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争朝夕 聚沙方成塔
2015-06-25周存辉
周存辉
罗沙小学位于顺德乐从镇的西南面,是一所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学校,现有24个教学班,教师57人,学生1118人。学校占地面积约 41535平方米,建筑面积约 18726平方米。校园设计新颖独特、环境幽雅,教学区、办公区、运动区布局合理。学校先后被评为“佛山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顺德区先进学校”。校长马桂姬,1992年被评为佛山市“教坛新秀”,2005年获得佛山市“学科带头人”称号,2013年获顺德区首批“高层次人才”称号。
步入校园,“为孩子创造美好的明天”的巨幅标语耸立在教学大楼顶端,这就是罗沙小学的办学追求。正因为如此,智慧的罗沙人提炼出“四季争朝a夕,聚沙方成塔”的校训,巧妙地将“罗沙”校名嵌入其中,引申为时时可以学习,处处可以成长,事事可以作为,人人可以为师,村村可以聚力。
课堂变革从未止步——课改经历的三个阶段
刚集约的农村学校,没有一流的师资,要创一流的质量,除了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杀开一条血路,别无选择。
2008学年,校长马桂姬提出了“常规变革与生命关怀”。当时的罗沙小学是三间村级小学集约而成的农村学校。学校教师备课存在一定的漏洞,批改作业花费时间多;老师们参加教研、自我提升的时间没有保证;更为严重的是,日常教学“随意”,“见机行事”。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哪能高效呢?于是,“规范课堂”的打造成为当时改革的重点。
课堂日趋规范之后,新的问题又产生了。由于部分教师的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懒于开口,思维打不开,学生总是处在被动之中,师生之间关系紧张。如何破局?
2010年,学校老师们重新学习新课程的相关理论。新课程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即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小组互评互议、互批互改”的合作方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改变了学生单一接受的方式。
在这一背景下,“灵动课堂”的变革应运而生。经过几年的艰辛探索,学校基本形成了“教师邻级备课,分层帮扶学习,分组互批互改”的课堂模式。
2012年9月,学校推进教学常规的二次变革,在“集体备课”“作业批改”这两个抓手上下工夫。学校把集体备课的基本教案提升为“导学案”,把作业批改的“分层辅导、互批互改”拓展到“小组合作,展示交流”,进一步增强实操性,让课堂真正变成练兵场,让“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更加具体化,以此提高课堂的实效和学习的效益。
2013年2月以后,学校加大课改力度,分三期对教师、学生进行培训,分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推出三种类型典型课例作为精品课,推广典型教师的模式、典型学生小组的做法,提炼出“罗沙小学‘六环三学生命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逐渐清晰,重点逐渐突出,“生命课堂”的打造势在必行。
回顾课堂改革的历程,罗沙小学经历了“规范课堂”“灵动课堂”“生命课堂”的递进式变革。从小组合作、分层帮扶到“六环三学”生命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从课堂教学的规范到学科教学内涵的深化;从摸着石头过河的朦胧,到课改形态清晰的呈现,一路走来,罗沙小学大胆探索,敢于放手,终于扭转了士气低落,成绩中下的被动局面。这不正是“四季争朝夕,聚沙方成塔”的真实写照吗?
关注生命的课堂——课改策划的三大活动
为了让“四季争朝夕,聚沙方成塔”这句话转化成师生的具体行为,罗沙小学努力构建“六环三学”生命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推进以学生自主学习为重点的课堂教学变革。
“六环”指“问题发现——‘三学解疑——顺学‘导思——规律提炼——课堂检测——个体反思”六大环节,各环节相互关联,构成圆形框架,直指课堂教学目标。“三学”是课改的重点,指“个体自主学,夯实基础;小组合作学,相互交流;师生共同学,拓展创编”。
为了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生命课堂教学改革,罗沙小学开展了三大课改实践探究活动。
1.小组合作学习的师生体验活动
2013年4月,罗沙小学组织课改第一批先锋教师组成课改导师小组,对全体语、数、英老师进行了课改课堂实操培训和疑难问题解答交流。活动中,语数英三科老师以6人为单位组成学习小组,以学生的角色参加课改课堂实操培训。从课堂行为习惯到“三学”的实操性学习,老师们加深了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认识,熟悉了新型学习模式的操作,对有效落实课改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伊始,总遇到一些困惑,比如:小组互学,后进生不说,总是优生说,组员在对答案;组员不听组长指挥,趁机打闹,课堂纪律难调控;一节课的内容两节上不完,教学效率不高;全班共学,展示的学生磨磨蹭蹭,声音小,说话不完整或说来说去说不到重点;后进生抄优生的答案,习题虽有纠错,但一抽查什么都不懂……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不经过严格训练,就不能把最大的潜力发挥出来。所以,合作学习必须重视训练,坚持以个别带全体,鼓励孩子从不会到会,从不敢到主动,从声音小到大胆发言,一步步推进合作学习。
比如学生的发言,首先需要确定发言的标准:一是发言者声音必须让同学都能清楚听到。做到大胆、大方、大声,语速适中,语言标准优美,表达完整,引发关注,如:我是这样想的……我的理解是……二是发言时注重逻辑性,表述简捷,条理清晰。例如:请大家听我说……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感谢大家听我的分享。这道题我先求……列式……;再求……列式……;最后……三是明确体验的要求。要让学生明白怎样算优秀,怎样算不合格,要找出不同档次的发言声音做示范。各小组定一句或一段话,让小组同学先练习说,再由组长验收。最后,进行各小组响亮发言比赛,达优的进行表彰、红点奖励。例如,课堂上6号站起来回答问题了,声音没有达到要求,就让他继续说,学生说一次,教师纠正再示范一次,直到达到要求为止。可以给学生若干次激励,如果还达不到要求,就用黑点“奖励”整个小组,让整个小组的同学为发言不达标的同学着急,从而相互促进提高。其它还有质疑体验、聆听体验等等。
培训,让小组合作学习不再是简单的分组学习,而是真正建立起一种合作学习的共同体。
2.学科问题解决的研究活动
老师们在交流会上就自己在课改课堂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通过小组讨论,进行问题分析,研讨解决问题的对策,最终形成书面材料《罗沙小学课改疑难问题及解决对策收集表》,作为教师们开展行动研究的素材。
课改,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涉及到的细节很多。如果不深入实际的了解,局外人看到的就是热闹。但是,罗沙小学的课改,每一步都是直面问题,并着力于问题的解决。
例如,罗沙小学的学生人手一块小黑板,且全是家长主动添置。关于小黑板,为什么要使用,如何使用?罗沙小学的领导有自己的思考。马桂姬校长如是说:人人一块小黑板,对我校推进课改起着很关键的作用。一是基于校情。罗沙小学是一所农村的集约学校,小黑板价廉实用,赢得家长和学生的喜爱;二是作为一种学习能力,除了听、说、读、写、思、考之外,一笔一划地书写对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这也是一种学习体验;三是小黑板可以重复使用,能有效地检查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有效交流。小黑板比本子大得多,更有利于小组内的互批互改,这对提高课堂效率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在全班共学过程中,会有即时生成,可以通过小黑板及时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样及时交流、分享、提升,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基于对小黑板使用的研究,罗沙小学梁少芬老师在佛山市课题启动会上执教英语公开课,设计了三次使用小黑板的环节。如在课的开始部分,让学生看图,用小黑板把句子写下来,然后再表达展示出来。这样既是对已学句型“There is……”的检测,也是对本课新内容预习情况的摸底。学生把自己想表达的写下来,这样他们更有底气大胆的表现。而小黑板就是他们最直接的展示方式,既可以让全班同学听到自己说的又可以看到自己所写的,及时查漏补缺。在“三学”过程中,学生有两次小黑板的板演。第一次是理解课文后回答问题,学生需要把答句写出来。第二次是小组讨论句式,学生需要造句。
始终面对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罗沙小学课改成功的一大秘诀(见下表)。有一个普遍的现象:自学之后,学生在展示环节常常照本宣科,没有真正的思考,也没有自信。如2014年10月,罗沙小学参加了中国生态小学联谊会暨杜郎口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现场研讨会。会上,杜郎口小学二年级的小朋友到台下挑战来自全国各地的课改精英,全册书本的哪一课、哪一段任你选背,只要你轻轻说出“第几课,第几段”,孩子们就会不加思索地声情并茂背诵起来,还配上充满童真的肢体语言。考察后,马桂姬校长带领老师们破解了解决问题的密码——学生自学后的汇报必须脱稿,这是内化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从“捧稿”“念稿”“背稿”到“脱稿”,不仅仅是自信心的培养与表现,最根本的是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是面对面的交流,是心与心的碰撞。
3.课堂改革成果的展示活动
2013年6月8日,罗沙小学举办了大型课堂教学开放活动。此次活动分“课改印象——罗沙小学体育课程活动展”“课改探索——罗沙小学课堂建模微电影”“课改阵地——罗沙小学生命课堂现场秀”“课改论道——罗沙小学教学解惑大家谈”四部分,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全方位展示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模式、实践、特色、效果等。
2014年12月24日上午,佛山新城、乐从镇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暨罗沙小学课改成果展示活动在罗沙小学隆重举行。活动第一部分是全校二十四节课改常规课展示。参会人员深入课堂观摩,被同学们高涨的学习热情、自信的语言表达、精彩的创编展示所吸引。第二部分是学生课堂创意作品展。主会场周边的展板上,展出了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学科学生创意作品三千余幅,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课堂学习紧密联系,展示了学生的创新思考和聪明智慧。第三部分是全校六个年级学生人人参与的“综合素质展示”和教师健美操表演。节目表演精彩纷呈,阅读、话剧、歌舞、快板……形式鲜活生动,高潮迭起,震撼人心。
把握学科特点——高效课堂的三个要素
课改,不是简单地临摹教学模式,而是要探索课改机制、课堂文化。为此,马校长组织了“深度解密、深度反思、深度体验”三项培训活动,提出了常规课堂三个基本要素:基础知识在课堂中落实、学科能力在拓展中提高、思维创编在活动中展示。
1.基础知识在课堂中落实
为倒逼课堂教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马桂姬校长提出了家庭零书面作业的申报与评选,让老师们思考,如何在课堂中落实基础,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如何让学生在课外有参与实践活动的更大空间,如何思考教材的取舍、整合。2014年秋,各学科不再布置机械训练、盲目做题的书面作业,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时间自主预习学科课程,广泛阅读课外书籍,积极参与综合实践。
课外,没有了家庭书面作业,学科质量能够得到保障吗?数学老师曾丽秋的回答让我们释疑。她说,数学基础知识要在小组互学、共学中夯实,要在课改常规课上落实。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他们会通过各种途径来解决。比如:预习各类图形的特征,更好地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有关图形的知识,在新课的互学、共学中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孩子们通过亲自动手制作图形模型,帮助探究新知,通过折、剪、拼发现图形的特点。这样,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玩”中学会知识,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好玩”,产生了“我要学好数学”的欲望。
2014年12月6日,《中国教师报》在广州举办“中国好课堂”比赛。为了组织好这次比赛,罗沙小学组成了以马桂姬校长为首的磨课团队,由廖光明老师执教。经过多次修改和琢磨,从“走进教材,准确解读”到“走近学生,摸清学情”,再到“走入课堂,简约设计”,结果,这节体现“学生主体,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新形态的参赛课《老人与海鸥》受到专家一致好评。担任评委的全国知名课改专家杜金山先生说:“廖老师所在的学校开展的‘三学研究和杜郎口中学的‘独学‘对学‘群学是一类概念,课改的方向正确。”评委专家曹利娟说:“这节课是真正让孩子小组探究自主学习的课,我很欣赏。基础落实了,能力培养到位了,比其他花架子多的课要好。课设计得很好,理念、方向也很好,特别是自学、互学、共学。”
2.学科能力在拓展中提高
课改常规课强调自主学,掌握和巩固学科知识,夯实基础,也重视合作学,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对接生活。如何进行知识的拓展,提高学科能力呢?李茂章老师在《圆的复习》教学中,先让学生对圆的特征、圆的周长、面积等进行整理,学生学会了这些基本知识后,再让学生找一找圆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行拓展:
生1:车轮的形状是圆形,因为圆心到圆上的距离(即半径)相等,所以滚动起来比较平稳。
生2:井盖也是圆形,因为同一个圆内所有的直径长度都相等,不管从哪个角度翻开井盖都不会掉下井底。
生3:在一些十字路中间设有一个圆形的花坛,因为车子绕着圆形的花坛转弯比较顺畅。
生4:水管的横截面是圆形的,如果在材料相同的情况下,设计成圆形,它比设计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都要大,面积大水的流量就大,所以我们生活中使用的水管通常是圆形的。
……
学生在充分交流中体会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学生拓展时,李老师发现有一个学生在小黑板上画出了两个圆形的柱子,当时,他不知道学生的创编意图是什么。后来,学生拿小黑板上台展示才明白设计意图。原来,他想把学校圆形大堂的方形柱子设计成圆形的柱子。因为方形柱子的角边很尖,同学在课间玩耍时很容易碰到,一不小心就会发生流血事件。他的解说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还有一个女同学用大小不同的圆设计一个漂亮的书架。她说:“圆在一切平面图形中是最美的,所以我想到了用圆形来设计一个书架”。
最后,李老师出示几张有关图形设计的图片给学生欣赏。比如:福建客家圆形土楼、北京天坛祈年殿、圆形古罗马斗兽场、隧道等。最后一张是树干和茎干的横截面图,引发学生思考植物的树干和茎都生长成圆形,为什么?让学生知道圆的秘密还有很多,等待他们继续探究。
从学生学知识、用知识到引发学生科学探究层面上,学生带着问题走出了教室。课堂,不是为了知识而学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对数学更有兴趣,保持了学好数学的原动力。
3.思维创编在活动中展示
为了让罗沙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与外延不断丰富和扩展,2014年9月开始,马校长提出了探究新型课型、全面促进学生发展的策略。她要求老师用两三节课的时间处理好一个单元的教材,通过整合教材的形式再次倒逼教师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编即生成,创编即收获,创编让课堂更有活力。
梁少芬老师教五年级上册《Unit 3 What would you like?》一课时,充分发挥各小组的作用,思考与“food and drink”相关的活动,开展了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创编活动,分享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各小组设计的餐厅就餐活动令课堂活色生香。他们共同制作了食物和饮料的图片、服务员的帽子、点餐牌,餐厅经理还戴了领带。在展示环节,有的同学板书菜单,有的同学给菜标上价钱,有的布置场地,其它同学则是顾客……他们不但能够熟练运用“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 What would you like to drink?/ Would you like some…?”还用上了相关的句型“Can I help you?/ How much?”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对各方块的知识点进行归类、整合,最后创编成一个个数学小歌谣、小诗歌或是综合性的拓展题来加深对各类知识的巩固,最后,形成自己的课堂小作品。比如:
小数点呀本领大,
能使数值起变化。
向左移动数缩小,
向右移动数扩大。
只要我们弄懂它,
小数计算顶呱呱。
——《小数点的作用》
分数除法最简便,
转换乘法来计算。
除号变成乘号后,
除数倒数要出现。
——《分数除法》
孩子们在整合知识的过程中,提炼了知识点,扩展了思维,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他们将自己创编的小歌谣、打油诗在家长面前表演,让家长评价、打分,然后,在家长的指导下进行修饰,最后形成自己的或是亲子合作的课堂创编作品。
乐从镇乐从小学信息学科和美术学科的教师参观了罗沙小学学生课堂创意作品后说:“看了罗沙学生的作品展,感到很惊讶。如果说一批学生如此优秀还属正常,没想到罗沙的孩子个个厉害。如此众多的作品,内容丰富,富有创造意识,展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行动决定未来——课改带来的三大变化
来到罗沙小学,几幅大型标语吸人眼球:“为自主学习搭台,为生命放歌喝彩,为终生发展奠基。”“尊重自学的权利,显现互学的魅力,展示共学的精彩。“生命课堂让创新思维多元呈现,智慧校园让遐思梦想尽情飞扬。”这就是“只争朝夕”的一种大气象,是“聚沙成塔”的一种追求。今天,罗沙人不再犹豫,而是坚定向前。
1.课堂从“模式构建”走向“文化积淀”
课改,有聚沙的力量。罗沙小学从最初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构建逐步走向了课堂文化的生成与积淀。
让我们回放罗沙小学小主持人的几个特写镜头吧:
周靖涵,2014年入校的一年级新队员。在佛山新城、乐从镇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暨罗沙小学课改成果展示活动上,她是主持队伍中最小的一名学生,但是,她的表现和气质可不输给队伍里其他大哥哥大姐姐。中国人常说“万事开头难”。作为第一个节目的主持人,她的开场万众瞩目。她穿着妈妈精心准备的粉红色公主裙,自信满满地拿着话筒,稳健走上舞台。“怀着对小学生活无限的向往,我们走进罗沙小学,成为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靖涵那充满童真童趣的声音响彻罗沙小学的上空。随着甜美的童声,随着她的轻轻点头,稚嫩、大方的主持让所有到场的嘉宾、家长、老师为她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刘颖是六年级的学生。在分配主持稿时,她自告奋勇的请缨主持采访环节。这个环节的机动性很大,因为你并不知道采访环节中对方会说什么,自己该如何去承接对方的话,自己要如何应对任何突发的问题。但刘颖却自信而从容。在采访舒悦博士的过程中,博士突然对刘颖发问:“你认为什么才叫自主的课堂?”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让在场的师生和家长都屏住呼吸,侧耳倾听。“就是我的课堂我主宰!”铿锵有力,毫不迟疑。刘颖的回答让舒悦博士侧目,让在场的三千名师生、嘉宾为她鼓掌欢呼。
这只是罗沙小学1200名学生在课改大潮中泛起的几朵浪花。今天,罗沙小学的课堂让“学”的行为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让学生说,让学生思考,让学生交流,让学生表演,课堂的主人真正是学生。放眼课堂,学生在激烈争论中不乏潜在的礼让,你追我赶唯恐落后,脸上写满了求知的欣喜和满足。在这里,他们是求知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真正做到了“一人教大家,大家教一人”。
课堂文化并不是一个空洞的名词。罗沙小学的课堂文化深深扎根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可以这样说,“‘六环三学生命课堂教学模式”孕育了罗沙小学的课堂文化。罗沙小学的学生自信、思辨、礼让,有健康、阳光的心理和极强的自学能力,他们的深刻变化就是课堂文化最好的诠释。反过来,课堂文化滋润了学生行为,让罗沙小学学生的生命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也坚定了老师们运用模式、超越模式的自信心。
正因为在各个年级“争朝夕”,在课堂的各个环节“聚沙”,学生才能得到全方位发展,“为孩子创造美好的明天”才不是一句空话。
2.从个体单兵作战到团队合作发展
在一篇日记中,罗沙小学副主任卢志华写下了自己的感言:罗沙小学的的确确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老师们认同了这样一个观点——“一个人,一辈子,总要做那么几件值得回忆的事。”对于一线老师来说,扎扎实实做课改,其实,就是一份责任心。有了责任,做事就会用心、尽心、细心,就会精益求精。
快板作为一种说唱艺术,以明快的节奏和活泼的韵律取胜。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罗沙小学将快板等表演形式引进课堂,在创编教材的环节用快板展示成果。
接到三年级要进行快板表演的任务后,杨露老师左右为难。何为“快板”?她的大脑能够回忆起的就是会敲得“咚咚咚”响的几个竹板。怎样拿?怎样敲打?怎样打出节奏?需要怎样的动作协调?所有的“?”像雨点般向她袭来。作为三年级的负责人,她“摸着石头过河”,和其他老师“兵分两路”,一边负责上网找快板视频,一边把竹板道具买回来。在音乐老师的指导下,三年级老师快板不离手,简直成了“快板速成班”。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没有快慢、轻重、缓急之分,成了“一锅煮”;再后来,80个孩子出现了 “几重唱”,更有刺耳的杂音不时传出。
越是困难,越需自我坚持,越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杨露与她的团队坚守、坚持,不懈努力,终于成功了,她所在的团队成功了,罗沙小学成功了。“打起竹板呱呱响,童声嘹亮放声唱。罗沙课改已六年,丰富内涵写篇章……” 台上80个孩子,台下80个孩子,所有三年级的学生用快板,用丰富的肢体语言,用自信大胆的精湛表演,用发自内心的声音为课改点赞,也为自己点赞。难怪负责全镇艺术教育的邓碧琪女士说:“罗沙小学的课改让我真正看到了艺术教育无处不在。”
3.从模式构建到整体规划
罗沙小学课改最大的成果是构建了适合自己的教学改革模式,也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行为。一种教学思想在没有转化成教学模式的时候,难以应用于教学实践。罗沙小学的“六环三学”生命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为了践行“以学定教”“因学而教”等教学思想而进行的可贵探索,是为了激活一线教师参与课改而注入的强心剂。“六环三学”,浓缩了课堂教学的具体环节;“生命课堂”,核心是教师和学生鲜活的生命均需要在课堂中得到体现;“教学指引”,关注的是教师的引领、示范、梳理、点拨、提炼作用。
总结罗沙小学的课堂教学改革,抓住了三个基本点:一是基础知识的落实。这是小学学科教学不容忽视的底线。建立小组合作学习的共同体,是课改趋势。分组帮扶、分层检查、重点过关,肯定比教师一讲到底,一对多的辅导要强。二是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迁移。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课改的难点。课改,要解决两大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新形态的构建;学科教材的大胆取舍和整合。如果教师自己都不知教材需要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就难以确定教学的重点,就无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平时没有培养,那些具有概括性、灵活性、思考性、综合性的题目,学生也就难以完成。从传统课堂来看,教师没有给机会锻炼,学生哪有能力可言?能力,不是靠老师讲得来的,需要练,需要实践,需要时间,需要平时培养。三是对创新精神的重视和聚焦。多创编,多读书,多实践,多思考,把书读熟,背诵经典;把书读薄,读出自己的思考,学生的发展就有了希望。
对罗沙小学的课改,乐从镇教育局局长蔡遥炘这样肯定:“罗沙小学的课改走在了我镇的前列,是很好的示范,是各所学校学习研究的样本。罗沙小学的学生乐于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展示了创新思维和生命活力。这是罗沙小学课改促进学生发展的精髓所在,是课改得以稳定推进的原始动力。”
参观了罗沙小学之后,佛山市教育局教科所所长舒悦博士说,罗沙小学的课堂体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的理念。课改成就了老师,提升了老师们的综合素质。
《中国教师报》广东站站长马朝宏女士看了学生的表演及课堂创意作品后说:“孩子的眼神中透露出了发自心底的自信。台上演,台下也在演,所有的节目都是课堂的延伸展示。老师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了自己的舞台,真正尊重每一个孩子。这样的办学理念,这样的教师团队,这样的课改形态让人敬佩。三千多幅创编作品的展示,是学生成长的足迹,是学校课改的脚印,这样大规模、全方位的展示在全国还是首创。”
品四季更替的课改风景,听细沙聚塔的脚步声,罗沙人对教育理想追求永不停息。
(本文图片由佛山市顺德区罗沙小学提供)
责任编辑 潘孟良 张家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