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互动:高中政治课堂实效研究

2015-06-26徐欢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政治课堂实效

徐欢

[摘 要]高中政治课堂三维目标的达成,要求注重课堂教学的情感互动。通过对现今思想政治课情感因素缺失的原因以及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探究如何利用情感因素,把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融入政治课堂,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情感互动 政治课堂 实效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058

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作为一种认知活动的学习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当情感因素受到忽视、压抑甚至抹杀时,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得不到发展。高中政治课程三维目标的达成,更要求课堂教学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以师生多种形式的情感对话和交流作为教学实施的核心和灵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自觉、愉悦地实现知识框架的自我构建,实现情感的激发和升华,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思想政治课情感互动的理论基础

情感是人们对于周围事物、自身以及自己活动的态度的体验,是意识的一种外部表现,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预期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对人的知识习得和行为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互动是指教师运用与教学活动相关的情感因素,根据教学中情感本身的活动规律,借助教材内容、传授信息中的情感因素以及自身的情感表现,使师生的情感达到最佳状态。在这个过程中,以情感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实现师生之间的内心情感交流,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思想政治课中的师生情感互动,突出的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实现积极的内心情感交流。这种内心的情感交流集中体现为师生间因思想政治道德感、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理智感、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美感等内容而产生的各种双向互动式情绪体验。师生通过这种互动情感体验,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功能,完成思想政治学科理性认知过程,促使学生达成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情感目标。

二、思想政治课情感互动的现状分析

1. “知识灌输”和“知识占有”为目标的教育扼杀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异化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处于自然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双重背离之中,处于生活世界中的受教育者机械盲目地占有大量的知识,却遗忘了对生命的生动体验。 传统的课程教学更多从“应试”出发,侧重知识的传播,往往脱离生活,忽视情感。比如,课程设置上,极端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课程目标上,过于关注知识目标的达成和应试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上,唯教材主义盛行,不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方式上,机械的记忆占了主导地位,缺乏对学生未来生活的指引。这种把“知识灌输”和“知识占有”作为目标的教育无视学生的情感反应和需求,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亦扼杀了人的生命性,使课堂教学丧失了生命的活力和生机。

2.长期重智商而忽视情商的教育,使师生情感互动难以达成

负面情绪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长期以来,教育侧重于学生智商的培养,而忽视学生情感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其中情商问题最为普遍。据某一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者的中学生中,经常产生焦虑情绪的占27.5%,经常产生忧虑情绪的占44.2%,经常产生敌对情绪的占30%,在人际交往方面经常出现不适应症的占51.7%。学生带着这些不良情绪进入课堂,即使教师有情感互动预设,也难以在实施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过于依赖多媒体,使课堂情感因素降温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出色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部分教师更多地关注课件的制作和操作,课堂教学过于依赖多媒体,不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互动,不顾及学生的感情、兴趣和态度,忽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情感需求。课堂教学失去情感互动,就难以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难以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和兴趣,难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三、思想政治课情感互动的实施策略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为情感互动奠定理论基础

一个人对某种价值的认可、遵循,乃至于形成人格,虽然需要以一定的认知为条件,但根本上是一个人的情感变化、发展,包括内在情感品质与外在情感能力提升和增长的过程,因此,关注人的情感发展是教育中一个本源性、根基性的问题。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课堂教学的情感互动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和情感发展的尊重。因此,思想政治课堂进行情感互动的前提是要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把学生视为鲜活的生命个体,把尊重生命,培养有涵养、有知识、有生活智慧的生命体看做是教育的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更多地给予学生肯定性评价,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对生命应有的一种关怀和尊重。由此,营造一个民主、平等、自由、相互尊重的学习环境,能为师生情感互动奠定基础。

2.利用认知冲突引发情感冲突

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过程是“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应着力创设认知冲突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并维持他们在活动中的动力,以实现认知的发展。

在高中政治必修一《多彩的消费》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了解了收入水平和物价是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接着教师设问: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收入越高,意味着消费水平越高,那么是否可以通过增发人民币的方式来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学生通过讨论,指出不遵循纸币的发行规律,过多地发行人民币会引发通货膨胀,纸币贬值,只会降低居民的消费水平。要增加居民的收入,应该大力发展生产力,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通过问题的预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这种认知冲突构成学生的基本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求知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真知。这种认知冲突引发的情感冲突,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在这种积极的情绪下获得的认识,能对学生产生更持久的影响。

3.利用情境创设引发情感体验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价值观是在接受外部刺激下,通过内化过程才得以形成的。体验就是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感受的过程,这种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活动的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并转化为行为的基础。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也需要融入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的生活为切入点,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形成认知,完成道德的内化。

创设情境引发情感体验就是通过在思想政治课堂中情感氛围的创设,让学生在积极的情绪体验中认同教材中的思想观点,同时通过情绪感染,利用情绪的调节作用,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三维目标。

在高中政治必修三《我们的中华文化》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链接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关的视频和图片,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传统和辉煌历程,使学生通过最直观的感知,为我们所共同拥有的文化而自豪,增强文化自信。再通过近代中华文明衰微的具体实例的展示,使学生认清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任重道远,从而增强投身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4.利用合作探究引发情感共振

合作探究式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教师预设的主题为基本探究内容,让学生质疑、讨论、表达,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探讨,实现师生、生生间多方的情感共振。

在高中政治必修四《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成两大组,分别负责探究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再在大组内分小组,合作探究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形态、区分基本形态的标准、实例证明等。在每一组的代表发言之后,再对论题“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进行讨论。

通过这种合作探究,实现课堂的“合作式”互动和“竞争性”互动,将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探究、辩论竞争中形成独立思考、集体协作、辩证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在表达自我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协调和合作意识,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激情,在情感交流中实现情感的共振和升华。

政治课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师生之间多种形式的互动活动,而情感互动作为一种精神上的隐性交流,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实现学生的情感体验,达成师生间积极的情感互动,才能成就一个和谐、高效、有生命力的思想政治课堂。

[ 参 考 文 献 ]

[1]林崇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周林海.试论领导工作与情感因素[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7(4).

[3]张宝福.高中思想政治课师生情感互动探微[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8(3).

[4]韩淑萍.体验:教育生命维度的诠释[J].现代教育科学,2004(6).

[5]朱小蔓.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6]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政治课堂实效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提升英语课堂实效
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从细节处找英语实效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如何让高中政治课堂“活”起来
在政治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创设情境,激活政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