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喻词看《挪威的森林》的文体特征
2015-06-26修德健
修德健
(中国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从喻词看《挪威的森林》的文体特征
修德健1
(中国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本文在小池清治的调查和认识基础上,通过扩大调查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中直喻句的前置喻词、后置喻词,以及前后置喻词的搭配情况,发现《挪威的森林》里的直喻句中的喻词具有明显的使用偏向,并以日语词汇学研究角度为主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指出《挪威的森林》具有明显的口语性、通俗性、日常性的文体特征。同时指出在修辞上,有作者偏好使用表示不同意义的同一形式的特点。认为语言表现形式的单一可以反映出作者着力减少变化多样的形式过多地出现在作品中的简约的思想意识,这也是直接、不晦涩、淡化修饰的男性审美意识的反映。
《挪威的森林》;直喻;喻词;文体;口语性
小池清治(2005:146-153)在考查了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前三章的前置喻词「まるで」的使用情况后,回答了自己『村上春樹の語彙は貧しいか』的设问,认为村上春树词汇贫乏单调。
笔者认为,这一考察存在以下三点问题:一是考查范围偏小。《挪威的森林》共计十一章。仅仅考查前三章(这里不计每章的实际语言容量)从规模上讲是缺乏足够的说服力的;二是只以前置喻词「まるで」为例所做的考查用来回答『村上春樹の語彙は貧しいか』的设问,也不够客观;三是单就一个前置喻词「まるで」做考查其意义只能从作者词汇量多寡的层面阐述,据此而得出村上春树词汇贫乏的结论,未免有些牵强。本文针对第一点,扩大考查范围,从前三章扩展至全书。针对第二点和第三点,对象由前置喻词「まるで」扩展至后置喻词及由前后置喻词构成的比喻句式。抓住直喻形式来考察《挪威的森林》的文体特征。并尝试从日语词汇学与文体关系的研究角度考察村上的语言表现形式的特点及其所反映的作家的思想意识的问题。
一、喻词与文体
(一)直喻句与喻词
比喻的种类较多。中村明(1977:32-36)指出了修辞学意义上的12种方法。常见的比喻有明喻和暗喻①。明喻又称直喻。暗喻又称隐喻。两者的构成形式不同。黄伯荣(2007:184)认为汉语直喻的构成形式是“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像、如、似、仿佛、犹如、有如、一般、像……似的’等一类的喻词。”这一解释基本到位,但不足之处是没有涉及“相似点”的问题。小池清治(2005:150)指出了日语中典型的直喻句所应该具备的五项要素,按在句子里的出现顺序依次是本体、前置喻词、喻体、后置喻词和相似点。直喻句在日语中又被称为「指標比喩」(中村明,1977:201),在形式上的典型特征是使用“喻词”②,而且结构完整,具有表达意图清晰的特点。而暗喻则不用喻词。
从修辞的角度看,日语直喻句中的喻词分为前置喻词和后置喻词,前者常见的有副词类的「まるで」、「あたかも」、「ちょうど」、「さながら」、「いかにも」等,后者诸如助动词类表示比况推定的「よう」、「みたい」、「如し」等③。前后置喻词的不同组合构成直喻句的多种形式。
(二)喻词与文体
上述(一)中所涉及到的前后置喻词各自是由一些词义相近或相同的词组成的词汇的小体系。虽然其概念核心意义差别不大,但在外延意义上却有着各自的特殊含义,在句子中所起的作用也各有不同,尽管有时这些不同的程度是十分微妙的。因此,它对作为句子的集合的文本(包括段落和文章等)的特色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影响。通过对它的考察就可以发现文本的文体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日语中所谓的文体主要有三种含义。一是指作家的作品的风格。二是指「だ体」、「である体」、「です・ます体」等句尾形式。三是指作用于作品风格的各类语言形式所表现出的特征,如书面语和口语等(教科研東京国語部会・言語教育研究サークル,1964:110)。
这其中的第二种含义是语法方面的内容,第一种含义和第三种含义的语言表征都与词汇有关。都可以从词汇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笔者在这里主张把第一种含义和第三种含义合二为一,将其结合成以词汇为主体构成的文体。并以此来考察并分析作家及其作品的风格。
二、先行研究
“喻词”是修辞学的名称。小池清治(2005:147)从语言研究的角度将修辞学所谓的前置喻词,依据其词性、在句子中所发挥的作用并结合其修辞作用称为「直喩予告副詞」。后置喻词种类多,多为助动词类,还有像「ほど」「まで」「ばかり」的副助词类④。一般认为,前后两种喻词在日语语言学研究领域里分属不同的词性范畴,所以把握先行研究可以从关于前后置喻词的词汇学意义的研究开始。
日语的书面语和口语都有各自比较明显的语言表征。尤其突出地表现在词汇的选择使用方面,田中章夫(1978:183-191)围绕词性,通过对大量语料的分析,对书面语和口语的文体特征与词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并指出,在日常谈话中,用名词较少,用动词、副词、形容词较多等一些看法。
波多野完治(1965:75)调查了田山花袋、谷崎润一郎等八位男作家和宇野千代、林芙美子等五位女作家的作品中出现的色彩词。指出不同作家之间和男女作家之间色彩词的使用存在明显的倾向性。谷崎润一郎、田山花袋为「白型」,而志贺直哉、川端康成为「赤型」。由此可见,作家的个性及其作品的风格(文体)与词汇的选择使用之间存在直接的密切的关系。
桦岛忠夫调查了森鸥外的小说《高濑舟》中的高频词。将高频词分为两类,一类是“主题词”,另一类是“骨架词”。“主题词”多见于包括专用名词在内的名词、动词等。而与文本的结构特征密切相关的“骨架词”则多见于包括助词·助动词等在内的其它词类(转自佐藤喜代治,1982:241)。笔者认为,本文讨论的对象“喻词”,应看作是“骨架词”的一种。
中村明(1977)做的是一项针对日语比喻表现的规模较大的系统的调查研究。其调查所使用的语言资料全部是文学作品。考察对象也包括了喻词。不过,其重点放在了喻词语料的搜集和分类以及各类喻词的使用率及分布等方面,没能将视角扩展至喻词和作家及其作品的关系问题上。
引言中提到的小池清治(2005:146)直接针对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中的直喻预告副词「まるで」作了调查分析,指出村上在词汇选择使用上的单调,并以此推测出村上注重让读者易懂的写作意图。小池的分析虽然涉及到了作家本人,但没有言及喻词与作品的文体的关系问题。这也是本文的着眼点之一。
三、喻词与《挪威的森林》文体特征
(一)关于考察对象
日语里,比况和比喻在表现形式上基本相同,但两者的作用和意义有区别。如下例。
(1) 彼の家(A)はまるでウサギ小屋(B)のようだ。
(小池清治 小林賢次,2002:326)
(2) 君(A)はまるで薔薇(B)のようだ。
(小池清治 小林賢次,2002:331)
(1)中的(A)(B)两个事物之间具有相似的性质,严格地讲,属于比况表达。(2)中的(A)(B)两个事物之间处于完全不一致的两种状态下,可视为典型的比喻表现。但两者的区别有时并不十分明显。本文考察的对象限定在后者,即比喻表达。此外,如:「まるで違う」这样的非喻词用法,本文也不作分析。本文的考察对象的喻词主要是在如下例(3)中获取。
(3) 月はまるで青い氷のなかの刃のやうに澄み出て…⑤
(《雪国》)
(3)中,主体、前置喻词、喻体、后置喻词、相似点等各项比喻指标一应俱全。是标准的直喻句。直喻句在形式上有几种变化。小池清治(2002:331)作了如下例示。
(4) 君はまるで薔薇のように美しい(刺がある)。
(5)君はまるで薔薇のようだ。
(6)君はまるで薔薇だ。
(7)君は薔薇のようだ。
(4)与(3)相同,是最典型的直喻句。它具备结构完整,表达意图清晰等基本特点。(5)、(6)、(7)则分别缺省了1项或2项比喻指标,为直喻句的变化形式。但其中的前置喻词多不被省略,是句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上面的例句也可以看出,在日语的直喻句中,更多的是省略或者说是隐含相似点。前置喻词是组成句子的重要因素。因此,以前置喻词为中心搜集例句和例词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笔者认为日语直喻句的形式变化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小池清治(2002:331)指出的是由组成要素的多寡所引起的变化,另一种是指前后置喻词的搭配产生的变化。两种变化的结合构成了直喻丰富多彩、意义和作用各不相同的表现类型。比如:有口语性强的,也有书面语性强的等等。不同形式的选择使用,不仅可以反映出作家语言运用能力本身的特点,而且还可以从中分析出作品在文体等方面的特征。因此,考察喻词及其变化组合对了解作家及其作品具有积极意义。
(二)关于用例的搜集
前面提到,根据直喻句中前置喻词是组成句子的重要因素这一特点,我们首先把前置喻词作为关键词,使用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开发的《中日对译语料库》中收录《挪威的森林》进行例句搜集。具体步骤如下:直喻句前置喻词常见的有,由此,用上述4个词分别进行了搜索,得到的结果如下表1。
表1
与「あたかも」「さながら」相比,「まるで」「ちょうど」的意义和用法比较多样。比如,「まるで」除了作为前置喻词使用之外,还可以作为程度副词、陈述副词等以不同于喻词用法使用。本文只讨论它们各自作为喻词的用法。因此,其实际例句的数量如表2所示。
表2
(三)前置喻词与文体特征
结合以上所显示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在《挪威的森林》里,出现前置喻词「あたかも」的句子只有一处,而且是在同一段话中先后出现两个比喻句时,作者在前一个比喻句里使用前置喻词「,而在后一个比喻句中则使用了「。例句如下:
(8) 直子は同じ姿勢のままぴくりとも動かなかった。彼女はまるで月光にひき寄せられる夜の小動物のように見えた。……そのいかにも傷つきやすそうな影は、彼女の心臓の鼓動かあるいは心の動きにあわせて、ぴくぴくと細かく揺れていた。それはあたかも夜の闇に向って音のない言葉を囁きかけるかのように。
在本文第三章的第(二)部分中,我们依据中村的调查,对前后置喻词做了一个简单的排序。发现前置喻词「在使用范围和使用度数等方面仅次于,居第二位。在其比喻用法方面,「あた的形式出现的频率最高,为F1-3(F1-3即代表中22-80(22-80代表22个作品中共计出现80例)的12-45,使用度数占「あたかも」整体的56%,从数字上看,其出现的范围也比较广,可以说是一个在文学作品中比较常见的比喻形式,而「あたかも」也是一个文学作品中的高频前置喻词。
如例(8)这样,在同一语境下,选择概念意义相近或相同的不同表现形式可以增强表现力,是文学创作也是文章写作修辞的自然选择,理应多用。但村上在《挪威的森林》里却反其道而行之,在具有多样性选择意义的情况下,舍弃种类变化的多样性,以“一味”代之“调味”,应该说这是朴素的审美意识作用于文体的一种表现。
此外,处于同义或近义关系的前置喻词之间的情感意义的差异,也可能成为村上倾向于使用的原因。下面以「为例词,以两部现代日语辞典⑦为依据考察它们的意义特征。
《新选国语辞典》做出了如下解释:
副 [文章语]①よく似ているようす。まるで。ちょうど。
(金田一京助など編,2002:24)
《学习新国语辞典》的解释如下:
「ちょうど」「まるで」の古いいいかた。ふつう、下に「ようだ」「ごとし」がくる。
(川端康成 佐伯梅友監修,1978:12)
此外,在情感意义的差异上,除了上述谈到的文体意义之外,还有另外一层含义的区别。如下例:
(9) タイガースが3連勝しただけなのに、大阪の街はタイガースがあたかも優勝したかのように盛り上がっている。
(小池清治 小林賢次,2002:397)
例(9)中,作为前置喻词的「あたかも」的意义,不是仅以书面语和口语的文体差异所能解释清楚的。这里的表达出一种强调实际情况与意想大不相同的含义,内含对夸张的现实情况的一种惊讶,和与非理性的情绪保持一定距离的心理活动。其内含的这些主观性较强的特点也构成了与的文体差异。《挪威的森林》里,渗透着对这种不直接的、缠缠绵绵的,迂回曲折的表现的回避意识,因而导致作者偏向使用。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下面的例子中得以进一步例证。
(10) ときどき何かの加減で震え気味になる声(まるで強風の吹く丘の上でしゃべっているみたいだった)や、…それから彼女は僕の方を向き、にっこりと笑い、少し首をかしげ、話しかけ、僕の目をのぞきこむ。まるで澄んだ泉の底をちらりとよぎる小さな魚の影を探し求めるみたいに。
(11) やせたといっても骨ばっているとか不健康とかいった印象はまるでなかった。彼女のやせ方はとても自然でもの静かに見えた。まるでどこか狭くて細長い場所にそっと身を隠しているうちに体が勝手に細くなってしまったんだという風だった。
(12) でも今僕の前に座っている彼女はまるで春を迎えて世界にとびだしたばかりの小動物のように端々しい生命感を体中からほとばしらせていた。その瞳はまるで独立した生命体のように楽し気に動きまわり、笑ったり怒ったりあきれたりあきらめたりしていた。
(13) 僕はまるで海の底を歩いているような奇妙な日々を送った。誰かが僕に話しかけても僕にはうまく聴こえなかったし、僕が誰かに何かを話しかけても、彼らはそれを聴きとれなかった。まるで自分の体のまわりにぴったりとした膜が張ってしまったような感じだった。
(程度副词 1例)
(15) 不健康とかいった印象はまるでなかった。
(否定 9例)
除去上述(14)(15)的10例,其余104例均为前置喻词的用法。对「村上可谓情有独钟。一般来讲,如果作者为避免重复而刻意修辞的话,例(12)的前句中的可以用「等表示同样意思且用法基本相同的词来替换,在文体特点不变的前提下,求得通过变换表达形式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但作者却执着地用具有不同意义的同一个形式「来表达。由此也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喻词有意强化文体的口语性和由此带来的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风格特点。这种朴实无华的简约化的文体,从文学的审美角度来讲,会带给读者一种较为暗淡的色彩意境、一种纯净的低调氛围、缓释着一种寡欲的清新气味。应该说,如此细微的文体表现是值得玩味的。
(四)前后置喻词搭配与文体特征
1.后置喻词与文体特征
日语中与本文所涉及的前置喻词呼应使用的后置喻词的形式较多。诸如下列的词均可以在直喻句中做后置喻词使用。如:「前面我们考察了直喻句中所使用的前置喻词,发现村上偏向使用「まるで」的事实,并对其原因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我们考察分析后置喻词的使用情况,并以前后喻词的搭配的客观实际作为依据,分析作品的文体特征。本文第三章的第(三)部分中的前置喻词的使用范围和使用度数的结果已经表明,《挪威的森林》里的直喻绝大多数是以「まるで」为前置喻词的,因此,对后置喻词的搜集方法仍采用以「まるで」为关键词搜索有关例句是有意义的。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依据中村明(1977)对后置喻词的统计分类,K形容(动)词•助动词类里表示比况推定(本文所说的后置喻词的用法)的K9里共计4个词。分别是。其中,在前置喻词为副词的前提下,无论使用范围,还是使用度数都很低。其余3个后置喻词我们依据中村明(1977:445-484),按使用范围和使用度数的广狭高低归纳如下表4。
表4
2.前后置喻词搭配与文体特征
表2告诉我们,《挪威的森林》里的直喻句数量较多,而综合表3和表4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挪威的森林》里的直喻句中前后喻词的搭配形式十分单一,主要有以下两种,即「和,而且村上在作品中经常会连续使用一种搭配形式而不做任何结构方面的调整。比如:第一和第二两章中出现的10个直喻句中连续使用8个「,凸显出作者强化日常化、通俗化、口语化的文体特征的意图。
为了进一步说明《挪威的森林》所独具的这种文体特性,笔者调查了川端康成的《雪国》和夏目漱石的《哥儿》中的直喻形式。结果如表5:
表5
从表5中可以看出,《挪威的森林》里呈现高使用率的作为搭配使用的直喻形式「,在川端和夏目的上述两个作品中几乎不出现。虽然《哥儿》中含有的句子也有15例,但其中14例为表示否定意义的非喻词用法,相比之下,我们可以说,村上《挪威的森林》文体的日常性和通俗性等特点是十分清楚的。
在与《雪国》的对比中,这一文体特征更加突出。《雪国》里的15例多为后续名词表示非喻词意义的“例示”的意义。
例如:
(17) あんたみたいに贅沢な気持で生きてる人とちがうわ。
(18) ちがう。あんたみたいな人の手にかかったら、あの子は気ちがいにならずにすむかもしれないわ。
(19)…そうするうちにも「あの時」を思い出すのか、<まるで島村の言葉が彼女の体をだんだん染めて行くかのようだった>。…背なかの赤くなっているのまで見え、なまなましく濡れた裸を剥き出したようであった。…毛筋が男みたいに太くて、後れ毛一つなく、なにか黒い鉱物の重ったいような光だった。
通过上述对比,我们可以说《雪国》和《挪威的森林》在前后置喻词及其搭配方面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只是这样的差异往往不容易被注意到而已。
田中章夫(1978:193)也指出:“众所周知,纵观日语的文章史,常见‘汉文’和‘和文’之别。两者之别见之于文言与口语、亦或男性文体与女性文体。”
所以说,简单地以喻词出现的偏向来说明作家在语言运用方面存在问题是不客观的。川端在《雪国》中基于创作需要偏于使用,村上在《挪威的森林》里偏于使用及「都是一种有关文体的表现意图的明确选择。《雪国》的喻词体现的是“和文体”(女性文体)的文体特征,从文章史的角度看,它因循守护着传统的规矩,展示着女性美的特征,折射出的是作家追求“柔美”的审美意识。而《挪威的森林》在喻词方面则将直接性、日常性、通俗性始终贯穿于文本,反映出作者在语言运用方面不粉饰,不黏腻,不刻意修饰的特点。散发着一种清爽的气息,伴随着直接的快感。
四、结语
本文在小池清治(2005)的调查和认识基础上,通过扩大调查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中直喻句的前置喻词、后置喻词、以及前后置喻词的搭配情况,指出《挪威的森林》里的直喻句中的喻词具有明显的使用偏向。即前置喻词几乎全部使用,后置喻词则各半,与中村明(1977)的调查所显示的「よう」为主的一般性倾向有明显的差异,前后置喻词搭配形式固定,偏于使用,口语性十分突出,通俗性、日常性的文体特征明显。这不仅与中村明(1977)的显示结果差异显著,也与川端康成的《雪国》、夏目漱石的《哥儿》在喻词使用所体现的文体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笔者认为,修辞上,偏好使用表示不同意义的同一形式,不能简单地将其作为作者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的问题来把握和分析,语言表现形式单一,反映的是作者着力减少各种变化多样的形式过多地出现在作品中的追求简约的思想意识,也可以理解为这是直接、不晦涩、淡化外装饰的男性审美意识的微观的具体体现。
注释:
① 这里按中村明(1977)所示的排列顺序的前两位。
② 汉语“喻词”这里对应日语的「比喩指標」。
③ 这些例证及其顺序是笔者根据中村明(1977:461-463)进行排列的。排列时主要参照了使用范围和出现数量两组数字。
④ 在日语语法研究中常常称为副助词。
⑤ 本文中,如无特别说明,所有例句都来自由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2003年开发的第一版《中日对译语料库》CD-ROM中所收录的《挪威的森林》《雪国》。
⑦ 这里选用的是两本以日本本国中小学生为对象编纂的语文课用词典,这两本词典均有释义规范,表达简洁的特点。
[1] 川端康成 佐伯梅友監修.1978.学習新国語辞典[Z].東京:講談社.
[2] 金田一京助など編.2002.新選国語辞典(第八版ワイド版)[Z].東京:小学館.
[3] 国立国語研究所.1959.国立国語研究所報告15 明治初期の新聞の用語[M].東京:秀英出版.
[4] 小池清治 小林賢次.2002.日本語表現・文型事典[M].東京:朝倉書店.
[5] 小池清治 河原修一.2005.シリーズ日本語探求法4語彙探求法[M].東京:朝倉書店.
[6] 教科研東京国語部会・言語教育研究サークル.1964.語彙教育[M].東京:むぎ書房.
[7] 佐藤喜代治.1982.講座日本語の語彙7 現代の語彙[M].東京:明治書院.
[8] 田中章夫.1978.国語語彙論[M].東京:明治書院.
[9] 中村明.1977.比喩表現の理論と分類[M].東京:秀英出版.
[10] 波多野完治.1965.最近の文章心理学[M].東京:大日本図書.
[11] 黄伯荣 廖序东.2007.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Stylistic features of Norwegian Wood in simile markers
Based on Koike’s investigation and findings, an extended investigation was executed on frequencies of pre-posed, post-posed, composite simile markers in Norwegian Wood and it was discovered that Murakami Haruki in this work displayed an obvious preference in the choice of markers. And further the article probes into the reasons according to Japanese linguistic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Murakami’s pursuit of colloquialism, commonness, and casualness probably drove him to stick to the same marker in almost all the similes in the novel. It is reasoned that Murakami intentionally refrains from formal variation and minimizes external ornaments to achieve simplicity, directness, and explicitness, which represents one aspect of typical masculine aesthetics.
Norwegian Wood; simile;marker; Style; colloquialism
H363
A
2095-4948(2015)01-0041-07
本文为2014年度中国海洋大学文科培育类专项项目“村上春树与莫言的文体对比研究”(20145019)的阶段性成果。
修德健,男,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日语语言学、日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