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救不道谢”的习惯性批评迎合了谁
2015-06-24张松超
一名十岁左右女孩儿掉进长江,五人接力营救。惊心动魄的救援过程中,几人因体力不支差点出意外。让人没想到的是,获救的小女孩儿和她的家人悄悄离开,连声谢谢也没讲。
对于这则新闻,表达的意思很明显,五人奋不顾身相救,当事人却不仅没道谢,反倒是“扬长而去”。在这样的基调下,“没良心”成了不少人的谴责声,道德再一次成为众矢之的。与此同时,人们也在担心类似事件的不断发生,会让救人者心寒,从而不会再去伸出援助之手。
说实话,面对相似的新闻,舆论的担忧惊人地相似。不仅是这则“被救未道谢”的事件,还有时常讨论的扶起跌倒老人反被讹诈的问题。于救人者来说,他们基本上都表示理解或不在意,并强调不后悔自己的做法,而担忧的都是旁观者,他们为救人者担忧,这些事件也成了他们以后施救的顾虑。
记得最开始在讨论老人跌倒扶不扶的问题时,就有人指出,我们实在是太需要一个“坏老人”了,如此一来,面对自己扶不扶的纠结,都可以撒娇地将这些案例拿出来,理直气壮地取得道德豁免权。不信你看不少网友的评论,“太没良心了,遇到这种事情我才不管呢”“太寒心了,真是忘恩负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了“被救未道谢”的先例,真的又有很多人吐出了自己的“心声”。
说这些话,并不是刻意要给舆论唱反调,而是面对这类事件,不要急着让价值判断先行。以这则新闻为例,目击者也说,“小女孩儿被救起后一直哭”,那么家长将其快速带离现场,会不会有别的原因呢?在这些具体细节没有厘清之前,就此给被救者定性,是不是有些迫不及待?
很明显,这则新闻的一些细节还需要挖掘,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被救未道谢”的基调具有很强的价值引导性,说白了,这就是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媒体可以选择信息呈现的方式和基调,从而安排相关的话题吸引受众关注,进而让受众讨论。而在这里,假如只呈现救人者的英勇事迹,尽管它是正能量,但吸引力恐怕不够。但换一个角度来呈现信息,将被救者的行为变成信息的重点,那么在道德敏感的舆论场中,其影响力要大得多,否则也不会任何一次扶不扶、公交车让座问题都会成为公共话题。
这则新闻赚足了公众的眼球,激起了不少人对“被救未道谢”行为的鞭挞,尽管救人者并不在意。但却也不得不说,它的传播效果取得,是迎合那些不愿意伸出援手,或者心中存在纠结的键盘党。在此语境下,“被救未道谢”成为他们拒绝施救的新借口,为他们争得了自欺欺人的道德豁免权。
编辑提点:王冠婷
当下,在很多惹人眼球的新闻中,不少是负面报道,在一些媒体的刻意引导下,似乎中国所有的公职人员都是失职的,所有的食品都是有毒的,所有的摔倒老人和落水儿童都是不可救的,似乎社会矛盾尖锐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中国地大物博,社会现实也很复杂,出现各种问题在所难免。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发展趋势是前进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这些问题只是发展主旋律中的不和谐音符。
作为社会公共资源,新闻媒体应该在谋取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多地承担起引导社会价值的责任。中国所需要的,不是那些打着“客观报道”的旗号冷眼旁观的媒体,而是真正担当起社会责任的媒体。我们的媒体,应当以积极的态度去促进社会的正向发展,营造出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站在建设性的立场去缓和社会矛盾,而不是揣着利益的目的去围观起哄、煽风点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