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好作文的“两步棋”:规范与特色

2015-06-23

求学·素材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变通例子题意

李玉山,中学高级教师,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现任职于天津市河西区教育中心。曾获天津市第四届“双优课”一等奖。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等报刊发表教学论文七十多篇、学习指导文章两百余篇、散文随笔近四百篇,总计一百多万字。

何宁,天津写作学会副会长,天津市实验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多年任教高三年级,有丰富的高考语文备考指导经验。在《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教学论文三十多篇,主编、参编学辅读物二十余册。

规范与特色,是成就好作文的两个支点。所谓规范,主要指审题立意的准确,内容的充实具体。所谓特色,就是指在立意、谋篇、表达等方面有与众不同的地方。

☆★[规范]★☆

规范,包括两方面:一是内容,好作文要做到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二是表达,好作文应该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并且字体工整。前者以题意、中心为重点,后者以语言、结构为核心。下面只就第一个方面展开论述。

规范之一:

完整解题,切合题意

(一)抓住核心角度、重要角度

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专家余闻在《201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分析》一文中提醒考生要注意辨识审题立意的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次要角度、沾边角度。其中,能抓住核心角度、重要角度的作文才能达到切合题意(即准确理解作文试题的规定性与开放性)的标准。评卷细则规定,只有切合题意的作文才能(或曰有资格)被评为一类文。

下面以2014年新课标卷Ⅱ高考作文试题为例具体阐释。

材料中,游人因喜爱动物而给动物喂食,却违反了自然保护区的相关规定,考生据此可联系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就“如何施爱”这一话题进行深入分析与挖掘。自然保护区对游人违规行为的纠正与制止,基本思路是“理解——警示——惩处”,这是一种人性化、文明化的执法策略,考生据此可从“如何执法”的角度或抽筋剥茧、条分缕析,或层层追问、探本溯源。这两个角度都是在整体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所示意的核心角度的准确把握。另外,很多考生从自身生活体验出发,由“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这句话联想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从“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或生存、竞争能力)”的角度立意行文,也属于试题材料范围内的重要角度。但如果只是围绕“人与动物的关系”“保护动物人人有责”“做好小事、注意小节”等方面展开,则可能或过于就事论事,或过于表面肤浅,这样的作文只能视为符合题意,与高分无缘。

(二)整体理解、深入开掘

有一种情况应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就是有的考生无视试题所设定的情境及条件,只是抓住材料中的个别词语或某个细节就一路小跑地延伸开去,其结果极有可能会使文章偏离题意。

以2013年新课标卷Ⅱ高考作文题为例,该作文题提供了一组与同学关系有关的材料,要求考生对自己最熟悉,最有切身体验的话题谈看法、说感悟。有的考生不顾同学关系,泛谈理解、包容或尊重。如吉林一考生的《穿越千年的心灵之曲》写“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嵇康“闲暇时候浊酒一杯,弹琴一曲”“不求让司马氏理解”“有了琴的理解就足够了”“听众能理解他就足够了”……文中所谈的理解与试题中的理解不是同一概念,嵇康与司马昭的关系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正常的人与人的关系。嵇康的桀骜不驯,其实是他用以表明不与司马氏合作的特殊方式。从写作的角度看,嵇康的例子可以用作“坚持自己的追求、永不妥协”的论据,若用以说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绝对是既不准确也不典型的。

作文试题的开放性是建立在规定性的基础上的。命题者的意图是引导考生以同学关系为切入点,思考与人相处即人际关系的问题。因此,脱离同学关系谈人际关系,不是立意的最佳角度。考生可以写自己在高中阶段和同学之间的误解、矛盾,表达对处理同学关系的看法,也可以对造成同学关系紧张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从材料提示的三个方面逐一分析,也可以“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还可以重点论述如何增进同学之间的和谐与友谊。

规范之二:

内容充实,中心突出

有的同学可能有一种误解,认为议论文要做到内容充实,就要多举例子。多举例子与内容充实是两个概念,如果所举例子是从同一个角度、同一个层面来论证观点,或者只是停留在表层的解析上,文章的说服力仍是不够强的。有的作文立意是精准的,但却未能围绕中心作具体的、多层次的、多角度的诠释,也未能借助丰富的材料或运用多样的手法来凸显文章的立意。这样的作文内容不够充实,中心不够突出,结构单薄、单调,同样也是得不到高分的。

以2014年安徽卷高考作文题为例,该作文题设定的情境是表演艺术家与剧作家关于演员能否随意改动剧本的对话。有篇名为《合理变通,成就完美》的考场作文,其内容无疑是切合题意的,但却只得了43分。原因何在?

这篇习作的基本内容如下:

文章开篇明确中心,指出“只有合理变通,才能成就完美”,并以“合理变通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成功者都懂得这种智慧”一句作了具体解释。文章主体部分举了三个例子:毛泽东提出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方针,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并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诸葛亮善于变通,在谈笑间完成了周瑜交给的任务,而且不辱使命促成了孙刘联盟;马谡不懂变通痛失街亭,连自己也丢了性命。最后一小段辩证分析,特别强调“善于变通,并非无原则的耍滑弄巧,而是在不改变做人原则的基础上的灵活机动”。

从表面上看,该文主体部分的三个例子两正一反,应该算得上内容充实。全文的思路也是清晰的,结构也是完整的。但该文突出的问题是,无用功做得过多,导致内容单薄。

所谓变通,文中指的是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技术等。灵活变通才能把事情做好,生吞活剥、机械僵化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这样的观点应该属于公理。问题的关键是,很多人明明懂得这个道理,但是在做事情的时候却不知该如何变通,或变通得出格走样。写作的时候,应该针对这些情况,集中笔墨谈如何变通、如何做到高质量的变通。endprint

那么,这三个例子应该如何用呢?

我的建议是,以“诸葛亮因变通化险为夷,巩固了孙刘联盟”的例子,证明善于变通的重要性。对于毛泽东的例子,应该着重分析他为什么能够把马列主义的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为什么能把兵法战术运用得出神入化。对于马谡的例子,应分析“自幼熟读兵书”的他为什么不顾街亭地势及魏蜀双方实力,“犯兵家大忌”而兵败被杀。而诸葛亮的例子则应重在谈变通的积极效果,即从“为什么”的角度阐释要善于变通的原因,毛泽东与马谡的例子则正反对比,从“怎么做”的角度重点分析做到变通的基本要素。这样全文主体部分就呈现出鲜明的层次感,且重点突出。当然,如果能选用一些更新颖、时代感更强的例子,习作的面貌可能会更清新、更鲜活,而不是如原作那样暮气沉沉。

☆★[特色]★☆

好作文要特色鲜明(评分细则称为“特征”),特色鲜明的作文才可能得高分甚至满分。“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深刻,即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丰富,即材料丰富,论据充分,形象丰满,意境深远;有文采,即词语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有创新,即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评分细则明确规定,“特征”不要求“兰桂齐芳”,四个方面中只要有一个方面突出即“一枝独秀”,就可得高分。

需特别指出的是,特色是建立在规范的基础上的,远离了规范,特色也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某作文选里有一篇2014年高考河南某考生的习作《生命因相拥而美丽》,可以说是文采斐然,但文中有一半以上的文字大谈特谈“生命相拥,演绎人性善良”“生命相拥,达成万物和谐”等道理,与“规则”“竞争中的合作”等核心话题一点边儿都挨不上,如此立意跑偏的习作可能得高分吗?

下面重点从两个方面谈如何让习作“特色鲜明”。

(一)思想深刻,见解新颖

这里所说的深刻与新颖是相对于高中生的认知水平而言的,不是成年人与思想家的标准。对中学生而言,能把公理式的论断置于特定的背景下,作有自我特色的解读,就称得上深刻与新颖。

以议论文写作为例,写作时要准确发现最需要展开阐述、最需要深入解剖的地方进行重点突破。比如以“慈善”为话题的作文写作。资助也好,救济也好,施舍也罢,都是“把财富送给他人”,都属于慈善之举。但这些慈善之举的境界却有高下之分。如何区别?一是动机,二是方式。以为自己了不起,以居高临下(救世主)的姿态,以怜悯或同情的神态与口气,对待被施与人,这是慈善的初级境界。出于积德的思想做好事,如修桥补路、扶弱济贫,或者名为慈善实为推销自己,主观上利己、客观上利他,这是慈善的第二重境界。更多的慈善者是出于回报社会、帮助他人的目的,热心公益、慷慨解囊。有的人施善的方式比较低调,可能连被捐赠人都不知道究竟是谁帮了他们。有的人施善的方式比较高调,这无可厚非,因为这样的高调客观上有带动更多的人从事慈善事业的动机与效果在。这些人的共同点基本上都是我“送”你“受”的传统方式。慈善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充分考虑到受助者的心理感受,精心选择以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帮助他们。比如捐建学校、医院等,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受益;比如可以因地制宜地投资企业,或者小型作坊,让受助者以工作的付出获得相应的报酬;比如对那些暂时遇到难关的人,可以“国家福利”的名义让他们坦然接受——这样既避免让受助者对某个人极度感激造成心理负担,又能让受助者以良好的心态融入社会。

(二)文体创新,语言简繁适度

一件合体别致的“创新文体衣裙”会使立意平常的作文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作文在“发展等级”上的得分。作文文体的创新方法多样,不一而足。作文文体的创新,同样要兼顾规范与出新。以小小说为例,考生编故事的时候要注意:主题要明确(应“切合题意”),要围绕主题安排情节、人物,故事情节要体现层次性与曲折性,要善于运用各种技法,语言要简繁适度。

举个例子。2008年高考天津有一篇得了满分的小小说《人之常情》,小说通过对生活中“人情债”的反思,突出了现实生活中庸俗的“人之常情”的根深蒂固,而敢于对这种庸俗哲学稍微做一点反抗的小王只能被世俗排斥,落得个千夫所指、身败名裂的下场。考生紧扣主题虚构了三个场景:不熟悉的同事结婚、副总父亲去世、同事献血,工会干事都收份子钱,理由是“人之常情”。中国有句俗话“事不过三”,这三个场景的设置也就具有了叙事学的事件选择合理性的美学效果。另外,三个场景的设置极大地渲染了主人公小王心里“烦”的强度,有效地构成了情节上的铺垫。结尾小王向老总提意见,渴望改变这种不正常的现象,但却被人们理解为“不通人情世故,不懂人之常情”,这样的突转使得小说的情节简洁中现跌宕。第一次被收份子钱,“小王转了几下脑袋,还是没有想起这个刘梅长什么样儿”,以动作神态来折射其莫名其妙、无可奈何的心理;第二次被收份子钱,“这两个月,他都没正眼看我一眼”“他爹死了,我凭什么掏钱”这两句心理独白,直接表达了小王的极度不情愿和无奈的愤怒;第三次被收份子钱,“捐吧。小王越想越别扭”,就像是大战一触即发前的短暂的平静。就这样,作者紧紧抓住刚进公司与很多人还没有建立起深厚感情即被拖进人情债坑里的小王的心理变化,直指人心,从而使一个个文字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心理感受,让读者随着文章的节奏而产生情感体验的起伏。文本的主题被重复、被渲染、被感知,文本的现实讽刺性也就凸显出来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变通例子题意
三角、数列基础训练A卷参考答案
事不凝滞 理贵变通
一道课本习题的变式探究
数学变通
刻舟求剑
如此乐观
猴哥来了
商界求生
拥抱改变
一道中考题的五种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