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5-06-26傅增喜
文/傅增喜
1.前言
根据新课程目标的三维目标体系,在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内容的设计上,加入了心理品质教育、道德教育,从自我出发扩展到学生与集体与国家的关系,删减了原来复杂繁琐的理论知识,更加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境[1]。当前新课程改革或者可喜的成绩,但是因为受到我国应试教育以及“主副科”等思想的影响,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2.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2.1 课程安排不合理,上课内容与思想政治无关
进入中学以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着初中升高中的升学压力,因此在对思想政治课程的设置上缺乏科学性。在课程上课时间设置上,思想政治可大多数设置在下午或者是最后一节课,这一时间断往往是学生学习意识最为薄弱的时间段,学习效率低;在上课内容上,中学为了能够更多的照顾语、数、英三大主科,往往会占用思想政治课,大多数思想政治老师也默许学校的安排;在上课内容上,思想政治老师一般是以学生自习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然而在自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均是做其他科作业或者是看课外书,并没有针对思想政治课程进行学习。
2.2 学生缺乏兴趣,学习氛围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每位教师都深知其中道理。在工作期间,就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喜爱程度展开调查,其中抽取XXX中学共200名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显示,其中有35.12%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感兴趣,有64.88%的学生表示对思想政治课程不感兴趣。由于大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并不感兴趣,因此思想政治课堂学习氛围较差,学生经常出现逃课、做其他学科作业、看课外书等现象。
2.3 教师教学水平欠佳,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思想政治课程是中学阶段德育课的统称,它不是一门知识课,也不是一门单纯的德育课,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2]。因此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在教材选择上大多数沿用传统教材,根据教材进行教学,缺乏对社会热点,并未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只是单纯的完成教学任务;因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中考时采用开卷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一种“临阵磨枪”思想以及应试教育思想影响,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采用“填鸭式”、“抱佛脚”等教学方法,平时应付式教学,临近考试便“临阵磨枪”,严重影响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阻碍了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解决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3.1 转变落后思想意识,与时俱进
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实施正确的行为,因此在解决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解决思想意识问题。在学校层面,学校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利用学校层面,制定相应的措施促进思想政治课程的开展落实;教师层面上,教师要转变应试教育思想,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在考核过程中,避免侧重分数,应当将学生的思想意识、生活态度等作为考核标准;学生成面上,必须转变学生应试思想以及“主副科”思想,认真对待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
3.2 重视思想政治课程,科学设置课程并严格执行
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想政治课程的开展情况,因此学校必须要重视思想政治课程的开展情况。第一,学校加强思想政治课程的安排,并严格执行课程;第二,非特殊情况不得占用思想政治课程;第三,将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质量纳入到任课老师的绩效考核;第四,积极开展与思想政治相关的活动。例如法治宣传、思想政治知识竞赛、辩论赛等。
3.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氛围
思想政治学习是理论知识为主的理论学习型课程,因此学生难免会产生厌倦、不耐烦等心理,在加上受到应试教育以及“主副科”思想的影响,自然就会出现厌学、逃学、不感兴趣等心理。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当尽可能的避免纯理论课程学习,应当充分结合社会热点,发展动态等进行教学,尽可能的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4 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新课程的改革不仅仅是对课程的改革,还是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改革。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十分重要。学校针对教师专业水平必须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专业培训,并且培训目标是面向所有老师,而不是针对教龄较少的老师进行培训。
4.结束语
对于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主要是存在课程安排不合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师教学水平欠佳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并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提出了转变落后思想;重视思想政治课程,合理安排课程;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共四点对策。希望能在中学思想教育课程的发展中有所帮助。
[1]窦瑶瑶.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燕山大学,2014.
[2]吴一凡.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27-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