者不断探索的问题。要想使这部分学生能由被动技能的培养转变成主动技能的形成,首要培养职业意识。而所谓职业意识,是指从业者在特定的社会条件和职业环境影响下,在教育培养和职业岗位任职实践中形成的某种与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思想和观念,是从业者在职业问题上的心理活动,是自我意识在职业选择领域的表现。需要阐明的是,职业意识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会经历一个慢慢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最关键的是学校,学校中最关键的是教师。
首先,职业意识的建立是从入校的第一天开始的。凡是报名职业学校或选择的某专业的学生大都发自内心懵懂的向往或喜欢,他们对专业知识认识、职业未来发展以及就业形势都一无所知,更不了解所学的专业能否真正适合自己。这期间,教师是学生职业入门的启蒙导师,学校是学生对职业理解与职业兴趣培养的第一场所,教学方式是培养职业理想与适合自己的第一手段。其次,也要发挥学生内心对专业以及未来职业的向往,将内心萌芽的不稳定的专业理解、职业印象慢慢培养成稳定的专业认知与职业认同。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教学中的模仿示范教育模式。
一、模仿是职业意识培养的基础
在职业教育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模仿教学方法,慢慢的潜意识的稳定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兴趣。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教师是模仿教育的示范,是学生模仿的主体,只有教師的各种动作技能做的标准做的规范,学生才能模仿标准与规范。换句话说,职业学校不是培养高智商的人才,而是培养熟练技能的操作者。教师在这方面不单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在这方面说明职业学校的教师应该是双重身份,即是教师又是技师。相比高校的老师而言,职业学校教师应该要求更高。因高校教师只要理论扎实就可以完全胜任,学生会主动理解领会老师的意图,同时还会发挥聪明才智有所提高有所突破。而职业学校的学生不单纯要掌握理解一定的理论知识,更主要的是如何操作,而这种操作是在教师规范标准的操作下模仿学到的。教师的技能水平有多高,学生的技能就有多高。教师要把所教的技能完美化、崇高化、理想化,所演示的技能要远远高于行业标准,规范远超当前企业要求。教师不能用企业标准来衡量所教技能的标准,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创造性,在学生中要有崇拜标准、奋斗的目标。学生只有经常模仿教师的操作,从行为崇拜转变为内心崇拜与敬佩。只有经常模仿教师的操作技能,才能慢慢培养出职业兴趣与职业向往与职业期待,直至陪养成职业意识,最后形成稳定的职业习惯。
二、模仿具有社会职业适应性
职业的形成与社会的进步应该是同时进行的,否则人们还停留在过去对职业的认识阶段。特别是在现在的年轻人当中,很多人把模仿作为自己行为的一种手段,比如模仿明星的发型、动作、语言等。如何把职业当做模仿的对象,这就要求职业要有社会适应性,与社会发展同步,把能从事某个职业能成为年轻人崇拜的理由。如何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能否把职业看成一种向往的目标。就拿汽车维修来说,很多人还停留在马路修车的意识当中,甚至很多人好认为农民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职业认知要彻底转变,现代汽车维修技术也都是高科技的集成,现代农民也可开着私家车西装革履的从事农业生产,从根本上颠覆人们对职业的理解,从而让人们对职业产生崇拜与敬仰。
只有职业与社会性相适应,人们才不会因职业分工把职业与从事职业的人分成三六九等,才能在职业学习与就业中形成稳固的职业意识。这也是在现代职业教育中需要老师做到的。每个专业老师一定要是当地本行业顶尖的技能人才、媒体频频曝光露脸的技能人才,这样在学生当中一定会潜移默化的形成老师就是模仿的对象,以后要做像老师这样的人。
三、模仿可以促进职业群体形成
模仿可以形成社会氛围。名人的穿着可能引发社会追逐的目标,形成一定时期的代表风尚,一个体育项目的世界冠军可能引发全民从事这个项目活动,这就是模仿的社会群体性。同样,某种职业的社会影响程度同样会引发年轻人的职业选择与职业趋同感。网路的普及带动了IT产业的兴起,汽车的发展同样会引发与汽车相关专业的热度,这也是模仿所产生的效果。要想某种职业达到社会模仿程度,就必须加强职业教育模仿程度。职业教育的模仿一定要有超前性与预见性,不能模仿过时的、陈旧的。只有某种专业与职业都成为年轻人模仿的主体与对象,自觉形成社会模仿群体,才能真正把职业教育推向新的高度。
总之,职业教育不是培养创新人才,而是培养具有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的熟练操作人员,是在教师熟练操作模仿下形成的固有模式,只有在熟练操作的前提下才能有所创新有所突破。职业教育的核心不是如何培养学生,最主要的是把职业教师锻造成各个行业的顶尖大师,让学生崇拜与敬仰,形成学生心目中的“英雄”,自觉成为模仿的对象。才能正在开启职业教育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大连交通技师学院培训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