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开头妙结尾的提分智慧
2015-06-23闫会才
闫会才
写好开头,给阅卷老师一个最初的好印象
1.巧用类比,含蓄有味
在亮出论点前,先紧扣论点从自然界中选取相关事物进行类比,而且最好是连续类比。让阅卷老师阅读起来,不但能感觉到你的论点的亮出是水到渠成的,更能感觉你的类比含蓄有味。如:
鹰,只有在搏击长空、翱翔天地时,才能拥有整个世界;海,只有在汇集小流、容纳百川后,才能拥有整个世界;蝴蝶,只有在破茧成蝶后,才能拥有整个世界;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才能拥有整个世界。
(四川一考生《站起来拥抱世界》)
微评:“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才能拥有整个世界。”这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为了引出这个中心论点,作者用鹰、海、蝴蝶进行类比,让人读来感觉语言委婉、耐人寻味。
2.开门见山,干脆直接
不绕弯子,开门见山,亮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对于阅卷时间紧、任务重的老师来说,这样做实际上是在节省他们的阅卷时间,他们自然会喜欢!如:
感恩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救命之恩、教育之恩、知遇之恩,养育之恩,提携之恩……恩恩有情,恩恩有爱。我们应该学会感恩,让生活因感恩而精彩。
(广西一考生《让生活因感恩而精彩》)
微评:这样的开头让人不用思考归纳,只需要扫一眼,便可以知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让生活因感恩而精彩”。可谓开门见山,干脆直接。
3.引用名言,艺术巧妙
引用名言,然后稍加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如此开头,不仅可以在阐释的过程中巧妙地提出中心论点,而且还能体现出文章的思想深度,可谓一石两鸟。如:
《易经·系辞下传》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告诉人们,不要死钻牛角尖,应该尝试用其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要学会变通。
(安徽一考生《变则通,通则久》)
微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要学会变通”。作者先亮出《易经·系辞下传》中的名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接着在阐释的过程中顺便提出中心论点,衔接得当。
4.故事开头,富有魅力
先讲个故事,然后再道出该故事蕴含的哲理,也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让人眼前为之一亮。这样的文章,又焉能让人不为之叫好?如:
有一个小孩,不忍看见蝴蝶在蛹中痛苦挣扎,便剪开蛹壳。不料这只蝴蝶双翅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便死去了。蝴蝶必须在痛苦中挣扎方可破蛹高飞。小孩子的善意对它来说是致命的伤害。善意也会是一种伤害!
(吉林一考生《善意也会是一种伤害》)
微评:一个小孩给即将破蛹而出的蝴蝶以好心帮助,结果弄巧成拙,好心做了错事。作者讲了这个故事后,给予议论,然后在议论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提出中心论点。
5.叙述材料,引出论点
有侧重点地、简洁地叙述材料,之后给予恰到好处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如:
窗子就是一个画框。从窗子里望出去,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图画,雅与俗、闹与静……生活,就像这一面窗子,以不同的心情看出去,便会收获不一样的风景。
(山东一考生《透过心之窗,看别样风景》)
微评:当年山东高考作文题给的材料是,“窗子就是一个画框,从窗子里望出去,就可以看见一幅图画。有人看到的是雅,有人看到的是俗,有人看到的是闹,有人看到的是静……”作者先简洁地叙述材料,之后亮出观点。如此开头,实际上是在委婉地告诉阅卷老师:我的观点是从材料中来的,是切题的。
6.巧用问句,促人思考
在开头使用问句,或者连续使用问句,自然能促人思考,引人注意。如:
你可见过《八骏图》中那昂首嘶鸣的骏马?你是否记得孟德笔下“老骥伏枥”的豪言?你是否仍能听见那踊跃田间垅上,躬耕不辍的群马嘶言?
马在中国历史上挥下浓浓一笔,在历史的封印中留下深深的蹄痕。或为将军坐骑,驰骋沙场;或为文豪伴客,走马群山;或为农夫役使,任劳任怨……在任何位置,它都把自身的价值发挥到极限,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演绎豪情与风采……
(黑龙江一考生《骏马,自当嘶鸣江山》)
微评:这位考生在开头段连用了三个问句,确实让人提神。在连续发问的基础上,作者接着写了第二段,水到渠成,引出了“位置和价值”的话题。
7. 描写环境,渲染气氛
开头段描写人物所处的环境特点,为人物出场渲染气氛。如:
外面的世界天高地远,阳光明媚。监狱里阴森森的,格外地寂静。
(江苏一考生《永远的36岁》)
微评:监狱外面天高地远、阳光明媚,那么美好。而监狱之中则是阴森森的,格外寂静,那么可怕。二者形成鲜明对比。监狱中要发生什么呢?主人公是谁呢?我们读完之后不禁会问。有好奇,又有些为主人公担心,引起人的阅读兴趣——作者的目的就达到了。
8.巧设悬念,吸引读者
有悬念,读者才能够迫不及待地读下去,想知道谜底。如此有悬念的开头,自然会受到读者的青睐。如:
餐厅内,一个女人坐在一个小孩子旁边,嘴里不停地叨念着什么。孩子脸上露出委屈与无奈,小嘴嘟着,眼睛死死地盯着餐桌上的美味菜肴,似有馋涎欲滴的神态。
(北京一考生《餐厅里的一幕》)
微评:这个女人叨念的是什么?孩子为什么死死地盯着餐桌上的美味菜肴却不能吃?这都是作者留给我们的疑问。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自然想去阅读下文,一探究竟。
9.巧用拟人,想象丰富
有时展开想象,让不会说话的动物或者是抽象名词“开口说话”,能将人引领进一个崭新的天地,流连忘返。如:
我叫“老规矩”。我可是一位严谨而又优雅的老人哟,你们这些小孩子可要尊敬老人哈,不然,你们走到哪里都会被人鄙视的!endprint
(北京一考生《我叫“老规矩”》)
微评:“老规矩”明明是一个抽象名词,现在却有了人的生命,确实新奇,让读者喜欢不已!
巧妙结尾,在最后一刻感动阅卷老师,便能使之出手慷慨,让你考场制胜
1.妙用设问,生动活泼
结尾行文最忌机械呆板。如果能够妙用设问,也就是提出问题,然后自己予以回答。这样的结尾自然显得生动活泼,让人为之拍案。如:
人,只有自己站起来之后,才能够搏击命运,才能够赢得一个崭新的世界。若问汝:从今日,何以站起撑天地?请谓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四川一考生《君子以自强不息》)
微评:作者在最后妙用了设问手法。其中的回答借用了《易经》中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谓斩钉截铁,果断有力。此外,这个回答还照应了文章的标题,可谓一石二鸟。
2.照应开头,结构严谨
文章不是写到哪里,便到哪里打住,而是不仅要放得开,还要收得拢,与开头照应。这样的文章结构严谨,自然会让人喜欢。如:
读罢自己的第一章,心更明,眼更亮。我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定位,知道了前进的方向。第二章、第三章将会有怎样的内容呢?明天继续。因为我知道,只有深入细致地阅读,对自己有了全面而准确的了解,才能摆脱谬误和浅薄,走向完善和强大。
(江苏一考生《凡人青春》)
这篇文章的开头段为:
希腊阿波罗神殿上刻着一句名言:“人啊,认识你自己。”是的,人不能只读书,也要读人,读自己,这可是神对人的告诫。于是我打开自己这本书,阅读第一章。
微评:开头段言自己是一本书,现在打开阅读第一章。结尾段上来便言“读罢自己的第一章”,与开头照应。作者知道,这样的照应不是重复。所以,作者在照应的基础上,又提出问题:第二章、第三章将会有怎样的内容呢?宕开一笔,更灵动,也更有魅力。
3.妙引名言,收束有力
在结尾时,紧扣中心论点,引用富有哲理意味的名人名言。如此,可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可增加文化底蕴,同时又干净利索、收束有力。如:
门后还有门,路后还有路。“不必为了一朵花而驻足停留,因为一路上还会有其他花儿为你开放。”站在未知与已知的桥上,面对过去与未来的道路,请铭记乾隆皇帝在两百年前挥毫写就的一句话:“而今更笃凌云志,莫教冰鉴负初心!”
(浙江一考生《吾将上下而求索》)
微评:作者在议论的基础上,顺手拈来乾隆皇帝的诗句结尾,不枝不蔓、简洁有力。
4.诗歌结尾,别开生面
化用他人的,或者是自己写的诗歌来结尾,这样的作文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因为化用他人的诗歌也好,自己写得也好,都需要相当的水平,不是一般考生能够做到的。正因为这样,诗歌结尾才别开生面,特别让阅卷老师欣赏。如: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古人之言,堪为父母之于子女的至爱之道。只有放弃喂养,远离溺爱,你的子女才能经风雨、见世面,在生活实践中获得生存发展的本领。切记:
庭院难练千里马,
花盆不长万寻松。
海阔才能凭鱼跃,
天高更适鸟飞翔。
(吉林一考生《放弃溺爱喂养,利于成长发展》)
微评:作者在分析总结之后,亮出了四句七言诗。句句使用比喻,紧扣中心论点,语言优美,又富有说服力。
5.补充交代,验证所思
写一个名人的故事,却又不点出这个名人的名字,而是以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相称,到了结尾,才点出这个名人的名字。这便是补充交代式结尾。在读故事的时候,我们自然会想,这是某某的故事啊,可作者又不说破,到了结尾,待看了作者的交代,就验证了我们的所思。我们的所思得到了验证,我们自然会有一种满足感。同时,由于文中讲故事时迟迟不交代主人公的名字,这样,也会给读者以熟悉的陌生感。如: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走出了这个世界,青春定格在36岁!永远的36岁,永恒的青春!
(江苏一考生《永远的36岁》)
微评:文章主体部分讲瞿秋白临终前的故事,又引用瞿秋白的名言,比如“人之公余,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到结尾了,不再是张口闭口的“他”,而是将“他”换作了瞿秋白。这就是用了补充交代结尾法。
6.短句结尾,更有味道
句子虽短,或振聋发聩,促人深省;或抒发感情,以情动人;或利落干脆,别开生面,作用多多。如辽宁一考生的《今年的我要飞翔》,其结尾段就是题目中的这句话。文章讲的是一个复读生的故事,他一年来苦苦拼搏,就是为了高考能够金榜题名。
微评:作者尽情铺垫,在文章的结尾来这么一句,照应题目,但我们读来感觉是掷地有声的豪情万丈。读到这里,又有谁不被作者的满怀信心感染呢?
7.画龙点睛,破壁腾飞
文章前半部分充分铺垫,或者说是画龙,到了结尾升华,或者说是点睛。龙点了眼睛,岂有不破壁腾飞之理?如:
于是余有叹焉。若非商君谏王除旧规、立新法,焉有后世之强秦耶?宋人王安石有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故曰:守成不如变革,信矣!
(北京一考生《守成不如变革》)
微评:作者讲的是商鞅变法的故事。为了变法,商鞅与一个个反对者在朝廷上辩论,终于将反对者驳得哑口无言。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成为诸侯国中的强国,终于统一了中国。作者做了这样的铺垫后,写下了上面的结尾段。在结尾段,作者先是针对商鞅变法进行议论,再引用王安石的名言,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守成不如变革,信矣!这是画龙点睛之句。有了这句,文章的中心自然更加鲜明突出。
8. 以景结尾,令人遐想
有很多唐诗就是以景结尾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结尾。“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是杜甫《江南逢李龟年》的结尾。这些结尾都是描写景物,将优美的画面展现给读者,令人产生无尽的遐想的。如:
透过窗子,我看到了你。哦!还有一簇绚丽的紫罗兰。
(山东一考生《透过窗子,我看到了你》)
微评:文中写别人透过窗子看到了静,看到了动,看到了雅,看到了俗,而自己则看到了已经去世的奶奶。文章饱蘸深情地回忆和奶奶在一起的日子以及奶奶对自己的爱,十分感人。结尾了,作者说透过窗子,看到了奶奶,而且还有一簇绚丽的紫罗兰。如此写来,也就给了我们情景想象。作者是把奶奶比作紫罗兰,意思是说,奶奶的爱永远像紫罗兰一样让自己生活在芳香之中。
9.水到渠成,自然收束
作文结尾最忌画蛇添足,应该是当止则止。如此结尾,干净利落,阅卷老师也会喜欢。如:
不管怎样,老规矩是思想奔流的河床,是灵魂飘逸的舞姿,是永不褪色的黑白照片,因为“规矩诚设矣,不可欺以方圆”。正所谓:规正圆,矩正方!
(北京一考生《规正圆,矩正方》)
微评:作者在文章的主体部分引名言、举事例,对中心论点进行了充分论证之后,在结尾段给予总结,水到渠成地道出“规正圆,矩正方”这个观点。
其实,作文开头与结尾的方法还有很多,在这里主要给大家各介绍了9种。最后要特别指出的是,一篇文章使用何种开头法、何种结尾法,一定要从自己所写文章的实际出发,这样才能出彩。如果生搬硬套,往往会弄巧成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