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假如我一直是个普通人

2015-06-24林探惜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5年36期

前几天我妈跟我讲了个励志段子,说某个大学老师多年来坚持研究某个文史课题,该课题在国内一直无人问津,因而此人在国内也一直过得很潦倒。后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从美国回来的某教授也对这个课题感兴趣,二人一拍即合,教授把衣钵传给了此人,此人便远赴美帝接任要职,过上了衣食无忧幸福快乐的生活。

结论是,做人永远不要放弃自己的坚持,只要你把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学深学透,你一定会等到一个好结果的。

好一碗鸡汤。

我当时就驳了我妈一句:“假如他没有遇到这个教授,假如他人生中没有这个机会,是不是他这一生的坚持就都是错的?”

我妈说:“怎么会呢?只要他学有所成,他总会遇到机会翻身的啊!”

可是,假如他偏偏就是没有翻身呢?

所有的鸡汤都在告诉我们:再苦再累也要坚持内心的信仰,只要坚持到底就一定会成功——而我一直都觉得,这句话,前半句是对的,后半句则完全不靠谱。

茫茫人海,芸芸众生,这个世界上什么人都有。拿个别案例煲一碗鸡汤原是不难,可谁又能给你的人生打上一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包票?

我记得几年前看过一篇文章,说某人家里有个长辈,一辈子都是个贫穷的农民,但这位长辈很热爱阅读,总可以在阅读中得到力量。所以,在其他村民都暴躁易怒怨天尤人的时候,他总是活得乐呵呵的。后来有杂志办了一场“阅读改变命运”的征文比赛,有人把这位长辈的故事写了下来去投稿,结果被拒了。等结果一出来他才发现,所有获奖的征文,全都是讲主人公靠阅读获取了知识,之后如何发家致富衣锦还乡的故事。

可是,只有发家致富,才叫做改变命运吗?阅读这件事本身,难道不是开了一扇窗,把原本烦闷潦倒的生活,变成了色彩缤纷的传奇?

是不是只要做不到发家致富衣锦还乡,阅读这个爱好就谈不上它的意义了?

在托福听力里有过一篇令我印象极为深刻的文章,说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心理学理论。他界定了两个名词: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

如果我们只是把某件事物当作是达成某目的的一项工具:例如我们去健身,是为了瘦,是为了美,是为了大功告成之后吸引更多人的青睐,而健身的过程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煎熬——那么当我们说自己喜欢健身,事实上我们只是在推崇它的“外在价值”。

但“内在价值”指的是,我们就是在享受这件事情本身,我们没有把它当做达成目的的工具,我们不在乎得到的结果如何——例如我们不在乎体重减没减,我们只是觉得运动让自己很快乐,那么我们就是在享用它的“内在价值”了。

又例如有些人教书是为了工作稳定收入好,他们每天都在抱怨,自己管教一群熊孩子是多么多么辛苦,好在工作待遇还不错。而有的人教书,仅仅是在享受与小朋友们相处的那种快乐,至于薪水,那不过是额外的收益罢了——意思就是,即使薪水没有这么高、工作环境没有这么好,这个人继续做着这份工作,也一样可以很快乐。

连生命本身都只是一个过程,我们为什么老想着某个节点便是自己的结局?

我总记得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里,那个想当摄影师的儿子,去与那个一心希望他成为工程师的老顽固父亲沟通。他说:“如果我去当摄影师,也许我会挣得少一点,过得辛苦一点,但我这一生都会很快乐。”那个父亲听罢,颤抖着手,震惊而难以置信地,抚摸着他为儿子当工程师而新买的电脑。我本以为他会大发雷霆,结果他却在半晌之后吐出一句:“退了这台电脑,应该可以给你买一台像样的相机吧。”

当时就看得我热泪盈眶。

嗯,我从来都不会煲什么鸡汤,也给不出什么励志的段子。

我只是觉得,在我们可承受的范围内,我们总应当努力去追求那些令自己开心的事情。哪怕我们终究无法用世俗的标准来证明自己的“成功”,难道,做这件事就不值得了吗?

人生最值得的,莫过于心甘情愿,开开心心。

(编辑: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