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分析高校学生工作的阶段性特征
2015-06-24易萌张竞水
文/易萌 张竞水
一、高校学生发展阶段性特征
1. 大学一年级——适应与探索阶段。在这一时期中,高校学生会出现两类较为典型的心理反应和情绪表现。首先,容易产生心理落差,首先,和大学阶段对比,在环境改变后,中学阶段具有不同的现实际遇,产生了假象落差如: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等等;其次,自己对新环境具有预先较高的期望和设想产生了预期落差。另外,对大学未来的生活具有美好的憧憬,对大学一切事物、活动都抱有急切希望投身参与其中的良好愿望,即:对新环境的积极反应。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正确引导,这种积极反应就会瞬息即逝。心理反差是个人面临内外环境变化而出现的正常反应,但是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也可能会产生抑郁、无助、嫉妒等心理障碍、行为问题。
2. 大学二年级——定位与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主动性和理想是成长的重要课题,是青年大学生提升思维能力、对自我具有明确定位、发展专业角色的重要阶段。首先高校学生在专业学习、活动参与等方面,遇到问题敢于发表各种看法,能够独立思考,能够积极主动的思考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主动认识。如: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更加愿意尝试、接触新事物,关注自我之外的环境和社会。和一年级相比,他们有了自己新的思考,更能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对今后的发展有了理性思考,进一步的明确了追求的目标。但是这个阶段中,如果不能正确处理自身和环境变化的适应问题,也很容易出现学习困难、情感困惑等多方面的问题。
3. 大学三年级——模仿与反思阶段。这个阶段是大学生各方面将进入提高发展的阶段,是获得多方面发展的主要阶段。此时他们能够对自我发展程度、目标进行比较准确的判断,能够对自我状态进行深入反思。能对政治思想领域中的重大问题具有自己的简洁,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会不断的增强,并且在学术观点上也开始接受某种影响。在专业学习方面,通过主动钻研、会逐渐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主动扩展学习范畴,同时,通过恋爱、社会实践等,他们愿意模仿并实践成人的多重角色。在学习、社会活动能力等方面,学生之中的差距逐渐明显,他们对已熟悉的校园学习、活动更具有取舍性,同学交往范围也出现了亲疏现象。
4. 大学四年级——展示与转变阶段。这个阶段中是高校学生基本能够建立了社会角色意识,并逐渐进行职业角色的演练与扮演,会不自觉的将自己与社会要求进行对照,同时也面临再一次角色转变的总要阶段。这一时期是高校学生回顾整理四年大学生涯,并适应参与社会工作新角色的双重任务,因此,在层次发展上,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使高校学生产生所谓的“毕业综合症”,产生理想与现实各种矛盾冲突,出现严重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甚至会出现变态现象。
二、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
1.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角色定位,开展学生入校适应教育,克服心理落差。大学一年级阶段中,为了使高校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学习节奏,要明确大学学习和自我发展要求,引导学生认识各自的长处和不足,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角色定位,从而为第二阶段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基础。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弘扬和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着重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要把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中,进一步汲取营养,培养学生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培养爱国情怀和创新能力、改革精神等等。其次,要针对学生迫切需要,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具体困难,帮助他们安排好个人生活,使他们感到学校集体的温暖。另外,辅导员要善于发现和做工作,做好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从而使学生从一开始就逐渐形成良好的风气和习惯。
2. 帮助学生摆脱完全被动的处境,加强个别化思想辅导与心理疏导。大学二年级阶段中,教育者要注意辅导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各种心理障碍,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想品德修养,帮助学生在政治上打好基础,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识别能力,帮助他们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逐步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其次,要加强革命人生观的教育和德才兼备的教育,针对学生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如:缺乏上进心等,帮助学生懂得人生的意义,加强责任感,明确前进的方向,如:对于表现一般或者比较差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加倍努力,善于发掘他们的积极因素,防止消极情绪,从而激励和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工作做到每一个人身上。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理性分析能力和社和实践能力。大学三年级阶段中,高校学生的认知深度和认识广度的提高,为高校学生工作提供了更好的主体条件,但是引导不当也可能出现“逆反心理”现象,成为学校工作的障碍。因此,高校工作者在对实际问题分析思考中,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理性分析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增长知识。
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态度,实现社会人的角色过渡。大学四年级阶段中,高校学生工作要根据学生就业、升学、创业等不同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态度,有针对性的开展系统毕业教育,要教育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培养他们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恋爱、家庭等问题。如:在择业的过程中,要抓好先进典型、理想和前途教育,运用先进事例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从而使学生勇于革新,善于创造,富有自觉创新精神,实现社会人的角色过渡。
[1]刘强. 关于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思考[J]. 理论观察. 2010 (03)
[2]陶俊清,邓姗姗. 高校学生工作矩阵式管理模式透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