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化视域下的高中活动课程实施
2015-06-24花雪莹施晶晖
文/花雪莹 施晶晖
活动课程是一种倡导学生主体性的独特的课程形态,与学科课程是对立存在的,是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每个教育阶段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这在地位上肯定了活动课程,突出了活动课程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活动课程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主张以儿童的自身经验为中心来组织教育活动,这也决定了活动课程必然会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的发挥重要作用,取得飞速发展。依据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刘淑红在2005年的硕士学位论文的划分标准将我国过大课程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课外活动阶段 (1981年-1992年);活动课阶段 (1992年-2001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阶段 (2001年-至今)。学者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持有诸多意见,综观来看,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特征,众多学者在以下几点是达成一致的。
(1)首先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展开的。
(2)主张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3)情感、行为、认知统一的学生发展目标。
(4)重视课程内容的生成性。
(5)提倡过程评价。
一、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高中教育基本普及的今天,毕业后学生面对着升学、就业或者创业的选择,而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做好准备迎接接踵而来的挑战。新课改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所有的学者都认识到了学科知识体系为主带来的致命缺陷,也在积极调整课程体系,以更好地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服务。应试教育下,尤其是高中教育阶段更是我国教育的敏感地带,需要承受的关注是毋庸置疑的。高中教育应当转变教育理念,将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设置为一大目标,而不局限于应试,这些正是新课改十分强调的。长期知识记诵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而学生综合性能力的欠缺问题我们同样无法回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否良好实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自2001年,国家下发《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以及《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一系列文件,确定了增加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试图打破长久以来基础教育过程中以学科知识为主的教育状况,但实施效果并不好,千年的文化氛围沉淀下,从隋代科举制沿袭而来的应试教育制度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的教育大局,其发展势必会受到阻碍,尤其是高中阶段,其活动课程的开展更加困难重重,实施现状也并不为人喜闻乐见。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识不到位;教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能力不过关;课程资源偏少或没有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社会主流不认可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片面;缺少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课程内容,学生的态度敷衍;教学评价基本和学科课程无差异,导致很多评价成为无效评价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二、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的原因分析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未被准确定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中小学教育阶段的确定实施已有十多年已久,它属于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中的国家课程范畴,并占有一定的课程比例,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具体实施中,这部分课程是由学校自主控制的,而大部分学校为了迎合应试教育,追求片面的升学率,往往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持观望或不支持态度,从而导致学校课程系统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2.任课教师欠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素质
大多数学校采用的由专兼职教师混合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的形式,其中还有不少敷衍了事的,在有些不发达的农村学校,师资缺乏的情况下只能安排年老体弱或教学能力、综合素质较低的教师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具有的自主性、综合性、研究性等特点对任课教师有相当高的要求,现实反映的综合实践课程的师资队伍着实让人担忧,甚至可能会让这些尊重孩子们创造力的课程成为他们学科课程以外新的负担。
3.课程资源被忽视,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属国家课程,这点上给予了该课程合理的地位,但国家并未给出固定的教材。而实际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进一步的课程设计。由于大多数一线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资源开发意识不强,导致很多课程资源被荒废。
4.社会主流不认可,家长态度冷淡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一直是我们追求的一大目标,也正是这样的社会环境加之我国人口基数庞大造成了我国如今严峻的就业形势。家长对打着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旗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态度可想而知。对该课程的认识不够,加上应试高考的学科课程压力,使得家长对该课程的实施并不感兴趣,更遑论谈支持。
5.学生的配合度不高
由于课程资源的欠缺、利用不充分以及教师管理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力不足,学生欠缺学习动机,原本高中课程就比较紧张,也就更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可,并配合任课教师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即使参与也大多持敷衍的态度,按规定又必须完成该课程,如此甚至会让学生无形中增加了学业压力。
6.评价过于单一
一套正式的课程理论必然会有一系列相应的评价系统做支持,但是由于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并不好,尤其是高中这一阶段,其相对应的评价系统发展的同样不容乐观。评价偏重单一甚至移植自于学科课程必然会成为阻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的一大因素。
三、校本化实施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策略
新一轮课改对高中阶段的教育可以说有巨大的冲击力,“自主选课”的提法让笔者看到更多的是教育决策者对学生自主性培养的重视,或者说看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久后的春天。校本化课程实施是首都师范大学的徐玉珍教授在研究中对“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解读时延伸出来的一个观念。按照校本化课程实施观的理解,课程实施是在对国家课程精神的理解的前提下,学校根据本校条件和学生情况,自主开发和实施课程的过程。如何在校本化课程实施观基础上更好地实施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实现其价值,笔者思索后,探索性地提出以下几点策略,希望与教育从业者共同探讨。
1.寻求环境的认可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国家是持支持态度,这毋庸置疑,如何争得社会家长学生的认可是该课程进一步实施的前提。事实上很多地区的以校为本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颇见成效,不仅让学生在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更得到了一些认可。利用网络或者大众媒体的力量让更多的人看到活动课程的魅力,定会消除社会及家长对高中活动课程的偏见,从而获得环境支持。
2.通过教学反思等途径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长期从事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事实上对该课程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是造成了上文提到的在实施中的各种困境的原因之一。不管是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还是对学生负责任的角度,教师必须努力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和行动能力。通过不断地教学反思、交流学习等方式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形成相应的理论能力和行动能力。
3.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契合本校师生的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不像学科课程一样有本可循,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合理地开发利用本校身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是该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不同的学校都有不同的校园文化氛围,因地因时的利用资源不仅实现了高中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的效率性,而且使本校精神得到了发展建设,长期发展下来可以形成学校的资源包。
4.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方式
不同于学科知识的传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追求的是新的课程实现方式,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对此有足够的认识并且可以灵活的选择教学方式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以实现课程目标。靳玉勒教授 (山东教育科研,2002)总结了面对新课改教师在选择运用教学方式过程中应关注的五大特征:提倡科学探索、关注学生体验、善于交流与合作、引导自主创新以及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这也正是教师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应该做到的改变,结合学校及本校学生的特点,形成本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方式。
5.形成师-师、师-生学习共同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倡合作探究,而实际上我们课堂上的合作探究只能用形似来形容。社会转型期组织化生活方式的缺乏,必然会影响我们的学生,课堂合作意识淡薄,合作学习无法进行。新课程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式,但现实是目前教师的合作也是相对缺乏的,也就无从谈起培养学生的合作。所以在本校或校与校间建立师师、师生学习共同体,共同探索,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的有利途径。
6.建立本校评语库,完善多元化评价体系
在我国的国情来看,人口和资源问题也是我们不得不选择应试选拔的教育评价方式的重要原因。我们只能慢慢调整教育的步伐并引领社会的转型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差异评价、过程评价等评价方式更能为其有效实施锦上添花。笔者认为建立本校评语库,考虑适当情境下灵活选取评价方式应是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譬如小组合作学习时就要尽量选用团体评价辅以个人评价,以凸显合作的特征。同时也充分发展了本校的资源库,逐渐成为本校的特色。
[1]徐玉珍.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J].教育研究,2008.2
[2]文可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涵义、特点、功能 [J].教育学院学报,2001.4
[3]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规定[J].教育科学,2003.4
[4]蔡慧琴.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教师素养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刘淑红.20年来我国活动课程的改革厉程和发展趋向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6]谢红玉.校本化课程实施中教师教学方式的选择和运用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