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傲江湖的布局谋篇术
2015-06-23丁长缨
丁长缨
近几年高考作文题在审题立意的层面难度逐渐降低,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话可说。在这种大趋势下,要想让自己的作文取得高分,大家比拼的重心无疑转移到语言及谋篇布局上来。文章的语言需要一定的积累,还需要配以对题目较深的理解才会出彩。而如果我们在谋篇布局上能够稍加训练,整篇文章就会活色生香,赢得阅卷老师的好感。
☆★[记叙文]★☆
同学们在写作文时往往喜欢写记叙性的散文,认为这种散文相对议论文来说比较好写。其实写人记事的散文好写但不易写好,如果没有结构段落的意识,而是想起什么就写什么,即便选材切合题意,语言也较通顺,得分还是不会很高。可见,一旦确定要写写人记事的记叙性文体,就要在安排结构段落上下功夫。
招式一
确定行文线索。
散文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要想让“神”不散,首先就要围绕一个中心来选材。如要表现“诚信”这个话题,同学们通常会选取几个不同侧面的能表现诚信品质的事例来写。这样写虽然也可以,但是由于没有注意安排一定的行文线索,就会使文章形散而“神”不聚。而大家熟悉的小小说《高等教育》在表现诚信这一点上恰恰以线索安排取胜:小说以主人公强从乡下来到城里的经历为线索,实际上写的是强由一个打工仔走向成功的成长经历,在这条成长经历的链条上突出强的诚信品质。这就属于一种以时间为线索来安排结构段落的方式。
除了以时间为线索,我们还可以选择以空间、物品或感情为线索来安排结构段落。在实际操作中,将其中两种或多种线索融合起来构成一个统一、有机的线索则更具打动人心的效果。史铁生的名篇《合欢树》在这一点上堪称典范。合欢树由母亲亲手种植,承载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它映射了时光的流转、人事的变迁。作者以“树”起头,以“树”作结,将母亲的生命往事与树紧密结合。选材上不枝不蔓,流畅自然。
例如有同学在写“角色”这一话题时,没有像绝大多数同学那样选择用议论文文体来写,而是选择了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文体。他这样安排结构段落:
在我8岁的时候,父亲简直无所不能……这时父亲在我眼中简直就是一个英雄。
在我18岁的时候,父亲好像有些力不从心了,有一些事情他做起来似乎并不那么得心应手……看来父亲也不过是一个凡人的角色。
在我28岁的时候,父亲简直落后于时代。他所固守的一些观念、准则与时代的发展要求格格不入……原来父亲的一生只不过是一个庸人的角色。
在我38岁的时候,父亲虽然已老态龙钟,但常常一语中的,往往能发表些真知灼见,特别是他的一些做法现在看来简直堪称经典……所以父亲在我眼中可以说是一位伟人。
作者以时间为序,通过父亲在“我”眼中角色的不同转化,展现出“我”的成长与对父亲的逐渐理解,构思新颖、脉络清晰。
招式二
确定层次关系。
段与段之间在内容表达上除了有承接意义,还应有变化,这样才会使文章有吸引力,避免写成流水账。例如:魏巍的名篇《我的老师》在结构段落上就发挥了这种“袭而有变”的结构方式。文章的前两个层次都是从老师的角度来说的:“老师从不打骂我们”,举一个相关的例子;“老师爱诗”,举一个相关的例子。最后一个层次转换了角度,从“我”的角度来写对老师的眷恋,以至于在睡梦中都想去见老师。文章中心定位在老师身上,最后转换视角写“我”,正是对写老师的烘托。这种烘托的效果是明显的。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在层次关系上更具功力。文章的前半部分,对阿长的秉性、规矩与做派作者已经细描细绘了,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少时的“我”对她的厌烦之感。行文过半,作者的情感却在发生着悄悄的变化。讲长毛的故事使阿长头上罩上了“神力”的光环,从此“我”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由“厌”到“敬”了。后来大字不识的阿长,居然把哥儿梦寐以求而始终无法得到的“带画的‘三哼经”,高高兴兴地买回来了,“使我发生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对她“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这由 “恨”到“敬”的转变,使整篇文章层次感极强,对人物的塑造大功告成,情感的表达水到渠成。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写人记事散文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或取或舍,或繁或简,无论记叙、议论、抒情,一波三折、游刃有余。同学们虽写的是800字的考场作文,但这种对比衬托式的层次组织样式还是可以借鉴的。例如命题作文“他们”(2008年高考上海卷),有同学正是因为懂得使用对比衬托的方法来安排结构段落而获得了高分。文章这样写道:
他们在城市的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他们的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文章的开头表现农民工子女地位的卑微与视野的狭窄,后面表现他们心灵的高尚与理想的远大。对比反差之中表现出作者对他们的积极肯定,文章平实直白颇见功力。
招式三
确定首尾连贯,前后呼应的结构。
一个完整的中心,既然要分部分、分层次来表达,而它们又在一个共同的话题下,这就必然有连贯和照应的问题。文章在前面设下悬念,后面往往会有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而这答案往往又含有某种更深层次上的合理性。这样的前呼后应才会使写人记事的散文出奇、出新。如汪曾祺先生写的《赵树理先生二三事》,文章开头写赵树理的外貌特点就是常含着笑,有幽默气质,最后收尾时写赵树理划拳时两只手同时出的这个细节,与开头定性文字相呼应,十分生动。例如有同学在写命题作文“一路有你”时,开头与结尾这样呼应:endprint
“一路有你,苦一点也愿意……”这首《一路有你》是你——我的父亲,最喜欢的一首歌。你常常一边哼唱,一边慈爱地看着我。慢慢地,这首歌也成为我最爱哼唱的歌曲了。“一路有你……”是的,是你——父亲,让我懂得爱与责任;是你——父亲,让我获得力量,前路不再迷茫。
……
父亲,是你,一路陪伴着我,让我在人生第一课懂得汗水的意义;是你,一路陪伴着我,让我在迷惘的时候明白实干的价值。诚然,你没有高学历、高收入,你也给不了我太多经济上的支持,但正是你,用自己的言行教会了我爱、力量与责任。
父亲,一路上有你,生命中的风景这样美丽……
文章的开头与结尾虽有语意上的重复,但因照应得当,起到了突出强化主题的作用。
☆★[议论文]★☆
同学们对议论文的写作或许并不陌生,大多人认为议论文无非就是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大块组成,没有必要在安排结构段落上下太大的功夫。是的,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议论文写作的总体思路,但在具体的写法上如果没有好的设计和安排,文章往往会写得很生硬枯燥,干瘪瘪的话语罗列在一起很难取得高分数。为了让我们的议论文言之有物,我们可以选择叙议结合式的写法。那么,叙议结合式的议论文如何安排结构段落呢?
招式一
叙事开头,议事点题,明确论点。
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对论点的提出不突兀。用记叙的内容作为论点提出的依据,避免了同学们在提出论点时常犯的要么论点大而无当没有针对性,要么过于绝对化而有失偏颇的错误。例如有一篇以“财富”为话题的作文是这样入题的:
奥莱夫的父母是瑞典西部伐姆兰省乡下最贫苦的佃农。当他出世的时候,别人讥笑他的父母说:“你那儿子注定是看鹅的穷鬼!”奥莱夫从6岁起就读路德的《训言集》。当他9 岁的时候,别人对他的父母说:“你那儿子看来还有点家当!”奥莱夫上中学后,把时间分配得很精密,使每年、每月、每天和每小时都有它特殊的任务。他的老师对他的父母说:“你那儿子将来一定会拥有财富!”奥莱夫20岁的时候,创造了一项重大发明,成为瑞典出类拔萃的科学家。人们对他的父母说:“谁盗窃奥莱夫一分钟的时间,谁就是在盗窃瑞典!”
记叙完这则故事后随即提出这样的论点:真正的财富并不是物质上的东西,当知识转化为创造力的时候才是真正拥有了财富。
招式二
叙议结合,叙中有思,议中有辨,分析论点。
同学们在论证过程中往往会先举例再议论,最后以三大段事例加三小段议论结束全文,这样写会使整篇文章结构非常单调,显得没有层次感,缺乏新意。余秋雨先生在写文化方面的散文时,就有意识地在记叙中添加了许多他对历史上某事的评价及结合现今社会的看法,使其散文带有了思辨性色彩。我们在举事例时可以学习这种方法,叙中有议,以议代叙,使分论点的提出与事例结合得更紧密,避免出现论点与论据相脱离的情况。如2005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有篇满分作文这样举例:
泪已尽,牙已碎,本以为你引刀自决;身已残,心已钝,本以为你饮药自裁;朋友弃,亲人离,本以为你悲赴黄泉。而你却活了下来,坚强如山,意志如铁,在那个信奉“士可杀不可辱”的时代,在那个推崇名节重似命的时代。文王拘而演《周易》,你想起了父亲临终之嘱;仲尼厄而作《春秋》,你想起了雄才多磨难;左丘失明而有《国语》,你想起了百炼方成钢;孙子膑脚,撰《孙子兵法》,你想起了花香来自苦寒;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你想起了英志还未竟。于是任下流谤议,于是任乡党嘲讽,于是任口诛笔伐,于是《史记》铸就,于是汗青流光,于是你在出人意料中高大,于是你在情理之中不朽。
司马迁的事例在同学们的作文中出现得比较多了,如果单单采用一般的记叙手法,会显得没有新意,最多只能算是一则较为陈旧的论据。但这位同学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将观点的提出与事例紧密结合,论证极为充分。
招式三
警句收尾,深化论点,彰显“豹尾”威力。
在行文结束时选择用格言警句再次阐述观点,会使你的文章观点更为鲜明。但在实际操作当中,许多同学往往流于一种贴标签、喊口号的模式。例如:
是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让我们人人有爱,去温暖这个世界!追梦,让梦想张开翅膀。一生有梦,让梦想照亮人生……
这样会给人空洞乏力、拼凑应付之感。如果选择一则符合论点的警句,再配以记叙阐述,会让你的结尾充实不凡。如林语堂先生在写《论解嘲》时,最后将“善于解嘲”上升为一种人生境界,将“能够解嘲”解读为一种伟大的情怀。为深化这一观点,作者在收尾时写了两则故事,体现出林氏的幽默文风。他这样收尾:
西班牙有一传说,一个守礼甚谨的伯爵将死,一位朋友去看他。伯爵已经气喘不过来,但是那位访客还是刺刺不休长谈下去。伯爵只好忍着静听,到了最后关头,伯爵不耐烦对来客说:“对不起,求先生原谅,让我此刻断气。”他藏身朝壁,就此善终。我尝读耶稣最后一夜对他门徒的长谈,觉得这段动人的议论,尤胜过苏氏临终之言:“上帝啊,宽恕他们,因为他们所为,出于不知。”这是耶稣的伟大,出于人情所不能及。这与他一贯的作风相同:“施之者比受之者有福。”可惜我们常人能知不能行,常做不到。
当然林语堂是大家,我们常人写文章自然做不到他那样信手拈来。但是总结出警句解说论点,然后联系一下现实实例做到言之有物,应该还是可以做到的。如有同学在写“亲手的魅力”话题作文时是这样收尾的:
“机器再先进,也是没心没肝的设备;人手再笨拙,也是十指连心——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美好的、高级别的享受,永远是心与心的亲近、心与心的坦诚、心与心的辉映、心与心的温暖。而亲手写、亲手做,就是让人通过你伸出的手,感觉到你的‘亲,看见你的‘心。”
警句的总结精辟有力,观点解说到位、准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