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静态的语文文本“动”起来

2015-06-25虞小琴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动态化海子静态

虞小琴

文学创作者截取发生在逝去时代中的一个片段或场景,并将其新鲜地固定在文本语言中,希求以静态的方式永存。这类似制作完成的动物标本,静态中存在无限的生命张力。语文文本也是这样,字里行间动作场景、人物对话的展现是静态无声的,但这种静态化的生命气息具有无限的张力和活力,学生完全可以发挥联想和想象,穿越时间与空间的阻隔,通往动态化的文本阅读之旅。简而言之,学生完全可以让静态的语文文本“动”起来,将文本中展现的人物邀请到课堂上来,将遥远时代的片段、场景以模拟再现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说,这种直观的文本阅读更能给予学生一种感情的冲击力,感染学生的身心,使之用心感知文本中人物的一颦一笑,一悲一喜,使之更能理解藏在情节之下的深刻主题。当然,这也有利于中职语文教师的教学,更大可能地实现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结合多媒体让语文文本动态化呈现

语文学科是众多学科中内容最为丰富的,这种丰富表现在人物性格特征、人物感情、人物间的关系、由人物所引发的情节事件的繁复上,还表现在纷杂的色彩和声音上。但这种丰富性是无法利用某些数学公式统计出来的。有时,我们几乎无法用灵敏的感觉进行细微的感知。由于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丰富性,近距离地对语文文本进行全面具体的洞悉也成为泡影。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这样的状况,多媒体影音结合使语文文本内容立体、动态化的展现成为可能。

教师利用多媒体对语文文本进行动态化演绎,文本中的人物就生动起来,学生可直观地看到人物表情的变化,人物所处环境的色彩,由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过程等等。这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内容、主题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印象。此外,在多媒体色彩、声音的交错中,文本阅读课成为文学欣赏课,学生也能够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盎然。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林黛玉进贾府》是编者从《红楼梦》中节选出来的一个情节。贾府是小说根植的主要环境,小说通过林黛玉进贾府的耳闻目睹对这一环境做了简单直接的描写,为下文情节展开奠定了环境、人物性格、人物关系的基础。但是单纯进行文本静态化的阅读,总不能很好地把握人物表情、声音、举手投足下所表现出的性格特点,也不能对贾府的奢靡、金碧辉煌的程度进行直观的了解。经典成为伏卧在文字中的经典,其丰富性被弱化。

所以,教师要转变方法,利用多媒体影音一体的效果,让静态的文本“动”起来。学习这一课文,教师可将有关这一情节的电视剧片段播放给学生,并适当地进行人物表情定格,边看边分析人物的性格。如本文在第7段描写了林黛玉初见王熙凤时的情景,作者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方法轻描淡写地将王熙凤的性格概括出来,当学生观看到此处的时候,便能领会作者这样描写的精湛之处。这里,教师不妨定格,让学生结合多媒体呈现的人物的表情洞察其性格。还有第25~26段,贾宝玉的性格也从毁玉上见分晓,通过观看演员惟妙惟肖的演绎,学生更能把握这一人物的性格。

二、阐述故事展现文本动态化艺术

作品的感情基调与作者的心路历程是分不开的。作者的遭遇决定着作者内心情感的荡漾,作者的内心情感又决定诉诸笔端文字的情感色彩。所以,从文字可以辨人内心,从内心又可看到作者的人生轨迹。可以说,每一段文字都是作者人生的静态化表现,每一段文字都有其背后的故事,延续着动态化的生命律动。所以,阅读不可逃避作品背后的故事,不可躲开这种象征生命律动动态化的艺术。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将作品置于时代背景及作者人生背景的聚光灯下,审视作品的肌理,看到作品潜在的动态化艺术。这有利于学生更有效地进行阅读,对学生确定作品主题也有一定的帮助。

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轰动一时的抒情诗创作于1989年1月13日,就在创作完成的两个月后,即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附近卧轨自杀。所以,该诗的最潜在内涵必然性地向海子这一悲剧性的举动靠拢,将海子推向死亡炼炉的人生遭遇成了孕育这首诗的土壤,这首诗静态化的文字有了生命的呼吸,展现了关于海子人生的动态化艺术。可以说,作品背后的故事是该作品得以成型的推动力量,展现了该诗的动态化艺术内涵。

对此,教师可让学生搜集有关海子创作这首诗的背景,以图片、视频、文字为载体,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众说纷纭,但最多的是海子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期间与一女学生相恋,在两人相处的短暂时光里,海子写下了不少关于爱情的诗,如《你的手》《写给脖子上的菩萨》等。而《面朝大海》写在他们分手之后,可视为爱情诗。但这首诗笔调轻快,意在希求从爱情的失意中解脱出来,但两个月之后,诗人却决绝地离开人间。所以,该诗又有了另外一层含义,展现了海子的出世观。该诗背后的故事比诗本身还要丰富,赋予了该诗动态化的魅力,而且还濡养学生的情感,使之从旁观者化身成当局者融入该诗的感情世界。

三、课堂表演对文本进行动态化演绎

教学方法因教学内容的特点而灵活变化。对于中职语文教材来说,它所囊括的文章的体裁具有多样性,包含小说、散文、诗词、戏剧等。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文章的体裁、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内容进行教学方法的灵活变化。

比如戏剧,它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教师绝不可以忽视这种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而以对散文等体裁进行教学的方式来处理。教师要尽可能地体现出戏剧的表演性特点,将课堂作为表演舞台,来演绎文本中存在的动态化内涵。这一方面可让学生深刻地了解戏剧这一体裁作品的特点,把握戏剧中人物的性格及内心情感变化;另一方面也丰富了课堂教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

以曹禺的戏剧作品《雷雨》为例,《雷雨》充分展现了一幕由社会、历史、命运所造成的人生悲剧。作品塑造的人物性格是丰满而又复杂的。教师可引导学生理清周、鲁两家错综的关系,并对人物的性格进行多角度分析把握,进而围绕主题尝试进行戏剧表演。通过舞台表演,文本的动态化生命色彩得到彰显,学生也得以深刻体悟到《雷雨》强烈的悲剧气息。

总之,以书面文字形式为载体的人物情感、故事情节总不能给我们带来强烈的冲击力,这源于文字的平面性和静态化。所以教师要积极采取创新的教学方法,考虑到教具的应用性、教学内容的外延性、文本体裁的独特性,让静态化的文本“动”起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中等专业学校(226400)

猜你喜欢

动态化海子静态
德令哈,没了“海子”你还剩下什么
最新进展!中老铁路开始静态验收
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诊断工具IPDT的动态化编制及其在低社会经济地位儿童中的应用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猜猜他是谁
九寨沟观海子(外四首)
浅析标志的动态化发展
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论述
解析海子之《死亡之诗(之采摘葵花)》
关于建立经典动态化的文化传播史观:文学史课程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