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心医学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伴抑郁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2015-06-23江均贤欧阳新根黄晓春

河北医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双心心血管障碍

江均贤,欧阳新根,黄晓春

(广东省东莞市石碣医院内科,广东东莞 523290)

双心医学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伴抑郁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江均贤,欧阳新根,黄晓春

(广东省东莞市石碣医院内科,广东东莞 523290)

目的:分析“双心医学”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伴抑郁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60例慢性心力衰竭伴抑郁障碍病例纳入本次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双心医学”干预模式,对研究结果相关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结果:观察组PHQ-9评分(7.162±0.694)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273±0.75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C反应蛋白(CRP)以及B型钠尿肽(BNP)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慢性心衰患者临床治疗中开展“双心医学”干预模式有利于缓解其负性情绪,纠正不良心理状态,实现心理层面以及心血管病理生理层面的双重治疗,患者预后得到有效改善,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双心医学”;慢性心力衰竭;抑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人们在日常工作中面临极大压力,同时也养成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精神障碍疾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攀升,极大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双心医学”模式从心血管疾病和心理疾病两方面“双管齐下”进行治疗[1]。本文基于此研究“双心医学”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伴抑郁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临床提供一定指导和帮助。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60例慢性心力衰竭伴抑郁障碍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病情均与WHO心衰诊断标准[2]相符,同时经患者健康问卷(PHQ)-2、PHQ-9测评,分数均不低于5分,提示合并抑郁障碍。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6~77岁,平均(56.1±6.5)岁。观察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47~76岁,平均(55.9±6.4)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接受扩冠、营养心肌、抗凝以及强心利尿等常规药物治疗,其中PHQ-9评分大于9分者则口服10mg黛力新2次/d(早晨及中午各1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双心医学”干预模式,主要包括心理干预、行为干预以及放松训练三个方面,每周1次,单次干预时间为30~60min,每疗程为4周,治疗三个疗程后评估两组临床指标改善情况。

1.3 排除标准:①伴有意识障碍或严重自杀倾向;②因各类因素影响而无法完成问卷调查;③合并肝肾功能严重障碍、甲状腺功能减退者;④既往存在精神病史者。

1.4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观察两组PHQ-9评分[3]、左室射血分数(LVEF)、C反应蛋白(CRP)以及B型钠尿肽(BNP)改善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PHQ-9评分对比:观察组PHQ-9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HQ-9评分,优于治疗前(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PHQ-9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PHQ-9评分对比(±s,分)

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 30 9.744±3.115 8.273±0.751①观察组 30 9.680±3.096 7.162±0.694①②

2.2 两组患者的LVEF、BNP和CRP指标改善情况对比:观察组的LVEF、BNP和CRP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LVEF、BNP和CRP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治疗前(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LVEF、BNP和CRP指标改善情况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的LVEF、BNP和CRP指标改善情况对比(±s)

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组别LVEF治疗前治疗后BNP(ng/L)治疗前治疗后CRP(mg/L)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0.37±0.04 0.41±0.04①907± 138 677±142①17.5±4.0 13.2±5.0①观察组0.38±0.03 0.47±0.03①②910± 140 429±118①②18.6±4.4 6.8±2.8①②

3 讨论

我国著名的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4]早在2000年提出了“双心门诊”,他发现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同时又有心理疾病的病人发病率很高。针对这个问题,胡大一教授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双心医学”。第一个“心”是指心脏,第二“心”是指心理,力图从心血管疾病和心理疾病两方面“双管齐下”进行治疗。由于巨大的压力和不良的生活习惯,令精神障碍疾病、心血管疾病成为人类的两大杀手。有调查研究[5,6]发现,35%的心脏患者合并有焦虑症状,34%的心脏病患者合并有抑郁症状,对患者造成极大的危害。目前我国心血管医师对心理障碍的识别率低,造成在心脏科看病的许多有心理障碍的患者做了大量检查,却没有查出疾病而得到相应的治疗。“双心医学”干预模式下,医师在诊治躯体疾病的同时,对患者的心理疑虑进行咨询,对存在明显焦虑或抑郁的患者给予药物治疗。此外,医务人员适当的关注患者的心理问题,给予引导治疗,会有利于躯体疾病的治疗,由此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病人的痛苦,减轻家庭压力,直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是十分明显的。作为医生,除了要知道患者躯体疾病外,还要关心患者的心理问题;作为患者,了解基本的心理学常识有助于维护健康和选择就医。作为专科医生,掌握心理学专业知识才能及时识别患者心理问题并加以处理。作为普通医生,除了要知道患者的躯体疾病之外,也要关注患者的心理问题。

本次研究对慢性心力衰竭伴抑郁障碍患者实施“双心医学”干预,结果表明,双心干预模式下的观察组患者的PHQ-9评分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 05),说明其抑郁状况有明显缓解;而LVEF、CRP以及BNP均是心衰的临床评定指标,并与心衰患者预后存在密切关联。而观察组LVEF、BNP和CRP指标改善情况更优与对照组(P<0.05),则说明双心医学模式有利于心衰合并抑郁障碍患者的心功能改善,其可能机制为纠正了因抑郁状态所造成的交感神经刺激过度以及血管紧张素Ⅱ分泌过量的问题,从而避免了血管收缩、水钠潴留所致的心衰恶化现象[5]。这主要归功于:心理干预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决心,改善其抑郁和焦虑等不良情绪;行为干预帮助患者纠正酗酒和抽烟等不良习惯,同时给予心理保健教育帮助患者调节睡眠状态,保证优质的睡眠,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放松训练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

[1]冷敏,姜少燕,刘爱敏.“双心医学”模式在心肌梗塞伴情绪障碍病人中的应用[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1, 20 (3):211~214.

[2]秦晓毅.2010年NICE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指南更新的解读[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1,32(4):490~492.

[3]袁雪云,王营.“双心医学”模式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指导与应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10):1705~1706.

[4]胡大一.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障碍的综合管理-“双心医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临床医生,2006,34(5):2~3.

[5]李剑颖.“双心医学”及“双心疾病”的中医干预[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7):180~181.

B

10.3969/j.issn.1006-6233.2015.06.022

1006-6233(2015)06-0945-03

广东省东莞市科研项目,(编号:20131051010080)

猜你喜欢

双心心血管障碍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治疗“双心病”的临床应用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双心门诊”的双重呵护
跟踪导练(四)2
“双心”并用,让孤雁归队
跨越障碍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双心护理”对冠心病患者病情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