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材中插图的功能与运用
2015-06-25王荣桥
王荣桥
教材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它以简洁明快、直观清晰、活泼有趣、形式多样的风格特点,丰富了教材内容,激发了学生兴趣,开阔了学生视野。在帮助学生探究知识、理解知识、复习知识的同时,也给师生带来美的视角享受。对教材插图进行分类、整合、拓展、延伸,在教材插图的基础上设计出一些针对性问题,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图表获取信息,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用比较、归纳和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重新构建对原理、概念的理解,有效落实“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效率[1]。
一、教材插图的特点
1.科学性
教材插图用于准确无误地表达和传递化学知识,选取的情景一定是自然真实的,陈述的事实一定是客观存在的,表述的知识一定是科学规范的。
2.简约性
教材插图以其简洁的语言、真实的情境、独特的视角、绚丽的色彩,传递着化学信息,给广大师生以简单明了、生动直观的印象。
3.辅助性
教材插图作为教材内容的一部分,是教材文字内容的润滑剂,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它只是教材的辅助形式,不能完全代替教材文字,成为独立的化学知识。
4.多样性
教材插图内容丰富,涉及实验操作图、实验装置图、化学标识图、工艺流程图、微观示意图等;插图表述形式灵活多样,有彩色图、黑白图、实物图、漫画图、原理图式、流程图等。内容的多样性和表述形式的多变性,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插图的功能
1.看图——获取知识
教材中插入的典型、学生熟悉的画面取代了枯燥乏味的语言表述,寓学习的问题于画面之中,使单一的文字变得图文并茂、活泼有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插图,获取知识,利用单幅插图从中发现问题、观察连环插图从中对比问题、观察整体插图从中总结问题。
学习“灭火的原理”时,教材没有采用传统的文字叙述形式将灭火原理告知学生,而是给出了图1的三幅插图[2],提出问题:灭火的方法是什么?采取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让学生通过看图思考问题,说出答案。
观察给出的三幅插图:第一幅图中堆放的木柴着火了,小女孩把沙子倒在了燃着的木柴上,火熄灭了;第二幅图中茂密的森林发生了火灾,工人师傅在火灾蔓延方向砍倒树木,开设隔离带,阻止火势蔓延;第三幅图中,楼房着火了,火势迅猛、浓烟滚滚,消防员用高压水枪灭火。同样是“火灾”,采取的灭火方法不同,其中的化学原理自然也就不同:用沙子灭火,是因为沙子附着在木柴上,隔绝了氧气与木柴的接触,燃着的木柴因缺氧而熄灭;森林着火,开设隔离带灭火,是使火焰离开未燃区域,也就是移走可燃物;高楼着火,用水灭火,是因为降低温度,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从而使火焰熄灭。在观察每幅图并进行思考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到的灭火方法,总结灭火的原理,从而得出结论: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灭火,其原理都是阻止燃烧反应的发生。而要使燃烧反应发生,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充足氧气接触;(3)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即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2.析图——推理知识
用插图代替语言文字叙述,使抽象的知识问题化、具体的问题情境化,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突出课堂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组成时,如何求解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教材只是以常见的水为例,给出图2[2],让学生通过思考、推理,架起宏观的元素与微观的原子之间联系的桥梁,通过计算水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得出求解物质中各元素质量比的方法。
该插图有三部分组成:一桶水、构成一桶水的水分子、构成一个水分子的氢、氧原子。如何从化学的视角将这三幅图串到一块,由部分到整体再到部分,建立宏观物质、微观分子、构成分子的原子之间的联系,是应该着力思考的问题。水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实际就是水中所有氢原子与氧原子的质量比,而水中氢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与水分子的个数密切相关。假设给出的一桶水中含有水分子的数量是n个,则其中含有氢原子的个数是2n个,含有氧原子的个数是n个,氢原子与氧原子的实际质量比等于其相对质量之比,即为:
(2n×1)∶(n×16)=(2×1)∶(1×16)
这样就将水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巧妙地过渡到求一个水分子中氢原子与氧原子的质量比。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并由此得出了求解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的方法: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化合物分子(离子)中元素的原子个数与其相对原子质量的积之比。
3.评图——内化知识
有些化学实验原理不变,但是采用的实验装置在不断修改之中,尽可能达到现象明显、操作简单。若将修改前后的实验装置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学习空气的成分时,鲁教版安排了图3所示的探究实验[2](装置一和装置二是不同版次的教材中呈现出的实验装置),实验前,教师将两套实验装置图同时进行展示,并提出问题:两套装置图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哪一个实验装置更合理?为什么?
学生通过对比,不难发现两个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小球的位置不同,装置二优于装置一的原因是装置二中的小球在玻璃管的尾部,能让空气更易流通,空气全部通过铜粉,使氧气与铜粉反应更加充分。通过学生对实验装置图的对比、评价,确定实验装置,既为下一步的实验探究提供了实验装置,又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发现问题、评价问题、确定实验方案的能力。
4.纠图——梳理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认识,化学教材有意安排一些存在问题的插图,对学生起提示、矫正作用,学生通过纠正图中错误的问题(操作),达到梳理知识、加深印象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