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汉代画像砖审美价值论其文化自信

2015-06-25柳学智

中国美术 2015年1期
关键词:审美价值文化自信

[内容摘要]中国古代的画像砖起源于战国,盛行于两汉;从战国晚期到宋元时代,发展时间长达十四五个世纪。从审美角度看,画像砖以线条作为主要表现手法,和中国画的用线特点有相通之外,是装饰画与浮雕、线雕相结合的产物。其镌刻的各种图案与文字,是中国古代绘画、书法、雕刻艺术的集中体现,对后世的绘画和雕刻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将画像砖的审美价值从三个方面分析,论其文化自信并论其社会作用与历史意义。

[关键词]汉画像砖 审美价值 文化自信

一、画像砖的起源

战国末期,秦国最先出现从木椁墓向砖室墓的发展,并开始使用画像空心砖来修建墓室。后来出土的使用年代最早的画像砖,几乎都是战国晚期各国都城宫殿上的建筑用砖,多为体量较大的空心砖和条形砖,主要用作宫殿的台阶和踏步。伴随着秦军统一六国的足迹,采用画像空心砖装饰墓室的习俗被秦人从关中带到了关东地区。到两汉时期,那些主要装饰在古建筑物上的画像砖,逐渐发展成一种具有模制、模印、雕刻图像或彩绘的建筑形式,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一朵奇葩。从战国至宋元,政权更迭,人事沧桑,社会面貌和意识形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作为民间艺术的画像砖却始终没有停止发展,连绵持续了十四五个世纪。

画像砖,是在砖石平面上先绘画后雕刻的装饰建材;其雕刻一般都是采用浅浮雕和线刻的形式,使其成为介于雕刻和绘画之间的一门艺术。然而,由于材料和工具的限制,砖刻画不可能像笔墨绘画那样精致描绘,也不能像圆雕那样面面俱到:因此砖刻画难以对形象细部及内在精神作出细腻刻划,通常都是通过外在形体来粗略反映所要表现的内容。汉代的画像砖多数为一砖一个画面(图1),偶有一砖为上下两个画面(图2)。但画面内容却丰富多样:有表现生产活动的——如播种、收割、春米、酿造等:有表现生产地点的——如盐井、桑园、牧场等;有描绘民间娱乐的,如宴乐、杂技、舞蹈等:有表现神话故事的——如西王母、月宫等:还有表现统治阶级的礼仪排场的——如歌舞场面与车马出行等。这些画像砖全面展现和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文风情,具有重动态、重气势、重大体、重风貌的特点。虽然遍览全国各地,画像砖的风格各有不同,但在形象塑造上都是取其动势、不拘小节,充分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体现出其民族文化的自信:从而构成汉代画像砖所特有的奔放灵动、天真质朴、写意传神:其审美价值可谓中华文明史尤其艺术史之翘楚。

二、画像砖的价值

(一)历史价值

画像砖兴起于汉代,被称为“汉画”:这是介于绘画与浅浮雕之间的一种艺术形式,是汉代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文明的历史体现。画像砖被誉为“敦煌前的敦煌”,是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璀璨明珠,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受到艺术界并学术界的广泛赞誉。

虽然汉代盛行“厚人伦、美教化”以及“惩恶扬善”的儒家思想,但画像砖的发展并没有受到这种狭隘的儒家功利信条的束缚:与之相反,它极有气势地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人类理想世界。这个理想的“神仙世界”不同于六朝时期的佛陀世界——这里的人们没有苦难的呻吟,有的都是愉快的渴望,充满着自信,人们没有舍弃或否定现实人生的观念,而是寻求人生能永恒延续。为此,画像砖中的神仙观念不同于远古图腾,也区别于青铜饕餮;其突出表现,在于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手法刻画出大量艺术形象,以此构成了汉代艺术的恢宏气势与古拙风貌。

简析画像砖的具象造型与意象造型从观念到形式上的区别:如神话故事中的形象,不论透视方法还是雕刻技法,都模仿人类活动的历程,不分地域和种族;虽造型方式和目的相同,但受其宗教信仰、思想观念及风俗习惯制约,在造型文化的发展中产生了不同风格,再现了似与不似之间的以形写意、立意成形、形超象外的意象造型(图3)。如运用气韵灵动的线刻,将客观物象超脱于某种固有的物理形态之外,而置身于天圆地方的宇宙空间之中,以达到画中形象的物我交融、神思飞扬(图4)。这是创作者放弃被动的客观视觉环境而选择主动的主观精神空间的重建——这样的艺术风格与对自然物象的逼真描绘有显著的区别。

画像砖的盛行时期,可上溯战国后期,下迄东汉之末。作为秦汉时代的一种建筑装饰构件,起初多用于装饰宫殿官邸等地上建筑;到了西汉以后,画像砖主要用于构筑墓室与装饰墓室;至东汉,画像砖发展到鼎盛时期。画像砖上模印或捺印的图像更加突出了人们的生活场景,可以说是形象的汉代社会历史资料,发自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的主脉。作为中华古代文明的载体,汉代画像砖以无声的艺术语言反映出汉代历史的精神世界,弥足珍贵。

汉代的画像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故对于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进一步加强对其历史价值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是当代中国文化艺术建设中不可忽略的历史任务。在此,当我们研究汉画像砖时,既要关注该艺术作品本身所承载的历史价值,也要重视该历史文物所体现的题材、主题及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审美价值。

(二)文化价值

汉代的画像砖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中华文明在时代发展中的具体过程:是人类时刻观照自己、观照社会、观照审美的精神寄托,更是人类以社会生活为内容的一种将主观认识与自身情感高度统一的审美。

通过对传统图案的继承和发展,创作者们借助自然界的物象,不仅真实地、形象地在画像砖上记录了汉代社会生活的生动画面,更以其自身独具个性的艺术形式,去繁杂,取大势,显生动,概整体,努力在具象的生活场景中寻求抽象的精神内质,以此寄托了人的思想观念,抒发了人的精神情感,使以形传神、以神树形、形神兼备的艺术手法在创造中得以充分体现(图5)。汉代的画像砖不仅代表了汉代文化的主流精神与美学思想,也代表了汉代文化在没有外来文化影响的环境中所形成的独具本土审美意味的文化高峰,具有深邃的精神内涵。

作为研究者,我们关注汉代画像砖的艺术本质,胜于关注其创作语言的形式与风格:我们关注画像砖的人文精神,胜于关注其创作程式的技术与技巧;我们关注画像砖在汉代的艺术态势,胜于关注其创作时空的风尚与民俗;我们真正关注的还有艺术家对汉代社会其文化精神的深刻感受以及他们在作品中所寄托的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文化价值,是指艺术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立场与文化精神,以及文化演进过程中的变化,还有作者寄予其中的文化情怀与艺术追求。汉代画像砖是是西方世界所没有的,是中国历史上独具文化价值的精神体系:堪称中国历史文化宝库,彰显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画像砖是汉代时代精神的载体。这些历史文物不仅在制作工艺上传承了历史,而且在表达形式上也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作为艺术作品,画像砖不仅为我们带来审美价值,而且因真实记录历史还为我们提供了文献价值。虽然这些画像砖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但这一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其艺术光辉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退色,而是仍然以其独有的特色显示着不朽的魅力。

今天,我们由画像砖的艺术样式而与其结识,重新认知汉代画像砖的文化背景,进而了解其丰富内容,就是为了从理论高度上来进一步认识画像砖的审美价值,继承历史传统,弘扬本土文化,并通过当代人文精神及语言形式,再次迎接艺术创造的新时代,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三)艺术价值

艺术价值,泛指艺术作品满足社会人群审美需要的自然属性。汉画像砖是汉代艺术辉煌成就的标志之一,以其恢宏的气势、丰富的内涵、生动的形象、精湛的技艺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精彩内容并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而称著于世。

在中国,汉画学是敦煌学以外的一大艺术学科门类。“汉画”的概念,是具有深刻内涵的一种艺术形式。汉代的画像砖(包括画像石)是雕刻艺术品;这种文物在汉代,其出土数量、大小形制、构图设计、题材内容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均胜于其他时代。

由于受战国时期与秦代砖瓦装饰的示范和启迪,汉代的画像砖必然受到商周以来青铜器等工艺品纹饰的遗风影响,尤其是当时制作画像砖的地区很多、范围又广,如多分布于河南、四川两省;另在陕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等地也有发现。因出土的画像砖拥有大批作者并作品众多,且有多种艺术包括文学与其浸润交融,故使各地的画像砖各具特色,或古朴厚重,或豪迈粗犷,或灵透活脱,或严谨端庄。

画像砖所涉及的题材丰富多彩:既有变幻莫测的神话世界,又有古老悲壮的历史传奇,更有热闹非凡的现实生活;其神仙妖怪、圣祖先贤、孝悌贞烈、车马仪仗、庖厨盛筵、舞乐百戏、丰收纳租等内容无不一一显现——人们浏览着一块块画像砖,如同置身于瑰丽的历史画廊,其神话历史现实的图景交相辉映,铺陈出一个时空穿越的斑斓世界。

从艺术创作角度而论,学术界把画像砖作为汉画的主要样式,认为画像砖造型洗练,形象传神(图6),其创作手法属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成功运用:画面中的人和动物无不给人以飘逸洒脱之感,洋溢着汉文化独有的大气之美,不愧是汉代社会生活和文化精神的珍贵史料,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三、画像砖的内涵

400余年的两汉王朝,其政治统治与文化发展以宏大气势威震寰宇。尽管“无为而治”、“独尊儒术”学说盛行一时,但汉代人创造的画像砖艺术却很少受其束缚,这一古老艺术形式以独具的风采向后世的人们展示着博大雄浑的《大风歌》精神:“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汉代是个承前启后、蓬勃向上的时代,更是拥有文化自信并敢于张扬精神的时代。其文化理念及艺术创造在粗犷和质朴中洋溢着勃勃生机与满满自信;这一点,充分揭示了汉人的民族文化所蕴藏的生活意韵与精神追求:一位大臣形象洗练、线条概括,神态自若(图7);再如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弓弩手形象,大胆夸张的特征,突出了人物造型的形式美与生动感(图8),彰显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如果说,汉代的画像砖描绘出那个时代的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生的感悟;可以说,画像砖艺术创造的是汉代文化的高度自信并给予充分体现,堪称大汉王朝文化自信的标志。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对自身文化价值充分肯定,只有对自身文化其生命力坚定信念,才能拥有从容不迫的气度,焕发敢于标新立异的创造活力。汉代人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这是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中华民族素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坚守自我、容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并且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四、结论

今天,早已进入文明社会的人类享受着自己创造的文化,肩负着社会发展的任务,从而使生命的潜能得到充分释放。

当下,如何在国际文化语境中定位艺术价值,是如何发展中国文化艺术的大课题。按现有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到2020年,中国的经济生产总量有可能上升至世界第二。在经济要素不断输出的同时,我们拿什么来输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呢?国家除了物质方面的硬实力,还应当有一种精神领域的软实力。这种实力就是中华民族高度的文化自信!彼时,我们可否以自身的文化生命力告诉世界:勇于实践,开拓创新!

(柳学智/湖北省美术院中国画室专职创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猜你喜欢

审美价值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数学课堂中的文化滋润策略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中国门神画之美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作好作恶者皆龙友也”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