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培养留守儿童正确认知

2015-06-24张晓双

亚太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儿童心理

文/张晓双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农民工。由于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许多农民工自身虽然可以在城市生活,但是他们无法享受到和城里人相同的待遇。所以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很多农民工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了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顾生活起居。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不在父母身边,未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他们在对社会、同伴以及自身的认知方面,存在较大偏差,这又影响了他们在社交方面的心理健康,较非留守儿童而言,留守儿童存在更大的认知偏差和社会焦虑等问题。

一、部分留守儿童存在错误认知

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爱与教育,但是留守儿童却早早脱离父母生活,独自掌握各种学习与生活技能,在这个最为关键的时候,其父母进城务工了,造成了一种心理形式上的“孤儿”,这不仅使他们对自身表示否定和对别人的错误认知,同时也更容易引发自卑胆小、社交不良、情绪消极、孤僻任性等心理健康问题。

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其中关于心理认知的研究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认知上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部分留守儿童存在错误的认知,对自己和他人不能正确给予评价。留守儿童的认知偏差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比如对于平时生活中一些中性的外部信息,留守儿童更倾向于解读为带有消极的含义,其中不仅包含对自身的否定,而且包括对他人的错误认知。这种错误认知还表现在价值偏差上,存在部分留守儿童极易产生厌学,坚信“读书无用论”,认为自己父母没多少文化照样能挣钱,也存在部分留守儿童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在学习不思进取,成绩普遍较差。

留守儿童出于对自我的否定,他们也开始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对自己放任自流的态度,同时极易产生消极情绪。国内很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并且随着父母外出打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体验会增加和泛化。

二、留守儿童认知偏差产生的原因分析

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受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除了他们自身内在的心理活动,外界的社会支持也是一种间接的因素,这种支持为留守儿童提供实际的认知矫正和情感依赖,使留守儿童在面对心理压力时也能保持心理健康。那么,留守儿童存在认知偏差这一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缺少了心理健康成长的外界社会支持,包括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个社会组成部分。

(一)学校教育对心理健康重视不够

留守儿童一般出现在农村或者贫困地区,农村学校现有的心理教育体系没有为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支持。一是未设置的独立的心理健康教师,农村学校由于教育经费短缺,还没有条件建立心理咨询室和相应的健康教育课、教学活动,即使有些学校在形式上已经建立心理辅导室,但其在硬件和软件上也存在许多不足的问题。二是许多学校并没有重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这些学校关注的是升学率,但是由于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学习成绩较差,学校和教师也没能看到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甚至有些学校会放弃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放任他们的行为和态度,这样恶性循环,留守儿童的状况令人堪忧。

1、师资力量薄弱,缺乏教师对留守儿童正确认知自身能力的培养

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校采用大班教学或者寄宿制。寄宿制学校对于寄宿学生的管理,都没有设置专门的生活老师。在任课老师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联系频率上,有大部分家长是一个月联系一次老师,而有些家长则更长时间联系一次,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校就是交给了老师,自己不用再负责教育的事。种种因素导致了留守儿童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较非留守儿童而言,对自身和外部世界存在认知偏差,一般不能正确认识了解自身,也不能很好的认知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对自己的评价过于消极,存在自卑情绪。而在目前在对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中,外界更多的关心集中在留守儿童获得知识的情况,家长更注重孩子在学习成绩上的变化,而不是心理上的成长,留守儿童更需要的是家长和教师的关爱。

2、部分教师忽视对留守儿童健康心理和性格培养

在经历父母外出打工,自己独自生活后,留守儿童会感到孤独,性格也变得胆小。留守儿童良好的认知体验主要集中在留守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部分教师过分强调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的投入时间,而没有看到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注意力不集中这些问题背后的心理原因,教师倾向评价留守儿童更容易学习困难、行为习惯差。探索其原因,可能是教师过于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容易将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学生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认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同时生活行为习惯也可能差,进而更容易把留守儿童成绩不良或者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与他们的留守儿童身份联系起来。导致教师在与家长交流时更多的也是关注留守孩子的学习、行为习惯等问题,忽视他们的心理问题。

3、缺欠对留守儿童灵活适宜的教学方法

由于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环境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大部分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解决留守儿童内心冲突的教学方法,也无法估计到增进师生感情、利用情感感化等心理教学方法。农村学校一般采用的大班教学,也无法完全实现“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许多学校教师反映,一个班学生太多,教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对班上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对待;而对于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他们的心理感受和感情需求更无法全面细致照顾。或者,老师只采取宽容放任的态度,不重视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这样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出现问题,影响整体教育质量。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师资力量不够强大,学校存在教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的现象,缺乏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

(二)留守儿童长时间缺乏父母亲情和家庭温暖

许多留守儿童的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长时间缺少父母亲情,家庭环境与家庭教育的缺失引起的负面效应,导致了留守儿童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产生。对于儿童来说,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情感满足和家庭的和谐气氛。而在所有儿童健康成长的必须情感中,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具有其他亲情和感情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校教育和教师关爱无法给予的。但是,父母迫于生活压力,只能选择外出务工,父母只能选择由祖辈或亲戚代为“看管”孩子。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往往表现出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偏差,相比于非留守儿童而言,他们更容易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进而人际交往能力也较差。

三、培养留守儿童正确认知的策略与方法

(一)社会、学校和教师应当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是当今社会相当长时期都会存在的社会现象,这是新中国现代社会转型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这需要全社会——包括学校、教师、家长等各个社会阶层,大家共同来关注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从各个层面来关注留守儿童,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学校是这个大社会的重要部分,它担负着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主要教育的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学校能补偿留守儿童缺失的家庭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学校和教师能了解每个留守儿童的基本家庭情况。根据当地的教学条件,学校还应当尽力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相应的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并开设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时为留守儿童提供化解心理困惑的各种方法。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留守儿童互帮互助辅导小组,他们在遇到问题时更倾向于向同龄人寻求帮助,而羞涩于对教师群体倾诉。“一帮一”群体不仅可以在生活上和感情上相互支持,也能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在互帮互助中形成正确的认知。

在留守儿童的心中,缺少父母在身边的关爱,他们的心理是孤寂的,师生的关爱正好可以弥补这个缺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自内心的关心留守儿童,与孩子们真诚相处。这种关心不仅仅是关心他们的成绩,还关心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过程。教师在日常与留守儿童的交流中,积极引导他们对父母外出打工这一事实,正确认知这一自己并不能改变的现实状况,使其以健康的心态正视现实、面对现实。作为小孩,应当体谅,在离开父母的时间里学会调整自己情绪,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适应能力,把父母不在身边的这一现实当作是对自己的考验,乐观对待生活,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不断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减轻父母外出打工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家庭应当关注留守儿童情感与认知教育

留守儿童的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体,而家庭教育是培养留守儿童正确认知的关键。家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时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支持,是培养留守儿童正确认知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父母应当知道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别人都无法代替的,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也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原理父母,情感上也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认知偏差和负性情绪则会进一步泛化,更进一步引发心理问题和问题行为。即使父母与孩子相隔两地生活,父母再忙也要抽空利用电话等方式及时给予孩子生活学习上的关爱,了解他们心灵的渴望,及时为他们提供心理上的支持。留守儿童暂时的监护人也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帮助父母及时补偿他们对父母依恋的情感。家庭环境因素是儿童在成长发育过程中的最重要因素,和谐有爱的家庭分为与科学的教育方法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三)留守儿童不断自觉认清自我完善自我

首先,留守儿童要对自己有清晰而较正确的自我评价。在学习生活中,努力认识到自己在缺点和优点,对自己性格、兴趣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可采取的具体方法是鼓励留守儿童写一些关于自我成长的文章,父母要求或孩子定期对自己做总结。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许多问题,老师有事不耐烦不恰当的批评会加重他们的逆反心理,因此老师要多采用温暖的感化方式,而不市伤害他们自尊的言语和惩罚方式,温和感化他们,利用奖励、正强化的方式来强化他们的正确认知和行为,不断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鼓励留守儿童从各个角度来认识自己,同时也要做到客观真实。不断鼓励留守儿童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努力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习和行为上证明自己。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常规教育时,帮助留守儿童认清自己和外界世界,让他们从内心深处知道自己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引导留守儿童正确面对学习生活中成功和失败,纠正错误认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不断适应现实环境,面对现实,促进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1]段成荣,周福林. 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 人口研究,2005 (1):36.

[2]戴斌荣.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 (5):44-47.

[3]周宗奎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 (1).

[4]刘正奎,高文斌,王婷,王晔. 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 (2).

[5]汪龙飞;邓泽宏. 基于元认知理论的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研究——以湖北省蕲春县调研为例[J]. 科技创业月刊. 2013(9).

[6] 胡进. 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J]. 教育科学研究,2001,(11).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儿童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留守儿童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