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太函集》传记文之史传特色的成因

2015-06-23

宿州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史传徽商传记

杨 瑾

黄山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安徽黄山,245041

论《太函集》传记文之史传特色的成因

杨 瑾

黄山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安徽黄山,245041

对明代文学家汪道昆的《太函集》进行了认真研究,以揭示其传记文史传特色的成因。原因具体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受明代文学复古思潮和政治斗争等因素的影响,汪道昆推崇经典史传;二是在经典史传的影响下,汪道昆为文有意识地借鉴史传体例和写作技巧;三是受史传“成一家之言”的影响,形成了汪道昆著文以存史和干预现实的创作动机。

《太函集》;史传特色;史学修养;存史意识

汪道昆(1525-1593),明代徽州歙县人,出身于盐贾之家,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官至兵部左侍郎。万历三年(1575)致仕归乡后又转战文坛,与王世贞合称南北二司马,于1591年刊刻诗文总集《太函集》。汪道昆既为晚明文学名家,又具有修撰族谱的史学修养,故其在创作传记文(如碑铭、墓表、行状、传、记、序、祭文等散传)时,有意识地采用了史学的手法,形成了自己传记文的史传特色。学术界关于汪道昆《太函集》传记文的研究多集中在文体分类、题材内容等层面,对于《太函集》传记文史传特色的研究还少见。本文以《太函集》中的散传为研究对象,从外部环境、个人修养、内在要求三个方面来探究汪道昆传记文史传特色的成因。

1 外部环境:文学复古和政治斗争的时代风潮

2 个人修养:借鉴史传写法技巧

汪道昆从小涉猎书史,对《春秋》《史记》《汉书》等史传特别熟稔,具有丰富的史学修养。他推崇六经、史传,在《赠黄全之序》中说:“作者之雄,无若屈平、左氏、汉司马之属,操六经而引绳墨,其曲直可得而言。”[3]70汪道昆也善于向经典史传学习,他良好的史学才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借鉴史传体例,有所创新

2.2 学习史传技巧,简而有法

由以上分析可知,汪道昆的个人史学修养,不仅表现为对经典史传的熟悉,而且还能熟练地将史传的体例和写法技巧运用于传记文的写作。

3 内在要求:“成一家之言”

明代中后期士人普遍尊崇大儒王阳明,对其文治武功颇为羡慕。汪道昆晚年回乡归隐,因“立德”“立功”不成,转而追求“立言”。继承《史记》等经典史传“成一家之言”的创作宗旨,则是汪道昆创作传记文的内在要求。

3.1 “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阐明自己著史的动机,“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6],“成一家之言”的执着追求成就了《史记》这部伟大的著作。自宋代始,《史记》的史学和文学价值不断得到世人的肯定,进而成为后人为史为文的典范。汪道昆对司马迁钦慕不已,他说:“古人成一家言,必以名山为藏。”其侄汪康运亦云:“研阅取照,还凭寸心,逖稽龙门,司马自叙其集以藏名山。”[7]可见汪道昆不仅深入研习和借鉴《史记》,而且欲以成就自己的“名山”事业。这一点在《太函集自序》中就表达得非常清楚:“余少儿好古,长而受民事,莅戎行,用志既分,卒鲜专一之效;壮而游方之内,乃始有闻;强而为方外游,乃始有觉。要之,闻则撄心,什五而离,什五而合。幸而家食,将成一家之言,命曰《太函》。”“成一家之言”是汪道昆对《太函集》的最高期许,而存史意识、干预现实意识,都为“成一家之言”提供了条件。

3.2 存史意识

3.3 干预现实意识

汪道昆为文寄意劝惩,常常抓住时弊,对当朝之人事进行褒贬;所发议论往往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在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趋炎附势、明哲保身者大有人在,而汪道昆却能秉持公论,善善恶恶。正如他自言:“不佞有怀肮脏,敢哆口而一申之。”[3]2160汪道昆为文干预现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3.1 为功臣喊冤呼告

例如《太函集》卷27《台州平夷传》中,汪道昆对唐尧臣功高不赏而人言从之,则极为愤慨,怒斥权臣“今之待有功者固如此”[3]581。在21卷《孤愤集序》中,为受严嵩牵连自杀于诏狱的胡宗宪鸣不平,开篇即称“胡司马有社稷功,中憾者,卒死请室。今上毕录先帝故臣功状,置司马不以闻”[3]451,认为“少保之功独优,其受法尤烈”[3]2160。后由于汪道昆等人的一再声援,最终使胡宗宪沉冤得雪,得以归葬故乡。其他如《明故特进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孟诸戚公墓志铭》又为含冤而逝的戚继光打抱不平,为国失栋梁而长歌当哭。卷83《祭戚少保文》:“不佞所为痛哭流涕为长太息,率在斯乎!彷徨而为国谋,无能以一夫进草莽,臣所为日夜腐心者,此也。”[3]1718可见,汪道昆虽身在朝堂之外,却希望以自己的文章言论来影响朝廷。

3.3.2 批判官场恶习

3.3.3 为徽商正名立德

明代中期,徽商崛起,执商界牛耳,成为经济活动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为求生存、求发展进而显亲扬名,不惜千里万里四处奔波,挟金帛出入寇盗风浪中,走死地者不可胜道。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的传统经验相比,他们的经历更新鲜、更刺激、更具有传奇色彩。他们开创了一种新的人生之路,并在极大程度上操控自己的命运。与此不相称的是,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处于四民之末;且商人处于新富阶层,在传统的儒家义利观和商人逐利的本性之间如何平衡取舍,都是汪道昆关心的时代话题。汪道昆作有多篇徽商传记,为商人正名辩诬。如卷39《世叔十一府君传》、卷40《儒侠传》、卷28《朱介夫传》等文,集中塑造了徽商“取之有道”的廉贾形象,还将商人的生活与仕宦生涯进行比较,揭示出徽商“任侠”的一面。称徽商为侠,不仅是他们的豪举,还有他们行走江湖、白手起家的传奇经历,而他们对自由、自主生活和人生乐趣的追求都与侠接近。汪道昆是明代大力为徽商作传的第一人,通过他的传记树立了徽商“贾而好儒,贾而任侠”的正面形象,从而大大提高了社会对徽商的接受度。由此,可以看到汪道昆为文的现实针对性极强。借助文章针砭时弊,惩恶扬善,以传达自己的声音,表现出知识分子强烈的主体精神。

史传特色不仅是对经典史传的继承,同时也使汪道昆传记文具备了真实性、时代性和批判性,具有了强烈的个人风格,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明代传记文的时代色彩。故对《太函集》传记文史传特色的成因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探索汪道昆传记文的个人风格,而且对研究明代传记文的发展状况亦有所裨益。

[1]张廷玉.明史:李攀龙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7377

[2]王世贞.艺苑卮言[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35

[3]汪道昆.太函集[M].合肥:黄山书社,2005

[4]郑利华.汪道昆与嘉、万时期文坛的复古活动:以汪道昆与七子派关系考察为中心[J].求是学刊,2008(2):96-103

[5]张晓松.“大礼议之争”对明代史学的影响[J].漳州师院学报,1997(1):56-60

[6]班固.汉书:司马迁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2735

[7]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谱第三卷[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14

[8]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0:502

(责任编辑:李力)

10.3969/j.issn.1673-2006.2015.01.016

2014-10-25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太函集》传记文的史传特色研究”(sk2013B486)。

杨瑾(1976-),女,陕西西安人,文学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影视文学。

K204

A

1673-2006(2015)01-0060-04

猜你喜欢

史传徽商传记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传记必须回归史学
传记书坊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也谈神仙人物传记的文体归属
“诗入史传”的探究
徽商回归
竹枝词视野下的徽商妇形象
徽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明清时代的徽商与江南棉布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