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均等化视角下城市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模式研究
2015-06-23党琳燕
党琳燕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6-000-02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归纳法等,分别从社区和学校体育资源的相关理论、法规、体制等方面分析,结合国外先进经验,探讨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模式,以期找出关于解决城市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设施资共享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服务均等化 社区体育 学校体育 资源共享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理念不断更新,健身需求的增加和体育设施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体育设施的匮乏是我国当前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瓶颈。而通过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则能够缓解这个矛盾,最大限度地解决体育资源匮乏的问题。实现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在某一行政区域内,无论身处何地、无论何种社会阶层的公众,都能享有大体相同的公共体育资源和公共体育服务。本文从服务均等化角度探讨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的共享模式,以期能够找出解决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有效方法。
一、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我国正处于加快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进程之中,社区体育设施、场地建设落后、数量紧缺的状况制约着社区体育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发现学校体育设施在完成教学任务后的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据调查可知,我国拥有约54万所中小学校,共约3亿平方米的体育场地(不含室内健身活动场所),而学校体育设施每天使用的时间(用于学生上课)为7小时,寒暑假期及节假日85%的时间是关闭的,年使用不足200天,造成体育设施的大量闲置、使用率极低的现象。而日本学校体育设施的开放率为98.8%,学校体育设施的有效利用向社会开放是日本推动体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在短时间内解决了他国体育发展中的问题。对于我国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紧缺与闲置并存的状况来说,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二、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可行性
学校的体育设施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由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而社区的体育设施为满足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由社区提供给社区居民使用的。但是体育设施在学校和社区之间的供应和需求关系是有区别的,学校的体育设施在非教学时间处于闲置状态,供应是大于需求的;而社区体育设施则严重缺少。当社区体育设施的供应满足不了需求的时候,我们便开始寻求社区之外的其他部门——学校来补充,城市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可行性不是由拥有体育设施的多少来决定的,而是我们在透过表层的现象的基础上,建立适当的理论基础来支撑。所以,城市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是可行性。
三、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中的资源配置制度
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体育资源不能依据需求来决定供给,也不能依据消费来决定生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资源配置手段,运用供需规律、价值规律、竞争规律等来配置资源。与此同时,体育资源的配置制度也要发生深刻的变革。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这是必然的,但是体育资源的配置制度应经过怎样的变革才能符合新时期的要求,在这个变革的过程之中,需要怎样的理论支持值得深思。
四、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的归属
學校体育设施资源属于教育资源,由政府部门来配置,学校仅仅行使体育设施的管理权和使用权。社区体育设施资源一般属于社区居民所有,由政府体育部门配置。因此,学校、社区体育设施属于国有资产,只是目前所有权与管理、使用权分离,体育资源分属不同的部分,系统为不同的人群服务。
五、城市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实施模式
(一)无偿共享的模式
无偿共享模式适于经济条件不发达的地区,从资料显示来看,我国西部及经济不发达地区多采用此种模式。此种共享模式的特点:首先,无偿开放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政府对学校的明确要求;其次,学校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各种体育场馆设施都是免费的;第三,此种模式对于共享的双方来说成本非常低,对体育设施的消耗也非常低;第四,学校在开放过程中所需要的经费,由地方政府以各种形式予以补贴;第五,无偿模式主要依靠共享的学校来管理共享活动,这样无疑会加大学校的管理负担。这种共享模式是目前共享模式中最简单的一种,政府对学校下达指令,学校便可以开放。此种模式便于在实施强制性变迁时快速达到共享,但是会造成很多地方不能因地制宜的实施共享。
(二)有偿与无偿相结合的共享模式
有偿与无偿相结合的共享模式是指学校一部分设施免费向社区开放,而另一些体育场馆在开放时则收取一定的费用。该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无偿开放的收费属于公益性收费,一般较低。价格由物价局、工商局等部门统一规定。其次,免费开放的学校体育设施,一般是比较简单,空间较大、容纳人多,且大都在室外。用于收费的设施都是条件较好的室内体育馆。再次,学校是共享的管理主体。第四,政府对学校场馆基本没有投入,或投入非常有限。用于开放的室内体育馆,维护成本包括照明、水电、物耗、管理人员报酬等,成本比较高,不收取一定使用费用就无法保证场馆开放的正常运行。第五,该模式与无偿模式相比较而言运行成本与管理成本较大。该模式最大优点是满足了不同居民的不同需求,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活动的项目和消费的方式,缺点是费用过高有可能在客观上把一部分居民拒绝在外。
(三)以承包公司为管理主体的共享模式
这种模式是典型的有偿模式,采用这种模式一般是在广州等试点的部分学校为典型代表。市场化运作模式特点:首先,在保证正常教学需要的前提下,在开放时段将所属体育场馆承包给有法人资质的专业公司进行经营管理。其次,学校与承包公司双方签订协议,对各自的权力、义务和责任进行约定。学校为承包公司提供体育场馆及相关设施,承包公司对开放工作进行市场化运作,承担日常的设施管理费用及人员开支,并向学校提交利润,一般这个费用会经由财政返回给学校。该模式的优点是:市场化运作可以规避教育部门在安全、财务等方面存在的风险,同时降低共享主体在设施共享中的资源投人;能使设施保证良好的运行状态和环境,这种专业化分工会提高学校体育设施的运营效率与效果,同时给学校带来一部分收人。这种模式一般易于推行,可以在较低层面的学校与承包公司展开,不需要牵涉太多上层管理组织。这种模式的缺点是:直接影响学生在课余时间的锻炼,可能导致非教学时间的学生需要交钱锻炼,会降低锻炼积极性。
六、结论
(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体育的需求出现迅猛发展的势头。稀少的体育资源与巨大的社会需求形成强烈的反差。
(二)我国城市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共享是解决目前城市社区体育与学校发展缺乏体育设施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
(三)城市社区与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共享模式的实践与理论尚未形成。
(四)城市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共享模式更加需要以更宽广的眼光研究本土问题。
(五)城市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共享模式构建必须在明晰运行机制中来建构。
(六)参照当前具有可借鉴意义的共享模式,建立具有可发展性的、与时俱进的城市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场地共享模式。
参考文献:
[1] 冯云廷.地区性资源共享机制的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06(3):61-67.
[2] 杨金花.中小学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06(13):78-79.
[3] 李骁天.城市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6):504-509.
[4] 刘振红.中小学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现状[J].职业教育.2009(3):155.
[5] 谷晨.日本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状况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3):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