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翻译课程改革探索
2015-06-26寇芙蓉赵妍
文/寇芙蓉 赵妍
引言
现代外语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其中,翻译课程作用不可小觑。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如何进行效果最大化的翻译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意义重大的研究课题。本文将从背景分析、课程特点、现状和改革启示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信息化时代背景
信息化时代是指高校中的信息化手段已呈现出与其他教育资源日趋相同的作用。网络已经在高校中普遍使用,有的学校也开设一些课程的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以新教学手段呈现,学生们也不再是以前的一本书、一个笔记本、一根笔足以的传统学习模式。现代教学更多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大学校园正在经历数字化时代的重大技术变革,有些学校已实现全面Wi-Fi,为移动学习提供最大便利。在不久的将来,有些校园可以大体上可以实现5A,即anytime,anywhere,any access,leading to any information,any service for anyone(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接入方式、可获得任何信息、每个人可享受任何相关服务)(陆佳炜,周密,张丰,吴斌,肖刚,2009)。信息化时代课程改革必然需要遵循这一信息化的改革路径,经课程与技术联系起来,让技术为课程服务。
二、翻译课程特点
高校翻译课程具有一些特点,首先,它不同于其他基础课程,建立在学生一定的综合能力基础之上,对学生外语水平有一定要求,这也决定了它的复杂性,学生基础能力的水平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翻译能力提高幅度。再者,与之相关的学科知识不断扩充,使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涌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政策、新说法,必然会不断丰富翻译课程的内容,这对于教学和学习都是一种极大的挑战。第三,翻译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校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较为灵活地应对以后不断增长的需求?这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教师不能只教翻译中的一些表达、语法能表面问题,应该探究翻译过程,让学生学会按照怎样的程序辅助翻译过程,对可以获得的各种资源 (书本的和网络的、语料库的等等资源形式)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更正,从而能够独立完成翻译过程。对于这些特点,新的教学模式都应该顺应并体现。
三、翻译课程现状
翻译课程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在有限的课程开设时间内掌握一定的翻译知识,提高翻译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一定基础。但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后,并不能达到一定的翻译能力,学校翻译学习多局限于文学翻译。其中,现有教学模式就是原因之一,现有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学生毕业后的翻译任务往往并不局限于学校主要讲授的文学翻译。在学生毕业后,如何保证学生能够在以后的翻译长效结果中看到校内教学的重要作用?这就需要翻译课教师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开阔的视角,在有限时间内将各种内容初步传授给学生,并帮助个人建立良好的学习方式。以此能够解决将来学会借助辅助手段进行自主翻译各种体裁、内容、难度的翻译任务。
翻译课程的现状,尤其是问题可大致归纳为以下三点。首先,翻译课程设置不合理,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开设。但是大多数外语专业,甚至理科专业都开始重视翻译课程,设置一定学时的翻译课程。值得注意的是,翻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过少的课时必然不能到达有效的教学结果,使教学实践流于形式,也不能提高学生的现有翻译水平。
再者,教师的教学理念问题。教师在课堂上以自身为中心,不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者的能力、态度和兴趣能问题。甚至有一些翻译教师认为只要学生词汇量大,不断练习就能翻译好,不需要教师的太多指导。事实是,教师的指导在翻译教学前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带领学生领会翻译的奥妙,而不仅仅是局限于词汇等表象层面。很多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常年变化不大,仍然存在非常传统的布置一个练习,机械讲解参考译文的做法。
第三是翻译教材的应用问题。很多翻译教师在上课时主要把教材作为教学内容,而教材往往都附有参考译文,从某种意义上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聚焦于课本的翻译教学方式中,学生对课程重视不足、兴趣不高。而且,教材往往陈旧,脱离实际,学生对陈旧内容和教材固定模式编排无法提起兴趣,甚或还有一部分教师把教材当做唯一的学习资料,教学视野不开阔。这些都是教师应该试图解决的问题。
第四为教学方法等问题。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会压制学生主观能动性。有效的教学方法应该是能够最大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发现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并发现翻译现象背后的逻辑、信息排列等问题,并参与课堂活动,因为参与中的学习会对学生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
四、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翻译改革启示
信息化时代大背景下,翻译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众多学者更是表示翻译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张春阳 (2007)就提出应注重教学内容及材料的选择,应用情景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这一有利平台进行协作式学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合理的课程设置都能为翻译课程改革提高良好的启示。本文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就行阐述。
第一、教师素养培养
信息化时代必然给教师带来极大的挑战,教师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转换思想,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为课堂服务,对于翻译课程而言,不能上课仅仅是一本书上课,更要结合现代化的翻译工具和教学方式,设计相应的课堂活动或者课外活动,如采取小组项目的形式完成教学目标,也可结合任务型教学等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但是,教师素养的培养,首先建立在他们具有乐于接受这些新事物、新想法的态度之上,才有可能更好地进行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
第二、翻译课程设置改革
许钧 (2000:3)指出,“在翻译教学中,重语言知识传授,轻翻译转换技能的培养的情况比较普遍。”对于外语课程规划,具体操作即在现实实践中,翻译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系统性,开设翻译课很大程度上只是局限于作为外语学习的手段,而不是重在培养学生的翻译专业能力 (张云,曾凡桂,2006)。有一些学校并不重视翻译课,认为翻译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因此,设置松散、随意,这些现象都不利于学生外语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在课程设置时,各个课程之间更应该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系统性。
第三、教师利用网络等信息技术扩展教学资源,努力帮助学生构建个人学习环境PLE
对于翻译教师而言,可以利用慕课、翻转课堂等形式将翻译课程中的知识讲解提前到课前完成,课堂上则主要处理难点和逻辑、信息等问题,目的是将学习效率最大化。翻译教师可以适当利用这些新形式进行教学尝试,但不能一味依赖这些形式,要根据学生的接受度进行恰当调整和利用。再者,对于机器翻译、翻译软件的介绍和使用也是十分必要的,对以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当然这也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并且根据学生的现状,如学历水平等因素适时的进行软件和机器的选择,至少也应该让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了解,而不至于不会基本操作。机器翻译涉及很多交叉学科,以及涉及相关技术的学习。机器翻译在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不可否认,机器翻译仍然具有一些优点,例如速度快、减少重复性翻译等方面都有优势。对于学生未来的工作和自主学习都能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同时,在教学中相关语料库的引入也能帮助学生提高翻译能力,但是也要求教师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搜集相关语料库,向学生介绍语料库的使用,并指导带领学生逐渐熟悉语料库,从翻译视角利用语料库进行学习和译文修改,也让他们学会以后利用语料库等数据库应对多种翻译问题。
个人学习环境 (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PLE)应该建立在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下,帮助学生建立其适合个人的学习环境,即可在应用传统纸质教材和资料的基础上,适当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行设计、建构、管理 (廖守琴,2009)。它可以利用网络中的在线资源,如公开课、翻转课堂、语料库、在线字典、翻译网站等相关资源对翻译任务进行辅助性分析、斟酌和修改。并且根据自己的个人偏好,选择个人喜欢的社会软件。也可利用博客等作为翻译交流的平台,在网络上与教师、学生和其他翻译爱好者沟通翻译问题(Azizinezhad& Hashemi,2011)
第四、翻译课程应着重强调翻译过程学习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翻译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信息加工的过程。因此,翻译课程的具体实施应该强调翻译过程,而不仅仅是强调翻译成果。传统翻译教学强调翻译结果,学生最关心参考译文,试图将参考译文奉为至高的译文,没有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也不能提升思辨能力 (寇芙蓉,郝明星,2014)。思辨能力是大学生尤为重要的一项能力,也是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之一。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教师应该倾向于翻译过程,而不是翻译内容本身,在某种意义上,这种转向也能够避免只讲书,只讲知识内容的传统教学。当然这也要求教师把教材只是作为基础教学材料,不断地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发设计适合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教学材料,这种开发不仅仅是内容上的开发,还需要就教学模式、课堂组织方法等进行一定的合理设计,才能真正达到有效教学。
第五、利用小组、项目等新型的教学组合方式
通过小组、翻译项目等方式可以将翻译活动从虚拟的课堂形式转向真实的实践过程,通过翻译内容的真实化转变,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翻译积极性,通过教师的适当指导,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的翻译问题,意识到这些问题给翻译过程带来的损害,从而积极改正,不断提高自我翻译实践能力。
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责任感。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度,例如教师可让学生搜集实际生活中的翻译实践,例如品牌翻译,电影翻译,公示语等学生们能够经常接触到的翻译内容,在真实材料收集中不断提升自我能力。
第六、建立健全翻译教学评价体系
一般的课程改革,经常会忽视评价体系的健全问题。翻译课程改革中评价体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建立健全翻译教学评价体系,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构建新的适合现状的教学评价体系。同时,强调过程的翻译教学,在评价方式上也应有所体现。评价方式应该从传统的一考定成绩的终结性评价转变到注重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还要注重结合个体差异评价,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五、小结
综上所述,信息化时代对外语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外语主干课程更是处于改革的大趋势之下,其中翻译课程改革探索之路应一直进行下去,本文的上述建议希望为其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Azizinezhad,M,& Hashemi,M.2011.The use of blog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translation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8,867-871.
[2]廖守琴.2009.基于PLE理念的网络自主学习环境的构建。继续教育研究5,51-54.
[3]陆佳炜,周密,张丰,吴斌,肖刚.2009.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师素质培养机制剖析.现代经济8,105-107.
[4]寇芙蓉,郝明星.2014.翻译原型理论框架指导下的过程教学法探索.陕西教育2,80-86.
[5]许钧.2000.外语教育:新世纪展望——应该加强翻译教学改革.外语研2,3-4.
[6]张春阳.2007.信息技术在翻译教学改革中的运用.现代情报12,203-204.
[7]张云,曾凡桂,2006,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改革探讨—供需均衡原理引发的启示.外语与外语教学7,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