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的视觉平衡与三度空间的多样性理解
2015-06-25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梁明利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梁明利
论艺术的视觉平衡与三度空间的多样性理解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梁明利
摘要:艺术的视觉平衡和空间的理解,是我们在艺术设计研究中的心理方向研究,在现代设计的思维中人的心理研究也是很关键的。视觉平衡与三度空间是我们设计方向注重的研究形式,也是我们从知觉经验中产生的物体的视觉概念和空间概念的研究。
关键词:视觉平衡;空间概念
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050-01
一、视觉平衡的艺术形式
视觉平衡是设计中的心理反映,对设计进行理论研究,离不开对设计心理的研究。在艺术设计过程中,视觉形式总是伴随着心理反映而产生的,现代设计思维最重要的因素便是人的心理。设计构思所表达出来的形式和心理感应是现代设计的美学基础,它使设计的物质机能和效用功能更为深化,使心理反映和信息传达紧密结合在一起。
视觉平衡与物力平衡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例如:为一名舞蹈演员拍的演出照片,可能看上去极不平衡,即使这名舞蹈演员在拍照的时刻,身体处于一个平衡的位置上,情况也是如此。沈阳和平广场耸立的毛主席雕像,虽然从视觉效果上看是一件极为完美的作品,但从物理学角度上看,当我们把雕像的右手放下来的时候,会发现两只手臂长度不同,这是因为,雕像是放置在一个很高的底座上而产生的视觉差。不管是视觉平衡还是物理平衡,都意味着同样的道理:其中包含的每一个事物,达到其停顿状态时所特有的一种分布状态。也就是说,对于一件平衡的构图来说,其形状、方向、位置诸要素之间的关系,都达到了如此确定的程度,整体具有的那种必然性特征,也就可以在它的每一个组成部分中呈现出来。然而,一件不平衡的构图就不同了,它看上去一种偶然的、短暂的、病弱的。给观赏者的感受,作品好像未完成,想进一步修改和加工。这样艺术作品所要传达的含义就变得十分不可理解了。
无论是绘画还是设计,都存在一个视觉平衡的概念,那么视觉平衡在现代的设计是很关键的。无论你是有意还是无意,平衡感对我们的视觉判断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人类在观看任何东西时其实都是在寻找一种平衡稳定的状态。
二、三度空间的多样性理解
仅仅先从空间来理解,一般会把空间划分成:二度空间和三度空间。在人们的视觉概念中客观物体都是立体的实实在在存在的,但是在艺术作品中怎么样能把这种客观物体表现出来,又能使人们一眼就能看出它是由该物体的视觉概念变形而来的,显然这是每个艺术家在绘画时都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拿一个表面看去很简单的物体——碗,来解释下这个问题。从上往下观看时,所看到的碗的形象只能是一个完整的圆形;从正面看到的视觉形象则只能再现出是一个左右对称的图形;从底下往上看去,所得到的视觉形象是两个中心对称的圆形;以上所列举的视觉形象,都是获取一个物体的完整的视觉概念时不可缺少的信息。但是要想把碗的形象完整的表现出来,显然从俯视45°角看上去的碗的形象是最可取的方面。
这表明了要想把一个物体完整的再现到二度的画面中,人们去看这个画时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这个物体在人的大脑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视觉概念,没有了这个前提条件,他们很难直接的看到这个物体的本质。
“鲁道夫•阿恩海姆”指出:“从知觉经验中产生的物体的视觉概念,应该具有下面三个重要的特征:a、物体被看成是三度的;b、物体的形状具有恒常性;c、物体的视知觉形象(概念)不等同于从某个特殊的投影方位所见到的该物体的形象。”那么什么是三度视觉概念?“阿恩海姆”给出了概述:所谓三度视觉概念,就是不等同于物体的一个特定方面的概念。如果一个人想获得一个圆球或一个晶体的整体概念,就不能仅依靠从一个角度所得到的印象。因为一个物体的视觉概念,是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之后得到的总印象,这也正是体现了三度空间的多样性。
三度空间的多样性,在艺术作品中体现在各个方面,例如:三度空间中的投影、重叠、透视、透明等多个方面,在这里可以通过详细的分析一副艺术大师的作品,而得到深刻的揭示。这是一副在芝加哥美术馆见到的由索洛特绘的《大碗岛的星期天》,在这幅画中先谈论下三度空间的投影,拿在画面中间坐在地上两个和在他们左边的一对母女来说,受环境的影响坐在地上的人的投影显然被整个大的环境遮盖了,没有独立的表现出来,而这对母女的投影是我们能直接看到的。这说明了在同样的空间和统一的环境下,一样的对象表现出来的形象却不相同。在这对母女的投影中同时也体现了空间的重叠,在绘画中重叠是造成基本视觉概念偏离的主要手法。这幅画中有多处这样的手法,如:画中最右边的这两个人,很明显后边的男生被撑伞的女士遮挡住了很多,但是对于观赏者来说不难认整个人的形象,这也体现了三度空间多样性重叠的好处,它可以通过使各种形式关系在一个更加统一的式样之内集中,通过重叠法所得到的紧密的结构,具有明显的独特性,至少是削弱了每一个单位的完整性,最后产生的,不仅仅是一种“关系”,而是由各群在物之间的相互牵制而产生的集聚和分散。在重叠的手法群在的同时,也体现出了透视的手法,这也正是证明了三度空间多样性。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腾守尧等译.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604-605
[2]宁海林,马明杰.阿恩海姆的建筑空间观[J].城市问题,2006,(03)∶86-88.
作者简介:梁明利,女,河南濮阳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平面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